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文艺战“疫”系列报道】笔尖生情 汇聚战“疫”力量·重庆作家在行动(四十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9日06时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重庆本土作家们虽然身“宅”在家,心却始终牵挂着前线。他们以笔为枪、著文为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重庆文艺网持续推出相关作品展示。
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重庆作家们如何以笔为枪、汇聚战“疫”力量——
重医大爱
文/周鹏程
一江血脉,唇齿相依。从集结号吹响到3月3日,重庆18批1636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向疫情防控第一线。重庆调拨医疗物资24.44万件、生活物资12.41万件,调集52.35万毫升爱心血液......“湖北所需、重庆所能”。其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先后派出5批医疗队、209名医务工作者出征武汉、孝感,驰援湖北。勇士情系荆楚,英雄谱写壮歌!
——题 记
一
2020年1月24日。下午5点。重庆沙坪坝。陆军军医大学门口。一对夫妻相拥泪别......
妻子对丈夫说:“你要把孩子照顾好。”通知来得十万火急,她没办法当面与爸妈告别,就连给丈夫打电话也是反复思量后才拨通的。
去武汉。去一个疫情非常严峻的城市。
军令如山。她只说了一句话,就匆匆钻进开往机场的大巴。这是陆军军医大学组建的150人的医疗队火速赶往武汉。
1月26日。正月初二。
妻子赴鄂两天,丈夫接到命令:出征!
这一次,他没有亲人相送。父母年事高,孩子岁数小。
作为重庆市首批援鄂医疗队轻症专家技术组组长,他从容、淡定,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临行前,他把父亲的电话发给几个最好的朋友,备急需,防万一。
妻子叫徐瑜,丈夫叫刘煜亮。
一个在新桥医院工作,一个在重医附一院工作,都是呼吸内科医生。
一个在除夕之夜离开家人,一个在新年之际奔赴战场。
如果不是不得已的情况,有谁愿意此时离别?
灾难无情,人有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面对疫情,重庆在行动,重医附一院在行动。
2月4日,重医附一院第二批医疗队15人和4台专业车辆,从山城开赴江城,支援方舱医院。
2月11日,重医附一院第三批医疗队12人,奔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前线,支援孝感。
2月12日晚上9点,重医附一院党委书记许平接到国家卫健委指令:由重医附一院组建160人的国家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
彼时,重医附一院以“战时速度”连夜抽调40名医生,120名护士组建起包括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胸心外科、精神科等在内的“最强阵容”。
2月13日中午12点,再出征。简短的出征仪式后,医疗队乘坐下午4点的飞机飞往江城。
二
2020年2月26日早上9点。
一位87岁的老人来到重医附一院党委办公室,精神矍铄。“我来交特殊党费!”话音未落,1万元特殊党费就放到办公桌上。
他就是医学检验科退休老主任陈宏础教授。
70年党龄,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交纳特殊党费。2008年,陈教授就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奖励他的“特殊贡献奖”现金2000元,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
庚子年,武汉蒙难。
一方面,重医附一院派出“子弟兵”,尽锐出战;另一方面,筹款捐物,将爱心之手伸到千里之外。
医院党委书记许平第一时间带头为抗击疫情捐款2万元;
全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吴亚梅教授主动捐款1万元;
全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唐文渊教授主动捐款1万元;
退休多年的老院长王福荣教授主动捐款1万元;
退休多年的邓立教授也主动到党办捐款2000元;
......
全院有1501名共产党员纷纷解囊相助。
他们捐款信封上都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抗击疫情的一点点心意。中国必胜!
二月,静静的二月。一辆飞机载着98个品种、49500余件物资,累计约13吨,总价值140万元的物资降落在武汉机场。
还有,4台呼吸机和5台高流量吸氧设备,价值128.85万元。
它,装载着重医人的大爱;它,装载着重医人一颗颗滚烫的心。
武汉,别哭!
湖北,加油!我们来了,你的兄弟——重庆!
三
2月4日,湖北孝感。
孝感中心医院一名42岁的患者,生命垂危。氧合下降,呼吸衰竭,医院采取多种措施抢救,病情仍十分危急。
呼救信号传到重医附一院援鄂医疗队重症组组长刘景仑教授耳朵,他亲自上阵。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对这名重症患者实施最先进的ECMO治疗技术。
除了技术支持和指导外,刘景仑还为当地医生无私分享重医附一院ECMO团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经验和资料,并通过传帮带,在完成援鄂任务时,为该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成熟ECMO团队。
这次抢救,不仅是重庆市援鄂医疗队在抗疫阻击战中首次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也开创了当地ECMO治疗首例。
远程会诊排上大用途。
2月5日下午6点30分,重医附一院远程中心。
一次十分重要的远程会诊在这里紧张进行......
医院党委书记许平、副院长吕富荣全程主持,吴亚梅教授坐镇,重症医学科张丹教授、感染科黄文祥教授、医学影像科吕发金教授、呼吸内科陈虹教授、感染科秦波教授等一众专家齐聚。
屏幕那头,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屏幕这头,守望相助倾力扶助。
“我们重医附一院用最强的重症医学、呼吸内科、传染病学、放射影像等权威医学专家团队,24小时随时给予远程抢救治疗指导和会诊,全力以赴支持你们!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孝感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李卫民在那头听到许平的话,深情地说:“艰难时期,有了你们的专业帮助,让我们充满力量!”。
会诊中,针对ECMO的管理和注意事项、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调整使用、后期营养支持、抗感染管理,胸部CT的影像学分析等问题,专家们结合患者病情,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诊疗意见,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也是湖北战“疫”以来,重庆市开展的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急重症患者远程会诊。
四
2月13日晚上,重医附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达到武汉。
宾馆供热管道损坏,队员们没热水洗澡。许平非常牵挂和担心:“那么冷的天,队员们工作那么辛苦,不能让他们得不到基本保障。”
晚上10点,许平联系武汉市第一医院院长魏力,详细介绍了医疗队员的情况以目前面临的困难。魏力立即派水暖工到宾馆修理热水管道。
2月14日,武汉气温鄹降、暴雨倾盆。许平担心队员们御寒防雨衣服不够,他又立即安排,给队员邮寄鞋子、帽子、厚衣服、雨衣等一批防寒挡雨物资。
2月14日上午,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重庆医疗队下午4点接管病房。
160人,队伍看似庞大,但是对于潮水、猛兽般的病毒,不知道要付出几倍于平时的工作量!
武汉市第一医院并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治疗医院,是中西医结合的皮肤病专科医院,不具有传染病医治条件,更不要说收治危重患者。
两天!必须两天!上面要求重庆医疗队两天时间把武汉市第一医院外科大楼改造成一座收治危重病人的医院,两天后接受患者。
只有一边改造大楼,一边开展业务培训。
洗手消毒、戴口罩、戴防护帽,穿防护服,戴手套,戴面罩,套脚套,戴防护镜……全副武装,把自己包个严实。
当时,由于这个医院物资短缺,医疗队自带防护物资的规格和型号与医院的实际情况有差异,医疗队主动与院方和有关方面协调,得到缓解。
武汉市第一医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医疗队伍承建制接管,有10个病房,各承担2个病区。
为了消除差异,相互磨合,10个医疗队组成联合指挥部,设置联合院感部、联合医务处、联合护理部,共同运行这家医院。
160人,穿梭两个病区,轮流值班,给患者信心和希望,用医者之心驱赶病魔。
160人,夜以继日,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
周发春,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兼急诊医学科副主任,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接到通知,还在重庆永川指导疫情工作的他立即转移战场。在武汉,第一天,就完成两个病区的接管工作,4小时内完成了70个临床新冠肺炎病人的收治工作。
王小文,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医生。“拿着生命风险与死神抢生命”的同时,他坚持写日记,在“七一网”开辟王小文专栏。把在武汉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用温馨、芬芳的文字鼓励队员、鼓励病人。
2月26日,中午。
71岁的女性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都不管用!
专家评估后决定为她实施体外膜肺(ECMO)挽救性治疗。ECMO被称为用于协助危重症心肺衰竭患者进行体外呼吸循环的终极武器。
实际就是在患者体外再安装一个“人工心肺”。
ECMO救治危重患者,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是首例,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来说,在武汉也是第一例。
技术要求非常高,风险大,操作复杂。安装ECMO过程需要大小小几十道程序、几十种器材。
当这位老人ECMO正常运转时,王小文、吴彬等人穿着隔离服已经7个小时,没有人急着离开,都在仔细检查各个环节。
脱下防护服时,他们全身都湿透了,口罩里全是汗水和鼻涕。
五
2月15日凌晨2点半。
左红和12位同事冒着寒风大雨,步行去医院接班。
黑夜不见路,手机导航把她们带到了一条封闭道路。翻越围栏,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水,终于找到入口,到了医院。
包好尿不湿,穿上整套三级防护用品,大家相互监督检查,确保每一寸皮肤都保护好了,严丝合缝,不留死角,这才可以进入病区。
武汉市第一医院,外科15楼是他们的战场,十区和十一区两个病区,共70张病床。每一天交接班、巡视病房,都在这里。
一位阿姨提着一份CT片,东张西望,十分焦急。
“我家老伴前晚住院了,住在17楼,病情重,医生喊拿CT片送过去,可是现在我也住院了啊!”阿姨越说越急。
左红立即接过片子,记下病人的名字,然后在护士站查找17楼的电话,拨过去,电话那头说没有这个病人。一听这话,阿姨急得快要哭了。
左红想,17楼肯定也是两个病区,要不带着片子去17楼两个病区的护士站进行查询?十分钟后,左红找到了那位阿姨的老伴,把CT片和生活用品送给了他。
2月25日,凌晨2点。武汉,倾盆大雨。
重医附一院医疗队队员、肾内科主治医师万梓鸣起床,洗漱,然后到宾馆门口等车。这时,战友林时辉和严瑾,还有几个护士女孩也早已在那里等候了,他们在寒风中紧裹衣领。
昨晚23点40分,重医附一院副院长、医疗队队长肖明朝就在医师群里问哪些人要上凌晨3点的班。他和宋波负责送。
两辆小车开过来,前面一辆白色的刚停稳,就传来一声“孩子们,赶紧上车!
在这春寒料峭的夜晚,陌生的街道上,一声“孩子”让万梓鸣这个1.8米高的北方男人眼眶湿润,他“孩子般”钻进车里。
把他们送到医院后,肖副院长和宋波一直等在门诊一楼,直到把凌晨3点下班的医生和护士们接回宾馆;7点又早早地送下一批上班的队员,一个晚上通宵未眠。
六
中西医结合,对患者进行中药煎剂治疗。
两个病区,70余名患者,大部分是重症,还有部分危重症,他们大多年纪大、基础疾病多;还有很多病人因为患病日久,情绪非常焦虑。
一位患者,病程已超过2周,前期抗病毒治疗后,咳嗽症状已基本缓解,仍觉明显乏力,动则出汗,CT片示肺部炎症未完全吸收。
已停口服西药,她惶恐不安,怀疑是不是无药可救了。
严瑾,重医附一院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象进行辨证施治,加用了中药汤剂益气健脾、养阴敛汗。4天后患者很开心,乏力出汗明显减轻。
另一位重症患者,高热、咳喘重,活动后呼吸困难。在西药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汤剂清肺平喘,服完五剂中药后,体温正常,咳喘明显减轻,活动也不困难了。
病区的几名危重患者都安置了呼吸机,在西医竭尽全力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中医治疗与死神争夺生命。
3月2日,一个患者,情绪极为不好。“不用!不用!”他拒绝使用无创呼吸机,不配合治疗。
重医附一院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周国庆赶忙请来队里的心理医生李静教授一起给病人做心理疏导。“你相信我们治疗,我们有办法让你转危为安。”
重症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如何消除他们的极度不安、烦躁和焦虑心理?
李静认为,疫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医疗队除了对病人的身体进行治疗,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这也是此次抗疫不一样的地方。
在重医附一院副院长肖明朝的建议下,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前来支援的10支医疗队,共同组建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在全市成立首家“阳光医院”,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和睡眠障碍干预等。
患者情绪低落,心态不好,会严重影响睡眠。
严瑾、李静和她的同事们大胆采用耳穴疗法。
这也是不轻的活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两层手套,拿着夹子要夹取细如小米大小的王不留行籽。一个小时下来,几个“重庆娃儿”便汗流浃背,腰酸背疼,护目镜也是厚厚的水汽。
患者睡眠好了,感谢的话不绝于耳。
他们,一起守望,一起悲欢......
七
共饮长江水,同赏万里春。
重庆驰援武汉,对口孝感。但是在荆门和天门也有重庆的队员。哪里有重庆队员,哪里就有感动的泪花。
38次反复手消毒;
闷在防护服里6小时不吃不喝不排;
隔着雾气护目镜模糊的视力与患者零距离接触;
凌晨三四点上班下班……
这就是危重病房里医护人员,不,天使的形象。
他,周宇。重庆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医附一院肾内科血透室护士。支援地:湖北孝感市中心医院。
一名男护士,经常为患者换尿不湿,但自己穿尿不湿,他还是第一次!
最初,他实在不好意思穿尿不湿,可哪曾想到,憋不住尿了裤子,太尴尬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逞强,乖乖穿上尿不湿。
2月27日,一位患者病情好转,终于撤下ECOM。他们要为患者做全身心血管超声检查,和周宇一起检查的医生,穿上防护装备后行动不便,再加上护目镜和面罩里面都有水蒸气,视野受到限制,这让平时很常规的超声操作变得十分困难。
周宇对他说:“干脆我来操控探头看血管,你来操控机器,我们配合进行。”
他弯着腰,夹着尿不湿,配合医生手部的移动。从颈部、肺、心脏到下肢,一步一步完成检查,配合得十分默契!
下班后,他脱下尿不湿,这才发现它已经湿透了。
2020年2月21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还是像往常一样忙碌。
医护人员进舱,查房,询问,医嘱......
突然,10感染病区的组长汪志红教授跑到11病区,焦急地说:“王璞,你赶紧过去帮我们看看一个重危病人,病情急转直下,已经汇报给周发春主任了, 他叫你过去看看”。
王璞,11病区的组长。她立即停下查房,小跑步赶到患者床旁。见患者指氧饱和度只有50-55%,唇色紫绀,呼吸窘迫,烦躁不安,呻吟不止。
患者是一个81岁的婆婆,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生命极其危。必须尽快插管上机,否则,生的希望就很渺茫。
18楼的监护室床位已满,无法转科。怎么办?插管后如无监护病区管理是不太可能后续成功的,真是急死人了。
见此情况,王璞当即决定,插管后直接转到11病区,建立一个“临时ICU”。
人机无对抗,呼吸机正常运转,婆婆的脸色由茄子一般的紫色转为红润,氧饱和度升至95%,病情明显改善。
其实,真正抢救这个婆婆时已到了王璞和他的同事们这一轮班的下班时间,但,没有任何人号召,几个医生主动留下来,跑前跑后,参与整个抢救过程。
“临时ICU”的建立,收治第一个插管上机病人,是重医附一院医疗队的一次有担当的尝试。这里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是重症,每一步每一次的抢救成功,就是给患者活的机会、生的希望。
谭丽,重庆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医附一院胸外科护士。支援地: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
怎样和病人沟通?她试过用肢体语言沟通,甚至尝试着用他们的语调说话,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有一天,跟一个婆婆的交流让她再次陷入了困境。她急得直冒汗,无意识地说出了重庆话,“婆婆,你有啥子不舒服的要给我们说哈,要不要得?”“好的。”“今天中午的饭好不好吃”“可以。”一来一往的对话,让她吃了一惊。婆婆居然听得懂重庆话!
下班后她一百度,才知道“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原来重庆、四川与孝感有很深的渊源。
八
3月5日,惊蛰。万物复苏,春雷惊天地。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至此,重医附一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累计管理病人1108人,其中重症病例154人,危重病例46人,出院及转出患者566人,参与护理患者813人,心理评估1715人次,心理干预334人次。中医治疗357人,开展专家巡诊指导77次。
一个多月时间,“纸短情长”。重医附一院医疗队在前线的3个做法被国家卫健委在工作简报中列为典型做法和亮点工作。
一是医疗队率先提出患者分级管理的举措,对重症型患者早期识别,对基础性疾病老年患者特别分组,便于早期干预,避免快速进展;二是制定了《东西湖方舱医院医疗核心制度》;三是成立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和“阳光医院”。
......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重医附一院医疗队209人,他们的身影遍及武汉和孝感的11个区县、18家医院。
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向死而生,在江城、在荆楚大地谱写新时代重庆医生的奉献之歌、英雄之歌!
山城春天的万紫千红在等待他们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