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相较“防沉迷”,教育引导才是治本之策
“防沉迷”第一周,就有小朋友哭了。在周末游戏时间,某手游因为玩家大量上线崩了。在江苏太仓,一位男孩为解除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被骗走1000多元。
显然,一周3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并未能满足部分未成年人的游戏需求,他们为了通过防沉迷验证,使用父母的身份证、从网上查找身份证甚至是去寻求陌生人的帮助。他们绞尽脑汁,就为了能够避开防沉迷系统。但由于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防骗意识,加之游玩心切,让一些不法分子得以乘虚而入。
“宁愿发呆都不去学习”是部分未成年人的现实状况,即使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有些未成年人也不会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因此,这种利用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的方式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是长久之计。
未成年人之所以会沉迷网络游戏,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大部分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差,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其次,相比其他的娱乐活动,网游的趣味性更强,未成年人更加容易在其中寻求满足感与成就感。再有就是谈论游戏内容是当前未成年人的主要社交方式之一,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不得不去了解网络游戏。
除此之外,当前未成年人学习、升学压力较大,缺乏健康、有效的排解途径,加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便捷性、趣味性都更胜一筹的网游自然是未成年人学习之余娱乐的首选。
针对目前已有的问题,需要家长、企业和相关部门三方的共同努力解决。家长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督,也需提高孩子的防骗意识;网游企业要严格遵守、积极落实相关政策,采用公安实名验证机制,“全天巡查”可疑账户,不给未成年人可乘之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游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力打击违规企业。
从长远来看,“以疏代堵”才是治本之策。家长和学校要注重未成年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利用健康的兴趣爱好转移未成年人在网游上的注意力;也要注重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其主动摆脱网游的控制,从自身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游戏企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对网游的类型、内容等进行评估,采用“适龄提示”的方式补充和完善现有防沉迷措施。最重要的是我国要持续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注重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降低未成年人的学业和升学压力,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兴趣爱好,从而降低未成年人对网游的依赖程度。
限制游戏时间只是个开始,只有立足于未成年人自身,做好各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目的,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有效保护。
作者:孟宇洁(重庆大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