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书画名家档案 | 熊少华:诗书养性 笔墨传神
熊少华,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专家、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重庆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诗词集《砚边诗草》,历史文化专题《破山禅师评传》《西南祖庭双桂堂》《竹风禅韵》《诗酒风流的千古佳话》《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集——熊少华卷》《熊少华写意花鸟册》《跟我学国画(山水、花鸟、蔬果)》等。
诗书养性 笔墨传神
——熊少华书法篆刻新作观后感
纸上云烟无定形,抑扬顿挫手应心。
惊蛇入草影难觅,飞鸟出林迹可寻。
密不透风风浩浩,笔能知意意沉沉。
直抒胸臆得真宰,点画全然弦外音。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的眼球被熊少华的一件行草自作诗条屏所吸引了,他笔下的一点一画都显得文从字顺,自然而然,提按顿挫都在似不经意之间,回环往复也从容不迫,无有斧凿雕饰之痕。逐行看去,诗句亦言之有物,耐人寻味,深感其文从字顺,诗书双谐,而起伏跌宕,一唱三叹。同此,熊少华另外还有几件书画篆刻作品,其内容与形式并美,笔墨与心灵相通,字外之功,画外之韵,是其突出的艺术特征。
熊少华是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诗书画印的艺术家,所以,论其书则要通观其艺,观其艺又要旁涉其所学,方能说得明白。
已故的周永健先生多年前就说:“熊少华是不类时流的一个例外。不求闻达,此身寂寞的他选择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治学、治艺之路——文史兼治,诗书画印兼修兼进。熊少华的艺术选择依凭于他对中国文化及艺术所秉所持的基本态度:对‘技进乎道’的高度认同,对‘通’为特征的中国艺术智慧的向往,对人成艺成的坚定信念,对中国书画所立能立的本质理解。凡此种种,铸就了他的人生观及艺术观,并缘此获得了巨大精神能量和历变不颓的定力。潜心于学于艺是熊少华的生活基调,喧嚣的市尘与他无涉,从而保持着纯粹的艺术追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时流不随、宠辱不惊的艺术风骨。”
熊少华曾自诩“以诗书画之形式,寓文史哲之玄思,见天地人之精神”。他平生以文史为志业所在,书画和诗赋乃其阐发怀抱,借以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故其点画与字句,无非精神的外化,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
书法向来讲究的是书卷气和金石味,注重诗文的修养与历史的厚重,是成就书法的关键。华夏乃一种未曾断绝的文明,中国文字即最好的印证。从甲骨、金文延续下来,篆、隶、草、行、楷,形式千姿百态,而万变不离其宗。熊少华从头到尾,重点作品都曾临摹梳理,所以五体皆擅,而尤工行草与隶楷。多年以前他就有一首《西江月》词记录其习书历程:“漫步周秦汉魏,追寻晋韵唐风。清初明末识诸公,意气超然两宋。 不废登山临水,神交卧虎藏龙。砚边一醉十年空,笔底飞龙舞凤。”今日看来,他受益最多的还是石门、衡方、西狭颂、张黑女等汉魏碑版及颜鲁公、李北海、苏东坡、祝枝山、徐青藤、破山明、吴昌硕、康南海等大贤,援笔而就,自然圆成,作品富于书写性而少有装饰味,其功力、性情、学养则自在其中。
熊少华治印以汉印为皈依,兼容吴昌硕、齐白石之意韵,小中见大,于平淡中得奇崛,他亦有诗记之:“区区方寸地,足以寄精神。挥舞刀如笔,琢磨古亦新。刚柔形万状,冲切力千钧。秦汉吴齐老,观之了俗尘。”
通观其艺,还是用周永健先生的话最有见地:“熊少华为艺扎根于传统“正脉”,它似乎是旧有一种形态,以承传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所驻往往在‘会古’一境。但熊少华资质中兼有‘性灵派’的特质,用意不滞,造化可师;寄情绝伪,性灵乃出。他在俯仰既往艺术传统时又吐纳于当代人文环境中,使其艺有直抒胸臆的鲜明特征,因而为强烈的个体印记和执法意造的新境。就这个特点说,熊少华的艺术属于当代,而非既往艺术形态的一种简单延伸。"
另外,国学大家冯其庸先生《熊少华写意花鸟册题跋》道:“笔墨不在多少,在乎有无意趣。观熊君之作,笔简意繁,格高韵古,是为难得。虽世人不知,亦不减其高格也。且惟其不求人知,方不为俗流所淹耳。”堪称一语中的。
《书谱》有云:“会通之际,人书俱老。”熊少华已然天命之年,厚积薄发,渐入佳境,但愿有更好的作品在他的手中展示出来。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