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希望更多人关注世界遗产 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日前,加盟《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出任嘉宾的单霁翔步履轻快地出现在了媒体面前。接受采访前,他拿起手机打开了一个小视频,上面是一位专家介绍:“现在年龄66岁至79算的算中年人。”众人一脸茫然,单霁翔揭晓答案:“我今年刚刚66岁,才进入中年。”如此幽默开场,引来一片哈哈大笑。
作为退休后参加的第一个综艺节目,单霁翔寄予厚望。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吸引更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体会中华文化之美,感悟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一起把世界遗产保护好、传下去。
节目中 他将深度观察世界遗产
“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言及参加节目的初衷,单霁翔揭晓谜底。2019年,当中国的良渚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数量与意大利并列,“单论数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遗产真正发挥价值。”单霁翔说,告诉公众这些遗产为何能够成为世遗、有哪些价值,这是节目最有意义之处,所以接以邀请,他欣然参加。“很多公众或许知道长城是世界遗产,但元上都、花山岩画、土司遗址等世界遗产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即使有一些人去过,有可能就是走马观花,并不知道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的节目,就想每周走一处遗产,慢慢看,慢慢介绍,也让观众慢慢领会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在此前的节目录制中,单霁翔宛如一本文化百科全书,凭借在历史和考古领域的研究和资历,成为了嘉宾组的“定海神针”,也让节目具有了高浓度知识输出的价值。颇有意思的是,“不服老”的单霁翔思维非常活跃,在探秘良渚古城遗址的途中,他便与马伯骞一起探讨良渚城墙的科学性,对方年轻的视角颇对公众胃口。
截止目前,中国已拥有55处世界遗产,仅都江堰就拥有3处。这些遗产要如何活起来?单霁翔直言,“它们的故事要通俗地讲,要用人们能够理解 的语言来讲。”单霁翔对都江堰宝瓶口的讲解印象颇深,“有的短短几十个字就讲得栩栩如生,但有的文字就很多。今天,人们已习惯通过短视频了解信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今天人们了解信息的习惯,使用不同的工具来传递文化遗产的魅力。”
点赞青城山-都江堰
这不是转一次就看得懂的的珍贵遗产
那么来到青城山-都江堰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单霁翔又将带领观众从哪些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呢?
单霁翔说,“青城山-都江堰的确不是来转一次就看得懂的世遗,它需要静下心来体会李冰父子用怎样的智慧来修筑、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智慧结晶;青城山作为道教发源地,传递了怎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都江堰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它是旅游城市。”单霁翔说,“其实青城山-都江堰既有优美的景观,又有文化遗产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世界最智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教文化。尤其说起都江堰,单霁翔滔滔不绝,“这是两千多年前秦代就开始的伟大创造,当时就集灌溉、行船、泄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最关键的是,这些功能大部分现在还在延续,代代拓展。”
在单霁翔看来,游览都江堰,不能只看到旅游风光的一面,而应主要看它哺育了广阔的灌区,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节目更深入了解都江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智慧。都江堰没有违背自然规律建高坝、阻止生物繁衍格局,它有一系列的智慧系统,宝瓶口、鱼嘴都只是这个庞大系统的一部分而已。游客们来到都江堰,一般就走马观花看看二王庙、伏龙观,其实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同价值,希望公众能最终读懂这些价值,对都江堰、青城山产生兴趣。”单霁翔诚恳地表示,“尤其希望年轻人到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来,了解文化遗产,最终参与到遗产的保护中来。”
今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成都举行。单霁翔热情地推荐全世界的选手多到青城山、都江堰走一走,“再看看大熊猫,就不虚此行了。”
好的博物馆就是要让历史说话
作为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任时以各种方式让600年的故宫博物院越来越年轻。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以哪些标准来衡量?
单霁翔认为,博物馆不是看收藏的文物数量有好多,馆舍面积有多大,而是看藏品是否经过深入发掘研究后,能够“开口说话”。他认为,博物馆要吸引人们走进去、看得进去,最终有知识的收获,才是最好的博物馆,“所以博物馆的展览要常办常新,不能一个展览展到底、不改陈。此外,传播手段也不能只限于让文物躺在展柜,而要通过各种工具与活动,共同组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单霁翔看来,博物馆除了根置本地,还应走出去,进行馆馆合作。“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不同的片断组合起来,就能形成新的关注点。”
如今的单霁翔已经退休,仍然参加文博节目,仍然面对媒体不吝交流,其实自有他的良苦用心,“因为我们文博人需要媒体,需要通过他们把文化遗产宣传出去。”面对媒体有的尊称他“局长”、有的又称“院长”时,他豪爽提出统一“要求”,就叫“老单”。他说,“我当过农民也当过工人,我不给自己设定专家学者的身份。我们平等交流,这就是最幸福的一种状态。”
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