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文艺战“疫”系列报道】笔尖生情 汇聚战“疫”力量·重庆作家在行动(四十)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8日06时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重庆本土作家们虽然身“宅”在家,心却始终牵挂着前线。他们以笔为枪、著文为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重庆文艺网持续推出相关作品展示。
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重庆作家们如何以笔为枪、汇聚战“疫”力量——
仁心可擎天
文/杨辉隆 向秋月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身材不高,甚至有些“娇小”的中年男子的身影。他,性格沉稳,不拘言笑,一副儒雅的学者气派。他就是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先智。
新冠肺炎爆发后,疫情形势骤然紧张!杜先智每天晚上看着新闻联播,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他心急如焚!自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迅速驰援武汉。2月1日重庆市卫健委下达指令,要求重庆市有关医疗单位选派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附二院党委立即着手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中挑选医护人员组建援鄂医疗队。
得知这一消息,杜先智第一个主动请缨,他完全没考虑2018年4月22日自己还动过一次肺部手术,切除了左肺下叶背段,身体已不及从前的实际情况。作为呼吸内科专家,他更清楚,他的肺已不能和健康人的肺相比,而且新冠肺炎主要侵蚀的人体器官就是肺,更何况家中还有90岁高龄的母亲。这些都是他不去武汉的正当理由,医院领导也不会勉强他。但杜先智却并不这样想,他首先没有给自己找不去的理由,而是给出了必须去的道理:“一,我是党员,是党员就得事事走在前,不能遇事梭边边;二、我是从事呼吸内科临床研究和治疗的医生,现在正是我效力的时候,我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三、我是医院呼吸内科领导成员之一,作为副主任,这种时候我必须有担当,为主任分忧,不能撂挑子;四、我是男人,附二院呼吸内科130名医护人员,女同志占大多数,这个时候我必须勇敢地站出来,挺在女同志的前面。作为庞大医疗队伍中的一员,我虽无扛鼎之力,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患者的恐惧、紧张,减缓死神夺人的步伐。”
杜先智回到家里,把自己的想法首先跟妻子说了,然后又借看望父母的机会,“征求”父母的同意,但妻子和老人还是担心他的身体。他说:“身体可以慢慢调养,欠父母的孝心可以日后弥补,但疫情如水火,武汉不等人。”他的想法最终得到了妻子、儿子和父母的理解。特别是父母,虽年迈体弱,但从他记事那天起,就向他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给他灌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的家国情怀。但妻子还是为他捏着一把汗,内心充满了担忧。看着丈夫的头发长了,街上所有的理发店又都因疫情而关门,杜先智嘴上没说,心里满是焦虑。妻子明白了他的心思:头发长了会增加自身传染的风险。她说:“老杜,我用家里的剪刀给你修剪一下吧,虽说剪不出发型,剪短还是没有问题的。”他点头笑了笑,算是应允和感激。此时此刻,杜先智打心眼里为有这样知冷知暖的人生伴侣而欣慰。妻子边说边端来凳子,用一件旧了的风衣给丈夫罩上,这是她第一次为丈夫剪发。杜先智闭上眼睛,他分明感觉到有一种暖暖的液体滴到了他的头上,滴进他的脖子,他知道这是妻子的眼泪。妻子的身体靠在他的背上,他感觉到了她心跳的加快。杜先智何尝不清楚,这是风雨同舟、相濡以沫20多年的妻子对自己参加这次行动的担忧和恐惧呢?谁都知道,援鄂医疗队,不是一次简单的医疗援助,它无疑是一次疫情阻击战,每一个参与的医护人员都将接受生死考验!电视、网络天天讲,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要说一点不怕,不恐惧那是骗人的。但医者无惧,仁心擎天。他们必须战胜恐惧,才能帮助患者增强与毒魔斗争的信心。杜先智回过头深情地望着妻子,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你要相信我是个医生,为了这个家,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2月2日下午黄昏时候,杜先智与重庆市第三批120名援鄂医疗队直飞武汉!坐在去机场的车上,华灯初上,看着山城美丽的夜景,经常出差的杜先智第一次产生了对这座美丽城市的依依不舍之情。他再看看同车的其他人,这个不曾研究心理学的呼吸内科专家,也仿佛洞穿了其他人的心理,尽管大家都装得若无其事,但内心还是有些许恐惧,此时此刻,对我的这些同道来说,与这座英雄的城市虽说不上生离死别,但仍然少不了一份莫名的依恋。
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国家医疗队联合专家组成员,杜先智是“多做少说”的实干派。就在抵达武汉的当天晚上,为了更有效地抢救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他就开始整理相关资料,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参加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培训考核后,接着就投入紧张的工作。在接下来的18天里,他每天6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过才能回到驻地,累计已超过320个小时工时。在这段时间里,从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医疗护理模式、制定感控流程、督促院方补齐医疗设备、组织重医附二院后方远程会诊,“话不多,性子直”的他总是带头加班,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每天早八点交班,晚八点驻地集中会诊,成了雷打不动的事情。
有同事说,到武汉后,杜主任一改平时温文尔雅的作风,走起路来步履生风,每天早晨7点刚过就“全副武装”出现在管辖的重症病区。他那双严谨坚定又不失温柔笑意的双眼,随时敏锐地洞察着患者的病情变化,他用温暖抚平每一张焦虑、期待的面孔。同时,也给了同事们坚定的信心和力量。
从接管一个病区再到后来的两个病区,作为医疗队里年龄最大、职称最高的大家长,除了医疗工作,他还要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协调防护物资,协调患者检查。他身先士卒,一头扎到工作中,全然不顾自己肺部手术后医生对他的医嘱: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休息。
两个病区,前后收了120名患者,作为病区主任,这不仅仅是责任,更多的是燃起患者生的希望。“其他医生下夜班后还能休息,但杜主任在来武汉的半个月时间里没有休息一天。”队员们敬佩地说。
其实,男人也有一份柔情。时间久了,杜先智也想家。每当他深夜回到宾馆消毒洗漱完毕后,也会拿出手机和老婆、儿子通通电话或视频,询问家里的情况,告诉他们,他很好,不要担心他。特别是视频结束,看到儿子扮个鬼脸,他特别开心、特别幸福。第二天上班,他的精神状态会特别的好。
对于两个病区的患者来说,只要看到杜先智,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让人感到安心。特别是看到他精神状态好,就更加欢心。
带着患者的这份信任,杜先智总是忙碌完外面的工作,哪怕只有一丁点儿时间,他都会换上防护装备,从医生办公清洁区进入传染病区,来回穿梭在隔离区的两层楼,查看2个病区的74名患者,有时一待就是4小时,防护服湿了一层又一层,护目镜的雾气散了又聚起。但他总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为己任。这是一位患有脑梗塞的田姓新冠肺炎危重老年患者,杜先智走上前,拖着对方的胳膊,手把手指导侧肢体运动,帮助做好康复训练。“来,左手前臂向内弯曲,一下、两下、三下……”说起这位田姓患者,也的确让杜先智心生怜悯,他妻子年老多病,子女又在国外,仿佛亲情对他来说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作为医生,他应该对他倾注更多的爱。转个身,杜先智又拿起邻床的CT片,斜着眼睛,努力地透过没有雾气的一角观察,弯下身体告知患者病情的走向,时不时还握起患者的手,帮助她疏导焦躁的情绪。
“每当走进隔离区,特别是看到一些患者饱受煎熬的样子,我就想耗尽平生所学,帮助他们尽快解除痛苦。”杜先智告诉笔者。正是他时刻心系患者,接管病区以来,杜先智带领的团队已帮助13名危重患者由危转轻继而转出危重病区,1例重症病人出院,30多位一般患者出院,从2月12日至今,他所在的12、13两个病区实现了病房死亡率为零的良好医疗态势。
“杜主任,看到你走过来,我心里踏实多了!”“谢谢你杜主任,没有你,我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感谢医疗队,感谢重医附二院呼吸内科的杜主任,等我好了,一定要到重庆找你,当面道谢!”……每当走进病房时,时不时会听到患者说出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医生,杜先智也常常被这些发自内心地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每当看到患者病情减轻欣喜的表情,再苦再累觉得都值了。
在武汉这些日子,杜先智对医生的职业有了更高的认识。作为医者,就是一盆不熄灭的火,他要用它去温暖患者和患者亲人的胆怯的心。他庆幸当初选择了这份职业,他也因此鼓励自己唯一的儿子走上了自己相同的路。在武汉这些日子,杜先智对新冠肺炎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尽管新冠病毒很狡猾、善于隐身,谁都害怕担心,但仍然可控可治,但防大于治,必须把防范挺在前面。因此,他不仅自己身先士卒,做好防范,还经常提醒其他队员防范于未然。发现护士特别是女护士哪怕有一丝头发露在帽子外面,他都会马上帮助纠正。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宾馆,在宾馆大门前,还要脱掉工作服,接受工作人员测试,他总是以一个医生的态度积极配合,希望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要出差错。
作为医者,杜先智用身体挡在病毒面前,用双手托起患者生的希望;作为党员,他更是把初心写在行动中,把使命印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他说: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杜先智的付出理所当然的也得到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认可,3月5日,他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脸上没有一丝志得意满的表情,而是觉得肩负的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特别是面对患者,他仿佛看到了他们眼里正在燃烧着求生的火焰。
杜先智坚信,仁心可擎天,只要医患共济,就一定能够战胜毒魔。春天即使迟到,但一定会到来。到那时,他要高兴地脱下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带着队员们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