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六弹|从“孝感乡”到“孝感市”:传承六百年的血脉荣光
地处湖北的孝感,居然是周勇和无数重庆人的“故乡”?

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六弹|从“孝感乡”到“孝感市”:传承六百年的血脉荣光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3-09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始终牵挂着一个地方。

那就是由重庆对口支援的湖北孝感。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每每忆及“孝感”二字,周勇心底就会涌出一种不能名状的情愫。

那感觉,既像是抗疫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心中的斗志,强烈、炽热;又如同一道穿越了久远时空的光,醇厚、绵长。

作为著名重庆史学者,周勇知道,那是“乡愁”的味道。

他说:“孝感,是我的老家,也是无数重庆人无法割舍的故乡。”

地处湖北的孝感,为何会成为周勇和无数重庆人的“故乡”?

这个关于“乡愁”的故事,有点长——


上篇:“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

在川渝地区,若问及某家族的族源,十有八九会得到同一个答案:“湖北麻城孝感乡。”

短短七个字,却引出了一个跨越六百余年、辐射数千万人的“传奇”。

这个“传奇”,关于乡愁、血脉和亲情。

情牵六百年

战疫期间,周勇一边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窝居”在家抗击疫情,一边潜心撰写新著《湖广填川重庆人》。

而这部著作的标题,就藏有“乡愁”的缘起。

这个故事,从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话说元明之交,巴蜀大地历经兵乱,人口骤减。

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新兴的明朝派兵西进,攻灭了盘踞巴蜀的“大夏”政权。

恢复对巴蜀的控制后,大明朝廷随即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当地历经战乱,人口不及百年前的十分之一,发展力严重受限。

怎么办?

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放了一个“大招”——命令收复巴蜀的大批江淮籍将士就地屯田,又动用行政手段,从荆楚等地动员大批移民入川定居,使当地人口迅速恢复到140余万,极大提振了生产力。

这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史称“洪武大移民”。

至明清之交,巴蜀大地再次遭受战火蹂躏,当地人口仅剩十之一二。

其间,四川巡抚何浚泣血上奏:“合全蜀数千里之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彼时巴蜀遭遇浩劫之深重,可见一斑。

因此,清朝坐稳江山后,立即效仿明太祖,着手恢复巴蜀生产力。

其间,经朝廷和各地官府发动,湖广等地移民如涓涓细流,开始源源不断汇入巴蜀。

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下诏,要求湖广等地官员“招民徙蜀”,充实巴蜀当地人口。

随着皇帝亲自下命,各种奖励政策相继出台,涓涓细流迅速汇聚成奔涌的移民潮,滚滚涌入帝国西南部的连绵群山。

这场绵延百年的移民潮,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又一次高峰。

而在这两次移民潮中,“麻城孝感乡”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标。

对此,周勇介绍道:“在湖广移民潮中,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都是移民入川的主要集散地。因此,今天的重庆人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乡’为祖籍。”

岁月幽幽,数百年转瞬即逝。

生活在今天的你我,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先祖“填四川”的艰辛。

我们并不知道,在遍布三峡的暗礁和险滩间,乘坐简陋舟楫的他们,是怎样战风斗浪,从荆水一路逆行川江。

我们也不知道,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他们是怎样冲出野兽、毒虫、瘴气、绝壁和莽林的重围,在荒芜的异乡披荆斩棘,才最终开辟出生活的新天地。

我们更不知道,在泪别故乡的时候,这些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有没有将祖宗的牌位和一捧故土珍藏入怀中、供奉在心头。

……

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在离开孝感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湖广移民历尽艰辛而百折不饶,才最终抵达了目的地,从此便将异乡作故乡,不仅帮助饱受战乱蹂躏的巴蜀恢复了生机,也将存续在自己身上的中华血脉重新注入了川渝地区。

正如周勇所说:“想当年,移民们毅然离家别乡、移民巴蜀——正因为有他们的到来,凋敝的巴蜀人口才能够迅速恢复,推动大规模开荒复垦,衰败的农业得以复苏和发展,大小城镇才能如春花遍野、星罗棋布,渐次繁盛。尤其是荆楚和巴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我们的先祖插占为业,繁衍传承,生生不息。”

作为这些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和中转站之一,孝感乡也由此成为无数移民及其后裔心中,一座寄托乡愁、延续血脉的精神地标。

“孝感乡”之谜

那么,久负盛名的“麻城孝感乡”,究竟在哪里?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与“孝感乡”同名的湖北省孝感市。

对此,孝感市文史界名宿鲁鋆,就曾撰文讲述过人们的这种“执念”——

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鲁鋆曾接到多位重庆友人请求,希望助其查证家族在祖籍孝感的情况。

面对这些寻根的请求,通晓孝感地方史的鲁鋆明白:他们犯了一个地理概念上的错误。

原来,孝感市和历史上的“孝感乡”并非同一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也没有继承关系。

因此,此“孝感”并非彼“孝感”——第一个备选答案被排除。

再看第二个备选答案:湖北省麻城市。

既然有“麻城孝感乡”一说,至今仍然存在的麻城和传说中的“孝感乡”想必存在某种联系。

然而,遍查今天的湖北麻城地图,却并不见“孝感乡”区划。

备选答案被一一排除,“孝感乡”究竟在哪里?

对此,史学界一度众说纷纭,甚至产生了“孝感乡是否存在”的争论。

拨开历史迷雾的线索,竟然就藏在重庆。

2005年,重庆湖广会馆开馆。

在馆内展示的诸多“湖广填四川”文物中,一幅镶嵌在墙壁上的楹联,吸引了时任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目光。

楹联曰:“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

从楹联内容能够看出:麻城的确是湖广移民的主要输出地——而“麻城孝感乡”,应当就在其境内!

这引起了凌礼潮的兴趣。

同年5月,凌礼潮发表研究论文《麻城孝感乡问题考辩》,不仅列出了“孝感乡”存在的证据,更揭示了这一地名“失踪”的过程——

据清康熙九年(1670年)版的《麻城县志》记载,明朝初年,麻城县治下四乡中,其中确有“孝感乡”建制。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孝感乡因“户口消耗”撤销,并入了毗邻的仙居乡。百年后,湖北新设黄安县(今红安县),治所毗邻麻城,太平、仙居二乡各划一隅并入黄安,原孝感乡的一部分由此成为黄安属地。

孝感乡撤销后,湖广移民后人依旧沿用祖上说法,将“麻城孝感乡”作为祖籍,并口口相传了下来。

作为行政区划,“孝感乡”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作为湖广移民的精神地标,“孝感乡”却从未远离。


下篇:“莫道异乡无知己 你我皆是湖广人”

山川同此一脉,星华共此一天。

对中国人来说,不论时光如何辗转,亘古不变的永远是亲情与血脉。

渝鄂无间,全国一家,也就理所当然。

当挑战来临、当家国召唤,你迎难而战,我也定会与你并肩。

同宗·同源

战疫期间,周勇常常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聚居在重庆巴南的周氏家族,是清朝初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的。入渝第一代始祖叫周凤藻,和七个兄弟一起来到重庆,从此生息繁衍,形成了当地一大家族。

在巴南当地,还存留着一块“八棱碑”,记载的就是当年始祖八兄弟分家的历史。

第一次寻找到八棱碑

长大后,周勇成了著名的重庆史学者。珍藏在家族记忆中的“孝感乡”,也成为他心底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2003年,周勇决定“寻根”。

然而,周氏族谱因“文革”而毁损,除了先祖留传下来的字辈和口耳相传的“龙门阵”,周勇没有任何线索。

没有线索,那就寻找线索!

八棱碑拓片(局部)郭金杭 拍摄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凭借历史学家的深厚功底,周勇通过祖辈的出生地,锁定了家族在巴南的族源,又在走访族源的过程中,寻找到了爷爷口中的“八棱碑”,碑文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周氏先祖来自于“麻城县孝感乡”——这正是家族源自孝感乡的关键证据!

2013年,周勇带着十年研究所得,奔赴麻城寻根。他发现,在麻城,周、董、李为最大的三个家族,支派庞杂,浩如烟海。

第一次到麻城寻访孝感乡移民始发地(2013年10月)李敏拍摄

周勇虽然没有找到周家先祖在麻城的支派,却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他发现了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

《都碑记》明确记载:“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

也就是说,“孝感乡”的治所“孝感乡都”位于“城东南七里”,即现在的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村。

这不仅确凿无误地证明了“孝感乡”真实存在过,还定位了“孝感乡”的位置!

至此,尘封在历史迷雾中的“孝感乡”,终于复现于世人面前。

2014年926日,周勇应邀出席在麻城孝感乡都举行的祭祖大典并讲话。

在麻城祭祖大典上讲话

他激动地说,站在这里,感慨万千。我们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孝感乡”是我们的“老家”,更是我们的“乡愁”。今天,一个曾经的“孝感乡”、一个被历史风云淹没了六百年的“孝感乡都”横空出世——据我所知,在中国,除“孝感乡”以外,恐怕还没有第二个以“都”命名的“乡政府”所在地。即使在世界上,以“都”命名的政府所在地,也只有“东京都”等为数极少的几个大地方,而并不见以“乡”治为“都”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孝感乡都”就是“天下第一乡都”。我们以成为这“天下第一乡都”的‘都民’而骄傲!

为了心中这抹淡淡的“乡愁”,周勇百折不挠、坚持寻根长达11年。

同样是这一抹乡愁,让无数湖广移民及其后裔在复兴巴蜀的同时,也将故乡牢牢铭记。

对此,同样惦记着“孝感乡”的重庆湖广会馆馆长、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路深有体会。

因为她工作的湖广会馆,就是这种“乡愁”的载体。

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大桥下,依山临江、巍然而立。作为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会馆建筑群,这个素有“重庆故宫”美誉的明清建筑群,记录了湖广移民及其后人亘古不变的乡愁。

“定居巴渝之后,各省移民在今天的渝中区长滨路沿线修建了多座会馆,以省级为单位的就有八座,即史称‘八省会馆’——湖广会馆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历经战乱和历史变迁,八省会馆仅有湖广会馆、广东公所两座得以幸存,加上相毗邻的府级(黄州府)会馆齐安公所,经修复围合而成,就形成了今天统称的‘重庆湖广会馆’。”杨路说。

在颠沛流离的移民路上,湖广会馆向来自故乡和其他省份的移民敞开怀抱,救困济难、无偿提供食宿、帮助指导建家立业;同时,会馆也成为移民们祭祖怀乡、畅叙乡情、处理纠纷、共谋发展的主要场所。

每当有同乡离世,会馆还会斥资修建义冢,聚合而成移民公墓,且面向会馆,寓意“狐死首丘”——这是典型的楚人习俗。

在和湖广会馆隔江而望的南岸区南滨路沿线,曾遍布湖广移民坟茔,皆面向会馆,其势之众、其情之切,其心之诚,透出一种雄浑与悲壮。

再也不能归去的逝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守望着故乡;后继而来的生者,也千方百计维系着和故乡的联系。

距重庆800多公里外的湖北麻城,每年都会接到大量来自川渝的信件,还有数以千计的川渝人士实地造访。

这些信和人都像周勇一样,拥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寻根问祖。

年复一年,寻根者的足迹从川渝一路延伸而来,遍及麻城孝感乡故地的每一个角落,执着、坚定、百折不挠,就像重庆移民后裔熊以河那首写给故乡的诗:“六百年的别离/六百年的沧桑/燃烧起游子心中的渴望/哪年哪月能捧起故土/亲吻母亲/何日何时能月圆月明/共诉衷肠……”

在这种持续数百年、穿越上千里的守望中,在这种子孙接力、锲而不舍的寻觅后,一群群阔别已久的亲人得以团圆,一个个被时空分隔的家族再次聚首。

一种源于血脉的力量,也由此在无数渝鄂儿女心头、在西南群山和江汉平原之间,凝聚、激荡。

同袍·同战

农历乙亥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来袭,荆楚大疫。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随后湖北各大城市相继效法,以“合省大锁”的悲壮方式,阻断疫情扩散的通道。

彼时,曾有人“预言”:重庆毗邻湖北,又地控华中西南通衢,恐怕会成为继武汉之后的“第二主战场”。

却不想,后来发生的事证明,重庆不仅对疫情进行了有效防控,更主动出击荆楚,与坚守“主战场”的湖北同袍并肩作战——

乙亥年除夕夜,武汉封城第二天,来自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就乘坐战鹰,紧急驰援武汉。

随后一个多月,重庆不仅在本地阻击疫情,还坚决贯彻中央“一省对一市”的部署,积极支援湖北抗疫。

仿佛是命运有意安排,重庆对口支援的地级市,正是孝感。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数以百计的医护人员、数亿吨计的支援物资汇集成滚滚铁流,东出巴山,和来自全国的支援一起,源源不断注入江汉平原。

在铁流中,有数以千计的“天使”张开翅膀,毅然奔赴战场。

那就是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

从第一批医疗队出征至今,重庆已相继派遣医疗队员共18批次、1636人驰援湖北。其中,孝感成为渝鄂携手战疫的主阵地。在那些与新冠病毒鏖战的日与夜,来自重庆的“白衣天使”和湖北同行并肩作战,用精湛的医术和永不言退的斗志,构筑起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生命长城。

在铁流中,有条条“钢铁长龙”盘旋在西南群山之间,决荡在江汉大地之上。

那是由各式运输工具组成的“辎重车队”。

疫情发生后,重庆庚即出台了《重庆市支援武汉和孝感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调运工作方案》和《重庆市捐赠武汉和孝感蔬果接收调运暂行办法》等支援保障机制,尽己所能支援湖北。截至3月1日,全市16个区县或单位已向湖北省捐赠各类物资1242.5吨,其中蔬菜粮油907.3吨、水果305吨、食用油23吨、猪肉4.2吨、苕粉3吨,此外,还捐赠碗碗羊肉1000包、豆干1000包、鸡蛋72000个。

在铁流中,甚至还有一支“舰队”。

没错,就是“舰队”!

为帮助湖北解决各地医疗队住宿问题,重庆在像其他省市一样捐款捐物的同时,还专门组织了由4艘豪华游轮组成的支援船队顺江而下,为湖北提供了800多张床位。

……

在这个春天,历史似乎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演”。

六百多年前,为帮助屡遭战乱重创的巴蜀大地恢复生机,无数湖广移民告别故土,从孝感乡一路西进,从此便将他乡作故乡。

六百多年后,为帮助荆楚同胞战胜肆虐的疫情,数以千计的“白衣天使”和数以吨计的物资汇成滚滚洪流,从连绵巴山逆行江汉平原,在当代中国唱响了“与子同袍”的古老战歌。

那是亲情的力量,更是血脉的呼唤。

就如周勇所言:“当年的‘孝感乡’和今天的‘孝感市’虽然并不是同一个地方,但不论历史如何变幻,区划怎么演变,作为血脉和亲情的精神地标,‘孝感’二字都已成为一个融入巴渝儿女血脉、嵌入重庆市民记忆的名字,是我们共同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结语:这是重庆和湖北的故事,这也是你与我的荣光。


以上,就是从“孝感乡”到“孝感市”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曾经百折不挠、践行家国大义的华夏先祖,也是正以各自方式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每一个重庆人、湖北人和中国人。

故事讲到这里,还远未完结。

2020年伊始,中国正在经历这场严峻疫情的挑战。

2020年不能重启,但我们依旧会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就像在过去的五千多年里,在面对各种严峻挑战时,我们坚韧不拔的先辈所做的那样。

在这一年里,我们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会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当下一个新年到来,这些记录一个东方族群心手相牵、共克时艰的伟大故事,必将化作驱散暗夜的一道光,融进我们古老的血脉,让我们寻求复兴的力量变得更大、更强!

在这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重庆文艺网衷心祝愿:阴霾终将散去,愿我族康泰、我国富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姜连贵 陆睿 杜典韵

分享
新浪微博

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六弹|从“孝感乡”到“孝感市”:传承六百年的血脉荣光

2020-03-09 12:59:53 来源: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后,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始终牵挂着一个地方。

那就是由重庆对口支援的湖北孝感。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每每忆及“孝感”二字,周勇心底就会涌出一种不能名状的情愫。

那感觉,既像是抗疫前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心中的斗志,强烈、炽热;又如同一道穿越了久远时空的光,醇厚、绵长。

作为著名重庆史学者,周勇知道,那是“乡愁”的味道。

他说:“孝感,是我的老家,也是无数重庆人无法割舍的故乡。”

地处湖北的孝感,为何会成为周勇和无数重庆人的“故乡”?

这个关于“乡愁”的故事,有点长——


上篇:“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

在川渝地区,若问及某家族的族源,十有八九会得到同一个答案:“湖北麻城孝感乡。”

短短七个字,却引出了一个跨越六百余年、辐射数千万人的“传奇”。

这个“传奇”,关于乡愁、血脉和亲情。

情牵六百年

战疫期间,周勇一边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窝居”在家抗击疫情,一边潜心撰写新著《湖广填川重庆人》。

而这部著作的标题,就藏有“乡愁”的缘起。

这个故事,从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话说元明之交,巴蜀大地历经兵乱,人口骤减。

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新兴的明朝派兵西进,攻灭了盘踞巴蜀的“大夏”政权。

恢复对巴蜀的控制后,大明朝廷随即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当地历经战乱,人口不及百年前的十分之一,发展力严重受限。

怎么办?

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放了一个“大招”——命令收复巴蜀的大批江淮籍将士就地屯田,又动用行政手段,从荆楚等地动员大批移民入川定居,使当地人口迅速恢复到140余万,极大提振了生产力。

这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史称“洪武大移民”。

至明清之交,巴蜀大地再次遭受战火蹂躏,当地人口仅剩十之一二。

其间,四川巡抚何浚泣血上奏:“合全蜀数千里之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彼时巴蜀遭遇浩劫之深重,可见一斑。

因此,清朝坐稳江山后,立即效仿明太祖,着手恢复巴蜀生产力。

其间,经朝廷和各地官府发动,湖广等地移民如涓涓细流,开始源源不断汇入巴蜀。

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下诏,要求湖广等地官员“招民徙蜀”,充实巴蜀当地人口。

随着皇帝亲自下命,各种奖励政策相继出台,涓涓细流迅速汇聚成奔涌的移民潮,滚滚涌入帝国西南部的连绵群山。

这场绵延百年的移民潮,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又一次高峰。

而在这两次移民潮中,“麻城孝感乡”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标。

对此,周勇介绍道:“在湖广移民潮中,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都是移民入川的主要集散地。因此,今天的重庆人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乡’为祖籍。”

岁月幽幽,数百年转瞬即逝。

生活在今天的你我,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先祖“填四川”的艰辛。

我们并不知道,在遍布三峡的暗礁和险滩间,乘坐简陋舟楫的他们,是怎样战风斗浪,从荆水一路逆行川江。

我们也不知道,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他们是怎样冲出野兽、毒虫、瘴气、绝壁和莽林的重围,在荒芜的异乡披荆斩棘,才最终开辟出生活的新天地。

我们更不知道,在泪别故乡的时候,这些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有没有将祖宗的牌位和一捧故土珍藏入怀中、供奉在心头。

……

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在离开孝感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湖广移民历尽艰辛而百折不饶,才最终抵达了目的地,从此便将异乡作故乡,不仅帮助饱受战乱蹂躏的巴蜀恢复了生机,也将存续在自己身上的中华血脉重新注入了川渝地区。

正如周勇所说:“想当年,移民们毅然离家别乡、移民巴蜀——正因为有他们的到来,凋敝的巴蜀人口才能够迅速恢复,推动大规模开荒复垦,衰败的农业得以复苏和发展,大小城镇才能如春花遍野、星罗棋布,渐次繁盛。尤其是荆楚和巴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我们的先祖插占为业,繁衍传承,生生不息。”

作为这些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和中转站之一,孝感乡也由此成为无数移民及其后裔心中,一座寄托乡愁、延续血脉的精神地标。

“孝感乡”之谜

那么,久负盛名的“麻城孝感乡”,究竟在哪里?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与“孝感乡”同名的湖北省孝感市。

对此,孝感市文史界名宿鲁鋆,就曾撰文讲述过人们的这种“执念”——

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鲁鋆曾接到多位重庆友人请求,希望助其查证家族在祖籍孝感的情况。

面对这些寻根的请求,通晓孝感地方史的鲁鋆明白:他们犯了一个地理概念上的错误。

原来,孝感市和历史上的“孝感乡”并非同一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也没有继承关系。

因此,此“孝感”并非彼“孝感”——第一个备选答案被排除。

再看第二个备选答案:湖北省麻城市。

既然有“麻城孝感乡”一说,至今仍然存在的麻城和传说中的“孝感乡”想必存在某种联系。

然而,遍查今天的湖北麻城地图,却并不见“孝感乡”区划。

备选答案被一一排除,“孝感乡”究竟在哪里?

对此,史学界一度众说纷纭,甚至产生了“孝感乡是否存在”的争论。

拨开历史迷雾的线索,竟然就藏在重庆。

2005年,重庆湖广会馆开馆。

在馆内展示的诸多“湖广填四川”文物中,一幅镶嵌在墙壁上的楹联,吸引了时任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目光。

楹联曰:“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

从楹联内容能够看出:麻城的确是湖广移民的主要输出地——而“麻城孝感乡”,应当就在其境内!

这引起了凌礼潮的兴趣。

同年5月,凌礼潮发表研究论文《麻城孝感乡问题考辩》,不仅列出了“孝感乡”存在的证据,更揭示了这一地名“失踪”的过程——

据清康熙九年(1670年)版的《麻城县志》记载,明朝初年,麻城县治下四乡中,其中确有“孝感乡”建制。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孝感乡因“户口消耗”撤销,并入了毗邻的仙居乡。百年后,湖北新设黄安县(今红安县),治所毗邻麻城,太平、仙居二乡各划一隅并入黄安,原孝感乡的一部分由此成为黄安属地。

孝感乡撤销后,湖广移民后人依旧沿用祖上说法,将“麻城孝感乡”作为祖籍,并口口相传了下来。

作为行政区划,“孝感乡”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作为湖广移民的精神地标,“孝感乡”却从未远离。


下篇:“莫道异乡无知己 你我皆是湖广人”

山川同此一脉,星华共此一天。

对中国人来说,不论时光如何辗转,亘古不变的永远是亲情与血脉。

渝鄂无间,全国一家,也就理所当然。

当挑战来临、当家国召唤,你迎难而战,我也定会与你并肩。

同宗·同源

战疫期间,周勇常常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聚居在重庆巴南的周氏家族,是清朝初年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的。入渝第一代始祖叫周凤藻,和七个兄弟一起来到重庆,从此生息繁衍,形成了当地一大家族。

在巴南当地,还存留着一块“八棱碑”,记载的就是当年始祖八兄弟分家的历史。

第一次寻找到八棱碑

长大后,周勇成了著名的重庆史学者。珍藏在家族记忆中的“孝感乡”,也成为他心底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2003年,周勇决定“寻根”。

然而,周氏族谱因“文革”而毁损,除了先祖留传下来的字辈和口耳相传的“龙门阵”,周勇没有任何线索。

没有线索,那就寻找线索!

八棱碑拓片(局部)郭金杭 拍摄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凭借历史学家的深厚功底,周勇通过祖辈的出生地,锁定了家族在巴南的族源,又在走访族源的过程中,寻找到了爷爷口中的“八棱碑”,碑文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周氏先祖来自于“麻城县孝感乡”——这正是家族源自孝感乡的关键证据!

2013年,周勇带着十年研究所得,奔赴麻城寻根。他发现,在麻城,周、董、李为最大的三个家族,支派庞杂,浩如烟海。

第一次到麻城寻访孝感乡移民始发地(2013年10月)李敏拍摄

周勇虽然没有找到周家先祖在麻城的支派,却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他发现了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

《都碑记》明确记载:“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之孝感乡都。”

也就是说,“孝感乡”的治所“孝感乡都”位于“城东南七里”,即现在的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村。

这不仅确凿无误地证明了“孝感乡”真实存在过,还定位了“孝感乡”的位置!

至此,尘封在历史迷雾中的“孝感乡”,终于复现于世人面前。

2014年926日,周勇应邀出席在麻城孝感乡都举行的祭祖大典并讲话。

在麻城祭祖大典上讲话

他激动地说,站在这里,感慨万千。我们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孝感乡”是我们的“老家”,更是我们的“乡愁”。今天,一个曾经的“孝感乡”、一个被历史风云淹没了六百年的“孝感乡都”横空出世——据我所知,在中国,除“孝感乡”以外,恐怕还没有第二个以“都”命名的“乡政府”所在地。即使在世界上,以“都”命名的政府所在地,也只有“东京都”等为数极少的几个大地方,而并不见以“乡”治为“都”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孝感乡都”就是“天下第一乡都”。我们以成为这“天下第一乡都”的‘都民’而骄傲!

为了心中这抹淡淡的“乡愁”,周勇百折不挠、坚持寻根长达11年。

同样是这一抹乡愁,让无数湖广移民及其后裔在复兴巴蜀的同时,也将故乡牢牢铭记。

对此,同样惦记着“孝感乡”的重庆湖广会馆馆长、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路深有体会。

因为她工作的湖广会馆,就是这种“乡愁”的载体。

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大桥下,依山临江、巍然而立。作为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会馆建筑群,这个素有“重庆故宫”美誉的明清建筑群,记录了湖广移民及其后人亘古不变的乡愁。

“定居巴渝之后,各省移民在今天的渝中区长滨路沿线修建了多座会馆,以省级为单位的就有八座,即史称‘八省会馆’——湖广会馆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历经战乱和历史变迁,八省会馆仅有湖广会馆、广东公所两座得以幸存,加上相毗邻的府级(黄州府)会馆齐安公所,经修复围合而成,就形成了今天统称的‘重庆湖广会馆’。”杨路说。

在颠沛流离的移民路上,湖广会馆向来自故乡和其他省份的移民敞开怀抱,救困济难、无偿提供食宿、帮助指导建家立业;同时,会馆也成为移民们祭祖怀乡、畅叙乡情、处理纠纷、共谋发展的主要场所。

每当有同乡离世,会馆还会斥资修建义冢,聚合而成移民公墓,且面向会馆,寓意“狐死首丘”——这是典型的楚人习俗。

在和湖广会馆隔江而望的南岸区南滨路沿线,曾遍布湖广移民坟茔,皆面向会馆,其势之众、其情之切,其心之诚,透出一种雄浑与悲壮。

再也不能归去的逝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守望着故乡;后继而来的生者,也千方百计维系着和故乡的联系。

距重庆800多公里外的湖北麻城,每年都会接到大量来自川渝的信件,还有数以千计的川渝人士实地造访。

这些信和人都像周勇一样,拥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寻根问祖。

年复一年,寻根者的足迹从川渝一路延伸而来,遍及麻城孝感乡故地的每一个角落,执着、坚定、百折不挠,就像重庆移民后裔熊以河那首写给故乡的诗:“六百年的别离/六百年的沧桑/燃烧起游子心中的渴望/哪年哪月能捧起故土/亲吻母亲/何日何时能月圆月明/共诉衷肠……”

在这种持续数百年、穿越上千里的守望中,在这种子孙接力、锲而不舍的寻觅后,一群群阔别已久的亲人得以团圆,一个个被时空分隔的家族再次聚首。

一种源于血脉的力量,也由此在无数渝鄂儿女心头、在西南群山和江汉平原之间,凝聚、激荡。

同袍·同战

农历乙亥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来袭,荆楚大疫。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随后湖北各大城市相继效法,以“合省大锁”的悲壮方式,阻断疫情扩散的通道。

彼时,曾有人“预言”:重庆毗邻湖北,又地控华中西南通衢,恐怕会成为继武汉之后的“第二主战场”。

却不想,后来发生的事证明,重庆不仅对疫情进行了有效防控,更主动出击荆楚,与坚守“主战场”的湖北同袍并肩作战——

乙亥年除夕夜,武汉封城第二天,来自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就乘坐战鹰,紧急驰援武汉。

随后一个多月,重庆不仅在本地阻击疫情,还坚决贯彻中央“一省对一市”的部署,积极支援湖北抗疫。

仿佛是命运有意安排,重庆对口支援的地级市,正是孝感。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数以百计的医护人员、数亿吨计的支援物资汇集成滚滚铁流,东出巴山,和来自全国的支援一起,源源不断注入江汉平原。

在铁流中,有数以千计的“天使”张开翅膀,毅然奔赴战场。

那就是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

从第一批医疗队出征至今,重庆已相继派遣医疗队员共18批次、1636人驰援湖北。其中,孝感成为渝鄂携手战疫的主阵地。在那些与新冠病毒鏖战的日与夜,来自重庆的“白衣天使”和湖北同行并肩作战,用精湛的医术和永不言退的斗志,构筑起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生命长城。

在铁流中,有条条“钢铁长龙”盘旋在西南群山之间,决荡在江汉大地之上。

那是由各式运输工具组成的“辎重车队”。

疫情发生后,重庆庚即出台了《重庆市支援武汉和孝感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调运工作方案》和《重庆市捐赠武汉和孝感蔬果接收调运暂行办法》等支援保障机制,尽己所能支援湖北。截至3月1日,全市16个区县或单位已向湖北省捐赠各类物资1242.5吨,其中蔬菜粮油907.3吨、水果305吨、食用油23吨、猪肉4.2吨、苕粉3吨,此外,还捐赠碗碗羊肉1000包、豆干1000包、鸡蛋72000个。

在铁流中,甚至还有一支“舰队”。

没错,就是“舰队”!

为帮助湖北解决各地医疗队住宿问题,重庆在像其他省市一样捐款捐物的同时,还专门组织了由4艘豪华游轮组成的支援船队顺江而下,为湖北提供了800多张床位。

……

在这个春天,历史似乎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演”。

六百多年前,为帮助屡遭战乱重创的巴蜀大地恢复生机,无数湖广移民告别故土,从孝感乡一路西进,从此便将他乡作故乡。

六百多年后,为帮助荆楚同胞战胜肆虐的疫情,数以千计的“白衣天使”和数以吨计的物资汇成滚滚洪流,从连绵巴山逆行江汉平原,在当代中国唱响了“与子同袍”的古老战歌。

那是亲情的力量,更是血脉的呼唤。

就如周勇所言:“当年的‘孝感乡’和今天的‘孝感市’虽然并不是同一个地方,但不论历史如何变幻,区划怎么演变,作为血脉和亲情的精神地标,‘孝感’二字都已成为一个融入巴渝儿女血脉、嵌入重庆市民记忆的名字,是我们共同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结语:这是重庆和湖北的故事,这也是你与我的荣光。


以上,就是从“孝感乡”到“孝感市”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曾经百折不挠、践行家国大义的华夏先祖,也是正以各自方式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每一个重庆人、湖北人和中国人。

故事讲到这里,还远未完结。

2020年伊始,中国正在经历这场严峻疫情的挑战。

2020年不能重启,但我们依旧会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就像在过去的五千多年里,在面对各种严峻挑战时,我们坚韧不拔的先辈所做的那样。

在这一年里,我们一定会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会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当下一个新年到来,这些记录一个东方族群心手相牵、共克时艰的伟大故事,必将化作驱散暗夜的一道光,融进我们古老的血脉,让我们寻求复兴的力量变得更大、更强!

在这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重庆文艺网衷心祝愿:阴霾终将散去,愿我族康泰、我国富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姜连贵 陆睿 杜典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