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消费者变气氛组,过度玩梗是对“打工人”的伤害
近期,一则有关咖啡店星巴克的调侃在互联网广为流传:“一直没太明白,坐在星巴克里面拿着笔记本电脑的那群人到底是什么职业,直到今天有个朋友告诉了我答案,他说那是星巴克气氛组。”
“气氛组”指特定场所活跃气氛的人,俗称“托儿”,常见于酒吧。这条吐槽微博获得了将近二十万点赞量,评论区有人表示:“星巴克就是一群表演型人格聚集地。”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在星巴克上班时的经历:“有人拿出电子产品和饮品各种角度摆拍,拍完满意的照片后就收拾离开了。”一时间,那些在星巴克里敲电脑、写字、背书的人都被贴上了“虚伪”的标签。随后,官方发表了回应,顺水推舟表示星巴克将招募官方气氛组30人,任期一周。
这些戏谑收获大量赞同,相信生活中有其充足的案例打底支撑,事实上,假装忙碌,秀出精彩,硬贴精英标签刷存在感的“坊间形式主义”行为,俯拾皆是,但一波戏谑或会“误伤”到真正想借星巴克环境氛围做点事情的忙碌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他们无疑在这里“被气氛组”了。
“被气氛组”的星巴克消费者们会很委屈:“如果不是为了星巴克的工作环境,我为什么要专门来这买三四十一杯的咖啡呢?”事实上,舒适的空间氛围本就是星巴克的一大卖点。星巴克一直致力于打造社交“第三空间”,为奔忙的白领、考试周的学生、琐事缠身的主妇等群体提供一个容身之地。
星马克卖咖啡也卖文化,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心理需要甚至连工作需要也帮你考虑到了,相当于全国连锁的自习室。就店内环境而言,咖啡香气伴随着爵士乐作为白噪音是提神利器,店内宽敞的物理空间减少了有可能被注视到的焦虑感,工作学习效率确实有可能大大提升。就店面数量而言,大城市里星巴克分店遍地开花,还有免费空调和WIFI,对一些年轻人确实有吸引力。
不过这次星巴克对气氛组话题出现后的借要营销,似乎不太走心,一个热点蹭上了,但蹭的方式,卖的萌却没考虑周全,效果可能是寒了自己真正拥趸的心。有消费者在知乎写道:“自从官方回应之后,我就不算再去了,再去也不会像以前那么自在了。拿电脑工作我怕有人拍照发朋友圈说:‘大家快看,这就是星巴克气氛组。’我怕尴尬。”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好像怀揣着无限的精力。从丧气的“社畜”到自嘲的“打工人”,人们正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源源不断的挑战和压力。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咖啡厅,那些奋斗过的时光不应被刻板印象抹黑,认真生活的人们更不应被贴上“装模作样”的标签。
作者:李妮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