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九期|濯水古镇:岁月交融之地的守望
6月,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来到古镇,希望用眼与心、笔与情,去记录这隽永的画面,去体验这画面背后那些久远的瞬间——

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九期|濯水古镇:岁月交融之地的守望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6-30

初夏,东入黔江,在阿蓬江畔的濯水古镇,你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幅画面——

明丽的阳光,照射在光滑的青石板上。

路上,一群挑着扁担的力夫,一边扛着沉重的货物,一边用黝黑粗糙的大手擦拭着脸上的热汗。

“来咯、来咯!”

齐整悠扬的吆喝声中,力夫们下到江畔,在码头挑上货,又拾级而上,把货物分发到古镇林立的店铺。

古镇上,早已人声鼎沸。老街两侧,小商小贩吆喝叫卖,人声鼎沸;来往行人熙熙攘攘,逛街购物、吃喝玩乐,好不闹热;茶铺里“咕咚咕咚”地煮着老鹰茶,或中式或西洋的糕点散发着糯米或小麦的香气……

这画面,就是濯水古镇的“清明上河图”。

这画面,已经流淌了千百年。

6月,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来到古镇,希望用眼与心、笔与情,去记录这隽永的画面,去体验这画面背后那些久远的瞬间——

篆刻在石板路上的轨迹

艺术家们到来时,阳光正浓。

金色的光箭穿过老街旁的参天古树,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阳光下,沿街林立的民居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金纱。

在这些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中,既有土家风情浓郁的吊脚楼,也有颇具江南水乡神韵的徽派四合院,在如此风格迥异之中,在这般错落有致之间,勾勒出一幅和谐静谧如山水国画的街景。

而“风格迥异+和谐静谧”,正是濯水古镇的“魂”与“根”。

话说濯水古镇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至清朝中后期,已经发展成川黔湘三省通衢要冲,驿道、商道、盐道于此交汇分流,可谓是繁荣鼎盛一时。

踩在被时光打磨光滑的青石板上,仿佛目睹了千年前,这里的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见证了它的千年的历史。

道路是人、财、物交互流动的通道——因此有道路纵横之地,也就有了融合与交流。

濯水古镇所在的黔江,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巴人文化与汉文化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节点。

也因此,濯水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发展经济之外的另一重功能——参与和促进文化融合

正是这样的定位,让濯水敞开胸怀,吸引了无数来自异乡甚至异国的客人。其中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异乡做故乡,把个人命运和家族血脉融入了古镇的脉搏。

在这些人中,徽商绝对是一个不能不提的群体。

有道是“徽人不呆家,经商走四方”。

乾隆年间,徽商詹信安乘坐一叶扁舟,从古徽州逆江而上来到濯水。

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徽墨制作技艺。

很快,这个似乎天生就拥有经商天赋的安徽人,便在濯水开店设坊,硬是白手起家,逐一打通了桐籽收购、榨油、烟墨生产、徽墨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徽墨产业链。

随着生意风生水起,詹信安与濯水当时最大的工商业主汪子文联手,跨界进入金融业,合办了烟房钱庄,为徽墨项目进军全国提供兑现和放款等方面的便利。

如今,古镇老街上,这间面积达570余平方米的钱庄依旧屹立。

烟房钱庄分成前店、起居、银库三个功能区。钱庄里还保存着当年印发的纸币——这也是重庆境内发现并有实物存世的最古老纸币。

推开旧褚色的大门,可以看见檐廊空间与庭院天井之间多以通敞的过道相连。飞檐翅脊,雕镂精艺,加上丰富多变的空间布局和别具匠心的设计施工,保守中透着从容浪漫的贵族气质,在结合土家建筑和徽派建筑的各自优点中展示了当时徽文化对濯水建筑的影响。

而濯水受外界影响的,并不仅仅只有建筑风格。

烟房钱庄大门上,悬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

下联是:“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而在钱庄不远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理良心。”

想必,这既是詹信安及其后人所坚守的商业准则,也是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濯水人所形成的群体品质。

历经千百年的开放与交融,融汇八方却依旧清透,就如古镇旁蜿蜒流淌的阿蓬江——这,就是濯水的“根”与“魂”。

烙印在血脉中的年轮

要说濯水古镇,就不得不提一提当地的招牌小吃——绿豆粉。

用石磨或打磨机将大米和绿豆磨出粉浆后,用漏斗一圈一圈在平底锅内旋转,烙一两分钟起锅,就成了一圈一圈的粉条,下锅焯一下,根据口味加上牛肉、鸡杂、杂酱等浇头,一碗美味的绿豆粉就出锅了。

你可莫要小看这绿豆粉。早在宋朝,濯水绿豆粉就已见诸史册。宋朝美食家陈达叟更是将其列为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之一。

艺术家们逛累了,嗦了一碗绿豆粉——那滋味,不摆了!

除了绿豆粉,濯水古镇还有豆酱粑、鮓广椒、团撒等多种美食,既能让你品尝到土家、苗、汉等各民族风味,也能让渝湘黔的地域风情洋溢舌尖。

享受完美食,继续逛老街。

万寿宫戏楼前,你可能会听到一阵沧桑却又铿锵的长调——“街道虽窄天地宽,店面不大装乾坤……”

这是濯水后河古戏开演了。

“后河古戏”是啥?

它也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话说这“后河古戏”,乃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昆山腔交融、创新的产物。在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湖广填四川”两场大移民期间,大批外地人迁居濯水。移民们来到了新家园,也带来了自己故乡的传统戏剧。于是乎,汉剧、南戏和昆山腔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后河古戏”这一堪称文化标本的独特剧种。

“丝弦醉月,水袖裁云,演古镇传奇,半台锣鼓半台戏。”

“韶乐绕梁,霓裳焕彩,添武陵神韵,百代风骚百代情。”

……

在万寿宫戏楼上,演绎后河古戏的老人们身着七彩戏服,涂满斑驳油彩,在一方戏台轻移莲步;铿锵的锣鼓或刚或柔,如夏日骤雨、如悠扬山歌,在悠远的阿蓬江畔、在静谧的古镇之夜,演绎着过往云烟中那一出出悲欢离合,传唱着濯水和岁月之间的绵长情歌。

浓缩在沧浪桥上的时光

夜幕降临,濯水古镇就像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一下子变得神秘起来。

抬眼望去,古镇中灯火阑珊,如群星汇聚。

就见“群星”之间,有一“巨龙”横亘于阿蓬江上,仿佛一条璀璨的银河。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廊桥”的沧浪桥。

见如此美景,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收集珍贵的创作素材。

沧浪桥亦称“风雨廊桥”,全长658米,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巨大的廊桥分为濯河怀远、唐钟长韵、彩虹伏波和蒲花飞龙四段。其中濯河怀远为旧桥,曾毁于一场大火。2017年重建后,廊桥再次出现在游客的眼前。

行走廊桥之上,可见桥梁采用全木榫卯穿插衔接,直套斜穿,飞檐翘角,辅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凸显出具有浓郁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堪称古镇的第一地标。

自建成以来,沧浪桥就为古镇人遮风避雨,同时也成为当地土家、苗、汉等各族群众情感的寄托。

冬去春来之际,岁月更迭之间,每逢佳节,人们都会在都会在廊桥上下举行摸秋节、女儿会、千人宴等庆祝活动。

每当此时,古镇内外万众欢歌,濯水儿女和八方来客携手相庆、聚会狂欢,历经沧桑的老街也由此迸发出无尽的活力。

在这样的浓郁氛围下,在这种历久弥新的意境熏陶下,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挥毫泼墨、奋笔疾书,努力将濯水的印象倾注于笔端、勾勒于纸上。

一天一夜后,艺术家们结束了采风,和古镇道别。

阳光依旧明丽,阿蓬江依旧源远流长。濯水古镇也依旧屹立于武陵群山之间,守望着那些依旧在向前流淌的记忆。

文、视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吴思佳 部分图片由黔江濯水景区提供

分享
新浪微博

重庆人文地标大揭秘·第九期|濯水古镇:岁月交融之地的守望

2020-06-30 18:18:00 来源:

初夏,东入黔江,在阿蓬江畔的濯水古镇,你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幅画面——

明丽的阳光,照射在光滑的青石板上。

路上,一群挑着扁担的力夫,一边扛着沉重的货物,一边用黝黑粗糙的大手擦拭着脸上的热汗。

“来咯、来咯!”

齐整悠扬的吆喝声中,力夫们下到江畔,在码头挑上货,又拾级而上,把货物分发到古镇林立的店铺。

古镇上,早已人声鼎沸。老街两侧,小商小贩吆喝叫卖,人声鼎沸;来往行人熙熙攘攘,逛街购物、吃喝玩乐,好不闹热;茶铺里“咕咚咕咚”地煮着老鹰茶,或中式或西洋的糕点散发着糯米或小麦的香气……

这画面,就是濯水古镇的“清明上河图”。

这画面,已经流淌了千百年。

6月,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来到古镇,希望用眼与心、笔与情,去记录这隽永的画面,去体验这画面背后那些久远的瞬间——

篆刻在石板路上的轨迹

艺术家们到来时,阳光正浓。

金色的光箭穿过老街旁的参天古树,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阳光下,沿街林立的民居披上了一层耀眼的金纱。

在这些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中,既有土家风情浓郁的吊脚楼,也有颇具江南水乡神韵的徽派四合院,在如此风格迥异之中,在这般错落有致之间,勾勒出一幅和谐静谧如山水国画的街景。

而“风格迥异+和谐静谧”,正是濯水古镇的“魂”与“根”。

话说濯水古镇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至清朝中后期,已经发展成川黔湘三省通衢要冲,驿道、商道、盐道于此交汇分流,可谓是繁荣鼎盛一时。

踩在被时光打磨光滑的青石板上,仿佛目睹了千年前,这里的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见证了它的千年的历史。

道路是人、财、物交互流动的通道——因此有道路纵横之地,也就有了融合与交流。

濯水古镇所在的黔江,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巴人文化与汉文化以及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节点。

也因此,濯水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发展经济之外的另一重功能——参与和促进文化融合

正是这样的定位,让濯水敞开胸怀,吸引了无数来自异乡甚至异国的客人。其中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异乡做故乡,把个人命运和家族血脉融入了古镇的脉搏。

在这些人中,徽商绝对是一个不能不提的群体。

有道是“徽人不呆家,经商走四方”。

乾隆年间,徽商詹信安乘坐一叶扁舟,从古徽州逆江而上来到濯水。

和他一起到来的,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徽墨制作技艺。

很快,这个似乎天生就拥有经商天赋的安徽人,便在濯水开店设坊,硬是白手起家,逐一打通了桐籽收购、榨油、烟墨生产、徽墨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徽墨产业链。

随着生意风生水起,詹信安与濯水当时最大的工商业主汪子文联手,跨界进入金融业,合办了烟房钱庄,为徽墨项目进军全国提供兑现和放款等方面的便利。

如今,古镇老街上,这间面积达570余平方米的钱庄依旧屹立。

烟房钱庄分成前店、起居、银库三个功能区。钱庄里还保存着当年印发的纸币——这也是重庆境内发现并有实物存世的最古老纸币。

推开旧褚色的大门,可以看见檐廊空间与庭院天井之间多以通敞的过道相连。飞檐翅脊,雕镂精艺,加上丰富多变的空间布局和别具匠心的设计施工,保守中透着从容浪漫的贵族气质,在结合土家建筑和徽派建筑的各自优点中展示了当时徽文化对濯水建筑的影响。

而濯水受外界影响的,并不仅仅只有建筑风格。

烟房钱庄大门上,悬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雕梁画栋,不铆不钉,喻众人不伪不斜不诈。”

下联是:“阔门豪宅,大开大合,装天下大人大义大忠。”

而在钱庄不远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天理良心。”

想必,这既是詹信安及其后人所坚守的商业准则,也是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濯水人所形成的群体品质。

历经千百年的开放与交融,融汇八方却依旧清透,就如古镇旁蜿蜒流淌的阿蓬江——这,就是濯水的“根”与“魂”。

烙印在血脉中的年轮

要说濯水古镇,就不得不提一提当地的招牌小吃——绿豆粉。

用石磨或打磨机将大米和绿豆磨出粉浆后,用漏斗一圈一圈在平底锅内旋转,烙一两分钟起锅,就成了一圈一圈的粉条,下锅焯一下,根据口味加上牛肉、鸡杂、杂酱等浇头,一碗美味的绿豆粉就出锅了。

你可莫要小看这绿豆粉。早在宋朝,濯水绿豆粉就已见诸史册。宋朝美食家陈达叟更是将其列为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之一。

艺术家们逛累了,嗦了一碗绿豆粉——那滋味,不摆了!

除了绿豆粉,濯水古镇还有豆酱粑、鮓广椒、团撒等多种美食,既能让你品尝到土家、苗、汉等各民族风味,也能让渝湘黔的地域风情洋溢舌尖。

享受完美食,继续逛老街。

万寿宫戏楼前,你可能会听到一阵沧桑却又铿锵的长调——“街道虽窄天地宽,店面不大装乾坤……”

这是濯水后河古戏开演了。

“后河古戏”是啥?

它也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话说这“后河古戏”,乃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与江西昆山腔交融、创新的产物。在明朝的“赶蛮拓业”和清初“湖广填四川”两场大移民期间,大批外地人迁居濯水。移民们来到了新家园,也带来了自己故乡的传统戏剧。于是乎,汉剧、南戏和昆山腔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后河古戏”这一堪称文化标本的独特剧种。

“丝弦醉月,水袖裁云,演古镇传奇,半台锣鼓半台戏。”

“韶乐绕梁,霓裳焕彩,添武陵神韵,百代风骚百代情。”

……

在万寿宫戏楼上,演绎后河古戏的老人们身着七彩戏服,涂满斑驳油彩,在一方戏台轻移莲步;铿锵的锣鼓或刚或柔,如夏日骤雨、如悠扬山歌,在悠远的阿蓬江畔、在静谧的古镇之夜,演绎着过往云烟中那一出出悲欢离合,传唱着濯水和岁月之间的绵长情歌。

浓缩在沧浪桥上的时光

夜幕降临,濯水古镇就像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一下子变得神秘起来。

抬眼望去,古镇中灯火阑珊,如群星汇聚。

就见“群星”之间,有一“巨龙”横亘于阿蓬江上,仿佛一条璀璨的银河。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廊桥”的沧浪桥。

见如此美景,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收集珍贵的创作素材。

沧浪桥亦称“风雨廊桥”,全长658米,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巨大的廊桥分为濯河怀远、唐钟长韵、彩虹伏波和蒲花飞龙四段。其中濯河怀远为旧桥,曾毁于一场大火。2017年重建后,廊桥再次出现在游客的眼前。

行走廊桥之上,可见桥梁采用全木榫卯穿插衔接,直套斜穿,飞檐翘角,辅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凸显出具有浓郁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堪称古镇的第一地标。

自建成以来,沧浪桥就为古镇人遮风避雨,同时也成为当地土家、苗、汉等各族群众情感的寄托。

冬去春来之际,岁月更迭之间,每逢佳节,人们都会在都会在廊桥上下举行摸秋节、女儿会、千人宴等庆祝活动。

每当此时,古镇内外万众欢歌,濯水儿女和八方来客携手相庆、聚会狂欢,历经沧桑的老街也由此迸发出无尽的活力。

在这样的浓郁氛围下,在这种历久弥新的意境熏陶下,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的艺术家们挥毫泼墨、奋笔疾书,努力将濯水的印象倾注于笔端、勾勒于纸上。

一天一夜后,艺术家们结束了采风,和古镇道别。

阳光依旧明丽,阿蓬江依旧源远流长。濯水古镇也依旧屹立于武陵群山之间,守望着那些依旧在向前流淌的记忆。

文、视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吴思佳 部分图片由黔江濯水景区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