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话百年㉚ | 重庆首次出刊的《抗战文艺》
《抗战文艺》是贯穿抗战时期始终的唯一的全国性大型文艺刊物,体现了中国文艺界团结抗战的精神。

百物话百年㉚ | 重庆首次出刊的《抗战文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6-23

【开栏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华龙网集团推出《百物话百年》栏目,精选100件馆藏文物进行阐释,讲诉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第三十期:重庆首次出刊的《抗战文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1938年10月8日在重庆首次出版的《抗战文艺》,纸质,长25.5厘米,宽19厘米。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部发行。这一期是《抗战文艺》的第二卷第五期(即第17期),主要刊登了蓬子的论文《一个最实际的问题》、S.M的小说《一个汉奸底死》、冰莹的报告《亳州一老妇》、伍禾的长诗《檄日本飞行士》等9篇文学作品。重庆市博物馆时期,征集购买入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抗战文艺》是该会会刊,1938年5月4日创刊。编委会由当时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作家组成,包括:王平陵、田汉、安娥、朱自清、朱光潜、成仿吾、老向、老舍、吴组缃、宋云彬、周文、郁达夫、胡风、胡秋原、茅盾、徐炳昶、姚蓬子、冯乃超、夏衍、陈西滢、张天翼、舒群、阳翰笙、叶以群、叶绍钧、适夷、郑伯奇、郑振铎、穆木天、锡金、钟天心、丰子恺、罗荪等33人。

1938年8月14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主任老舍携总会印鉴由汉口抵达重庆。该会主办的《抗战文艺》也就随之迁至重庆继续编辑出版。1938年10月8日,《抗战文艺》在重庆首次出版,地址在重庆临江门横街33号,后迁往张家花园65号。始为三日刊,自第5期改为周刊(星期六出版),后改为半月刊、月刊。由老舍、蓬子执编,罗荪曾一度参与编辑。1946年5月4日出至第10卷第6期终刊。共计出版78期(含《武汉特刊》)。抗战胜利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抗战文艺》也随之停刊,由《中国作家》取代。

《抗战文艺》采取创作与评论并重的编辑方针。在汉口出版期间和迁至重庆初期(即前4卷),文艺创作多表现全国军民抗日爱国的蓬勃景象,形式以通讯、特写、速写、印象记等各种报告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辅以论文、小说、朗诵诗、杂文以及各种通俗作品,形成热烈奋发、迅速反映现实的创作特色。在重庆出版的大部分时间里(即第5卷起),刊物文艺创作中报告文学和通俗作品骤减,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显著增多,讽刺与暴露现实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导倾向。

《抗战文艺》一贯重视文艺消息的报道和各地包括延安和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文艺动态的交流。每期都有“文艺简报”,经常发布文协总会的文件和“会务报告”,介绍文艺工作团、战地访问团以及群众性文艺工作情况和经验。为及时反映文艺界的重大活动,还陆续编刊了大量专辑或专栏,如鲁迅逝世二周年、四周年“纪念特辑”,“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年纪念特辑”,“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二十年纪念文选辑”,“茅盾先生五十岁及创作二十五年纪念特辑”(编好未印),以及“保卫大武汉专号”、“回民生活文艺特辑”、“纪念高尔基”专辑、“怀悼罗曼‧罗兰”专栏等。刊物除了随时报道各国民主作家支持中国抗战的活动外,还陆续刊登鹿地亘、绿川英子、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声援中国人民、中国作家正义斗争的专文,反映了国际文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广泛团结。

《抗战文艺》是贯穿抗战时期始终的唯一的全国性大型文艺刊物,体现了中国文艺界团结抗战的精神。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和来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严峻压力下,它紧密依靠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吸引并团结爱国的拥护抗战的作家,不仅为战时文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宣传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抗战文艺》蕴含和传递的进步思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团结斗争精神至今依然生动鲜活,依然可以为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滋养。

(撰文/张莉)

参考资料:

李崎主编:《<抗战文艺>杂志》,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

联合出品:

重庆华龙网集团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分享
新浪微博

百物话百年㉚ | 重庆首次出刊的《抗战文艺》

2021-06-23 07:00:00 来源:

【开栏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华龙网集团推出《百物话百年》栏目,精选100件馆藏文物进行阐释,讲诉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第三十期:重庆首次出刊的《抗战文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1938年10月8日在重庆首次出版的《抗战文艺》,纸质,长25.5厘米,宽19厘米。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部发行。这一期是《抗战文艺》的第二卷第五期(即第17期),主要刊登了蓬子的论文《一个最实际的问题》、S.M的小说《一个汉奸底死》、冰莹的报告《亳州一老妇》、伍禾的长诗《檄日本飞行士》等9篇文学作品。重庆市博物馆时期,征集购买入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抗战文艺》是该会会刊,1938年5月4日创刊。编委会由当时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作家组成,包括:王平陵、田汉、安娥、朱自清、朱光潜、成仿吾、老向、老舍、吴组缃、宋云彬、周文、郁达夫、胡风、胡秋原、茅盾、徐炳昶、姚蓬子、冯乃超、夏衍、陈西滢、张天翼、舒群、阳翰笙、叶以群、叶绍钧、适夷、郑伯奇、郑振铎、穆木天、锡金、钟天心、丰子恺、罗荪等33人。

1938年8月14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主任老舍携总会印鉴由汉口抵达重庆。该会主办的《抗战文艺》也就随之迁至重庆继续编辑出版。1938年10月8日,《抗战文艺》在重庆首次出版,地址在重庆临江门横街33号,后迁往张家花园65号。始为三日刊,自第5期改为周刊(星期六出版),后改为半月刊、月刊。由老舍、蓬子执编,罗荪曾一度参与编辑。1946年5月4日出至第10卷第6期终刊。共计出版78期(含《武汉特刊》)。抗战胜利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抗战文艺》也随之停刊,由《中国作家》取代。

《抗战文艺》采取创作与评论并重的编辑方针。在汉口出版期间和迁至重庆初期(即前4卷),文艺创作多表现全国军民抗日爱国的蓬勃景象,形式以通讯、特写、速写、印象记等各种报告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辅以论文、小说、朗诵诗、杂文以及各种通俗作品,形成热烈奋发、迅速反映现实的创作特色。在重庆出版的大部分时间里(即第5卷起),刊物文艺创作中报告文学和通俗作品骤减,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显著增多,讽刺与暴露现实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导倾向。

《抗战文艺》一贯重视文艺消息的报道和各地包括延安和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文艺动态的交流。每期都有“文艺简报”,经常发布文协总会的文件和“会务报告”,介绍文艺工作团、战地访问团以及群众性文艺工作情况和经验。为及时反映文艺界的重大活动,还陆续编刊了大量专辑或专栏,如鲁迅逝世二周年、四周年“纪念特辑”,“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年纪念特辑”,“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二十年纪念文选辑”,“茅盾先生五十岁及创作二十五年纪念特辑”(编好未印),以及“保卫大武汉专号”、“回民生活文艺特辑”、“纪念高尔基”专辑、“怀悼罗曼‧罗兰”专栏等。刊物除了随时报道各国民主作家支持中国抗战的活动外,还陆续刊登鹿地亘、绿川英子、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声援中国人民、中国作家正义斗争的专文,反映了国际文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广泛团结。

《抗战文艺》是贯穿抗战时期始终的唯一的全国性大型文艺刊物,体现了中国文艺界团结抗战的精神。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和来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严峻压力下,它紧密依靠革命的进步的作家,吸引并团结爱国的拥护抗战的作家,不仅为战时文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宣传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抗战文艺》蕴含和传递的进步思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团结斗争精神至今依然生动鲜活,依然可以为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滋养。

(撰文/张莉)

参考资料:

李崎主编:《<抗战文艺>杂志》,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

联合出品:

重庆华龙网集团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