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文艺战“疫”系列报道】江津区文艺界抗击疫情文艺作品展示(二十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3日06时讯 自从重庆市江津区文学艺术界联合发出《关于用文艺的形式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倡议书》后,陆续收到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诗歌等文艺作品,以此向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同志们致敬。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第二十七期的文艺作品。
《为“战疫”,我当了理发师……》
文/蒋晨
武汉“战疫”牵动数亿人的心,作为一名老百姓,不出门添乱,宅在家里就是为祖国做贡献。那天吃了晚饭,全家人照例坐在客厅看着新闻联播,想以此看看疫情的情况。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新闻联播播报着。“嘿,今天都二月初二了,龙抬头也,我给你们爷仨理发吧!”看着家里公公、丈夫和儿子的一个多月没剪的头发,想着前方疫情仍急,我们这地方形势也依旧严峻,工厂关门,小区封闭,街上行人屈指可数,理发的店铺没开………我自告奋勇。
儿子还小听不懂,自顾自的玩儿着。丈夫一口答应:“行啊!”公公瞅了我一眼:“你?”就起身去了卫生间。
我知道,公公一直觉得我多读了几本书,会写几个字,但干这技术活儿……公公心里没底。“你上次做那个什么玉米饼,是不是糊啦?还有上上次你说你洗衣服,白色那件T恤给染了对吧……”从卫生间出来的公公,边擦手边说。
“是啊是啊!我是一无是处,哎!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我自嘲着说。
确实,我从来没理过发,给儿子剃胎毛还是丈夫操作的,确实没啥经验。
“你就让晨晨试试,你看你那头发,都成鸡窝了。这疫情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去,外面的理发店都没开门,你不可能一直等着吧?”婆婆妈说。
拗不过婆婆妈的催促,也推辞不了我的热情。公公想了想,像下了很大的决心地说:“来嘛!理就理。”
“好叻!”我兴奋地屁颠屁颠的找出之前给儿子买的推子和梳子,搬了一个板凳到卫生间,打开浴霸。
“晨晨,你自己要穿个围兜,不然一会儿碎头发掉你身上,你才难受。”婆婆妈温馨提醒着。
我穿了件做饭用的围裙,“老李先生,请坐。”我邀请公公坐在我面前,替他围上之前准备好的塑料布。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仔细地观察公公的头,看着公公花白的头发,头上还布满了大大小小暗黑的老人斑,我拿推子的手竟然有些颤抖,毕竟是第一次理发,还是给公公理发,我有些胆怯。
公公见我不肯下手,咳咳两声,清了清嗓子,深深呼吸一口气,像是下足了决心说:“没事儿,剃吧!老头子,也不怕难看。”
其实我不是怕理不好,而是想到公公当兵出生,平时脾气蛮大,对我丈夫特别严格,也不会说好听的话。但我转念一想,毕竟是我自告奋勇来着,千万不能临阵退缩,让他看我笑话。我稳定了一下情绪,把公公的头轻轻捧起来,“我要开始了!”我小心翼翼的将推子对准公公的头发,“嗡嗡嗡……突”随着一撮头发的掉落,公公似乎抖了一下身子。“爸,我是不是弄痛你了?”“没事儿,挺好。”为了不伤着公公,同时也为了理得漂亮一些,我先从两侧入手,头发不多,好剪,我一点一点紧挨着为公公理起头发来,渐渐的就上手了。“也没什么难度嘛!”我心里想着。我瞟了一眼,镜子中公公的眼神,明显没有了之前的担忧,我心里得意的想“嘿嘿,我也不是只会写几个字嘛!”我的电推子在公公的头上慢慢地滑行,花白的头发飘落而下,一会儿功夫就理完了,干干净净,我也学着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的样子,仔细地端详着镜子中公公的模样,此时,仿佛完成了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一种特别的感觉在心中升起。
“还可以!”这是公公给出的评价,像极了他的性格,话不多,很平静,淡淡的,也不夸奖。
“下一个,小李先生请就位。”我一边给公公打理着碎发,一边我高声、带着得意的口吻呼喊着我的丈夫。
有了之前给公公剪头发的经验,这一次驾轻就熟的给丈夫围上塑料布。
丈夫平日里的发型:两边短,中间长,有一点刘海儿,往日里,他总说头发长得快,半个月就得去剪一次,太麻烦了,我提过很多次,让他换个发型,可他总是不愿尝试。
“老公,我看网上有个很火的剪头发教程,我们试一试,换个新发型?”
“管得你的哦!”这一次,丈夫居然没有拒绝,一副“任我宰割”的模样。
给丈夫剪头发,没有给公公剪头发的胆怯,想着丈夫一副好脾气,剪坏了也不会生气,我便找来了手机,打开视频,跟着学了起来。
我拿来两跟橡皮筋,学着视频中教的方法,把丈夫头顶的头发全部扎起来,接着拿着推子,准备把两边的头发全推掉。一个月没剪头发的丈夫,头发太长了,加上丈夫的头发有点多,推起来着实有些费劲。
“你这个头发才多哦,看起来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我打趣道。
“非要绝顶,才聪明所?”丈夫说。
“那是哦,不然你以为聪明绝顶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我假装一本正经的说。
“我不聪明,才能体现出我媳妇的聪明能能干啊!”丈夫邪笑着说。
“油嘴滑舌”
……
在一阵打趣中,我将丈夫两侧和后脑勺的头发全部推干净了,随后取下丈夫头顶的橡皮筋,弄了点发胶,用手当梳子,把头顶的头发向一边“梳”了过去。嘿,你别说,相比之前的发型,看上去显年轻了不少。
“媳妇,你这下手可真狠,托尼老师都不敢像你这样剪,我可是从来没剪过这么短的头发。”丈夫对着镜子,一边端详着新发型,一边说。
“你就说,好不好看?时不时尚?”我略带得意的说。
“好看好看,我媳妇这手不但能拿笔写文章,还能拿推子剪头发,我是上辈子积德了呗,娶了个宝贝回家。”丈夫捏了捏我的脸。
“讨厌”我红着脸,推开他的手。“快去把儿子抱过来,轮到小小李先生了。”我对丈夫说。
“遵命,媳妇儿。”丈夫边说边去抱儿子。
我儿子,小小李先生,只有1岁4个月。他并不明白,我们这是要干啥。我让丈夫抱着他,给他围上了塑料布,他以为我们要跟他做迷藏,开心得说:“麽……”我和丈夫一边逗他,一边做着给他剪头发的准备。
“嗡嗡嗡……”刚一打开推子,儿子“哇”一声大哭,他一边哭一边把手伸向婆婆妈:“奶奶……”他害怕的叫着。他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推子是东西,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可怕的声音。恐惧使他使劲的扭动身体,从丈夫的身上挣扎到地上,拼命的往婆婆妈的方向跑去。
为了让儿子放轻松,丈夫拿着塑料布和儿子玩儿起来做迷藏游戏,很快,儿子忘记了之前的事儿,开心的玩儿起来。
我和丈夫商量着,这次,咱们改变“战略”。
“儿子每次听我讲大卫的故事的时候就非常投入,一动不动,一会儿你抱着他,拿着绘本给他看,我就一边给他讲故事一边给他剪头发。”我把《大卫不可以》绘本拿给丈夫说。
“我看行。”丈夫附和着。
“儿子,咱们来看绘本吧!今天妈妈讲《大卫不可以》的故事哦。”丈夫把绘本在儿子面前晃了晃,逗他走到卫生间里。“要坐在爸爸身上,妈妈才讲哦。”丈夫一步一步引导着儿子。
儿子被绘本吸引了,走进卫生间,开心的用手在绘本上指指点点。虽然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他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话,并都会用手指来表示他喜欢。
“那我们就开始吧!”我一边说着,一边给儿子围上塑料布。老公拿着绘本,翻开第一页,儿子兴奋的用手指着绘本上大卫的大鼻子。“噢~大卫在用手抠鼻子,果果,可不可以这样抠鼻子呢?”我问。儿子兴奋的将手指夺到自己的鼻孔里,我立即夸张的说:“噢~不可以哦!大卫不可以抠鼻子!果果也不可以抠鼻子!”儿子拿出自己夺进鼻孔里的手指,咯咯咯的笑了起来。
看着时机成熟,我示意老公翻了一页绘本,随即在身后打开推子。“嗡嗡嗡……”推子的声音又响起来,儿子恐惧的猛的一下回头看我,开心的表情一下子消失了,我立刻声音提高了一个度,想要掩盖推子的声音,“啊!果果快看,大卫站在椅子上要干什么啊?”儿子明显被我的声音吸引了,他回过头去看绘本。“大卫是不是要拿橱窗上的东西啊?”我立即询问着,儿子被绘本吸引,又高兴的用手指着绘本上的椅子。“大卫可不可以站在椅子上?是不是很危险啊?”我夸张且大声的说着,儿子又咯咯咯的笑了起来。
我一边假装摸着他的头发,慢慢让他适应头上有东西在动,一边更加大声的、夸张的给他讲着绘本,儿子明显被绘本吸引了。我立即拿着推子,给儿子推起头发来。儿子的头发像极了我小时候的头发,软、细、少,推起来很快,不一会儿,就弄好了。
“噢——今天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和大卫说再见吧!”我松了一口气,一边替儿子清理好身上的碎发,一边说。
儿子嘴里“嗯嗯嗯……”手指还指着绘本上的大卫,示意我还想听故事。“果果先出去一会儿,妈妈收拾好就出来继续给果果讲大卫的故事。”我示意丈夫赶快把儿子抱出去。
“真是斗智斗勇啊!”丈夫摸了摸头上的汗,松了一口气,把儿子抱出了卫生间。
看了看时间,已经过去2个小时了,我感觉到手臂有点酸软,我甩了甩手臂,“看来这理发师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嘛!”我想着。
我拿起扫帚和撮子,看着一地的头发,有公公的花白发、丈夫的乌黑发和儿子的黑棕色发混合在一起,我一边打扫,一边想着:“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也没有机会代替托尼老师给大家剪头发,更没有机会与家人这样亲近。”
为“战疫”,我当起了理发师。理发,使一家三代人的心,更加亲近……
《出门第一天的所见所闻》
文/王昌宁
离开江津去北海避寒整整两个月的时间,2月18日返回又被“居家隔离观察”数日。今天终于解除隔离,我迫不急待的走出小区上街遛达。
第一件事是走进小区附近的“小刘美发店”,老板告之社区有规定只能理发不能焗油,非常时期,在此不得久留,请理解。看来上级的政策规定深入人心,个体理发老板都明明白白,严格执行。理完发,我从“军民路”穿过一条背街,来到“长城路” 的大街上,徒步向“大西门”转盘方向走去。沿途左看看、右看看,仿佛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久违的江津!久违的大街小巷!什么都没变,还是这座城,黛山相依,几水环绕;还是这条路,整洁通畅,两旁绿树葱郁;还是这些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还是这些店铺,招牌醒目,五花八门;还是这些车,按市政规划的框线,整整齐齐地停靠在路边;还是这些人,只是比以往少了一些。要说变化,是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脸上都多了一块白色或黑色的布罩着,没戴口罩的行人几乎没有。世界真是奇妙,变幻莫测,转眼之间我们即变成了口罩时代。在这次抗疫中,关于口罩,有太多的故事和传说。有人因为口罩发了财;有人因为口罩进了监狱;有人把口罩写成了文章;有人把口罩编成了歌曲;还有人调侃:“疫情结束前一直戴口罩的人,是可以做朋友的人:一是他严谨;二是他尊重科学;三是他懂得敬畏,有底线;四是他善于忍耐,有韧性;五是他服从大局,格局高;六是他关爱他人,有爱心。为了当这样的人,我准备将口罩戴到底。”我边走边想,走走停停。少数店铺已开始营业了,一家街边麻将馆灯光亮堂,敞着大门,看上去馆内干干净净,两排八桌麻将整整齐齐。然而,却空无一人,过去早已爆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时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希望通过这次战“疫”之后,我们一些陈规陋习得到改正。比如少打麻将多看书。沿路餐馆开业的较少,但我所关注的“砣砣牛肉面”馆开门了。这家面馆味道不错,一碗面四砣牛肉,每砣3厘米左右见方。地方风味小吃,借此宣扬一下。
不一会儿,我来到大西门转盘“交通银行”,门口排成了长队,顾客熙熙攘攘,好像有人与保安在争吵。我驻足观看:一保安身着制服全副武装,一手拿电子温度剂;一手拿酒精消毒液喷瓶。一边告诉每一个进入营业厅的顾客登记分批次进入大厅;一边为进入的顾客量体温、消毒。语气平稳缓和,服务周到严格。有顾客急不可待的想往里进,还说一些没有道理的话,被保安拦住,委婉相劝,坚持出一个进一个,很快秩序恢复正常。眼前的场景,让我想起前些日子微信里疯传的“咬卵犟”。其实,这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咬卵犟”不讲理,爆粗话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执法者如果不一凶二恶,就象上述保安一样,有话好好说,防止矛盾激化。一定会少一些“咬卵犟”,多一些“和谐”的氛围。相互尊重,不要浮躁;不要动粗,让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习惯!
离开“交通银行”,我通过步行街,经“老重百”,来到通泰门。远远看见滨江路口进入农贸市场的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人把口罩都戴得严严实实的。我作了一个调查,按照防疫要求:农贸市场内只能容纳30人,所以也是依次出一个进一个。抗疫以来,江津所有的农贸市场都是这样执行的,只是根据大小,确定入场人数。下到滨江路,遇见开宾馆的一个熟人,他对我说生意惨遭重创,为了做好防疫,政府部门每天召集开会布置。难怪江津疫情一直比较稳定,仅4名确诊病例都全部治愈出院,成为低风险区。
顺着滨江路,我逆江而上,进入滨江公园。生机盎然的植物、迎春花、棕榈树、玉兰花、临江飘逸的杨柳、林荫小道、一江春水,映入眼帘。没有多少人行走,看不到“坝坝舞”,听不到音乐爱好者的琴声和歌声,有几个钓翁仍坚守着“阵地”,南桥头体育场内空无一人,几个冬泳爱好者正准备从军事备用码头处下水。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整个滨江公园出现了少有的静谧。站在江边的方亭内,凭栏眺望,凝视长江,心潮澎湃,波澜起伏,突然想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多么希望眼前的长江之水,化为一江圣水,滚滚东去,一泻千里,流向扬子江,流进湖北,流进武汉,荡涤一切污泥浊水;荡尽新冠病毒,让我们“同饮一江水”的同胞早日得到安宁啊!
此时此刻,我眼睛有些潮湿。我们虽已看到曙光,但武汉还在流泪。我只想说:武汉加油!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