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年轻人折腾折腾,大家觉得很正常,但对于中年人,如果还像年轻人那样折腾,很多人就不能够理解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到了中年,不折腾是有道理的。首先,人到中年,职位和收入已经比较稳定,与此同时,“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折腾,不仅要受到身边人的质疑甚至反对,也完全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折腾的成本和风险都是相对比较大的;其次,人到中年,身体状况和精力相对下降,梦想也逐渐减少,想折腾的念头也在弱化,就是说,对折腾的需求也在减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但这样的观念是有问题的,正如一个企业,创业初期需要折腾,难道做大了以后就只能“保守”了吗?颠覆性创新之父、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认为,颠覆性创新能够提高个人、产品、公司甚至国家的成功概率。
刚才我们只看到了中年人颠覆自我的不好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年人颠覆自我的有利的一面。首先,中年人有了相当的资源积累,这个资源包括经济资源,也包括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还有自己的经验等人力资源,因此,如果颠覆自我,成功的概率就会比年轻人更高。就以求职为例,中年人找到满意工作的可能性,就比年轻人高。当然,你也许会说,中年人找工作会面临“高不从低不就”的尴尬,还会受到年龄的限制。这是事实,但这与你自身的实力很有关系了,比如你是院士,估计年过七十也有很多单位抢着要呢。
其次,人本来是有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的,只是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思维和环境的影响,往往年龄越大,就越不求变。但变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利于保持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生命活力。你看,科学家的寿面平均来说是比较长的,他们就属于一生在求变的人,虽然不一定表现为外人能够看得见的求变,比如工作单位、职位、收入等等,而是他们的研究内容。我曾经分析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平均活了八十多岁,像交易成本理论的创立者罗纳德·科斯,活了102岁。
还有,中年人的心理素质更加成熟,经受失败打击的能力提高。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要受“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影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那么,中年人如何颠覆自我呢?《胆识、梦想、执行力》一书的作者惠特尼·约翰逊在她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2012年7-8月刊上的一篇《颠覆自我》的文章里,提出了自我颠覆的四项原则:找到有效需求,了解自己的优势,一切为了成长,突出你的战略。我在这里,只讲前面的两条:
一、找到有效需求。这一点本来是针对企业的,但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适合的。我们做什么事,不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考虑。当然,你也可以完全独立自主,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当做自己的有效需求,如果你不需要考虑经济收入等外在的成果的话,其实这样的人生也是很理想的。
二、了解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说,你能颠覆什么?刘心武原来是小说家,后来搞《红楼梦》研究,并以秦可卿的研究作为打开红学研究的窗户,并由此搞了个“秦学”,这就是颠覆自我。刘心武自己写小说,他写的《班主任》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得过茅盾文学奖,写小说的人来研究小说,这是他区别于别人的优势;他在北京,又是名人,要查找文献、咨询他人,都要容易些,这也是他的优势;当然,更重要的优势是他的“善察能悟”。
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人到中年万事休”之类的话,折腾没有年龄限制,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最好的开始,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吗:谁退休了才开始自己新的人生,谁七十岁学画,谁八十岁学外语,等等。
想想也是啊,原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寿命四十多,过了四十,怎么折腾啊?现在人均预期寿面就快八十岁了,如果到了四十就“万事休”,那后面漫长的人生道路,如何走啊?要相信自己,你就是颠覆自我的引擎。看来,我们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要“活到老折腾到老”,正如作者惠特尼所说的:“追求稳定,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作者简介:胡伟清(公众号:明亮课堂),笔名:古元、柯博、南湘子。喜马拉雅“胡说清谈”主播,管理学博士、经济学教授、专栏作家。毕业于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发表专著、论文、中短篇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