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在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重庆市地方史资料组基础上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有25年时间是与市政协文史委合署办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在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21-03-21 来源: 重庆地方史研究会

文/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 周勇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重庆市地方史资料组基础上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有25年时间是与市政协文史委合署办公。

1989年1月10日至12日,重庆地方史资料组与市地方志总编室、市历史学会联合召开重庆地方史研究信息交流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重庆地方史学界的联系,整合力量,推动地方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庆地方史学界与国内外史学界的交流。会议决定并报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选举孟广涵为会长,周永林、杨光彦、钟修文、吉崇寿、徐朝鉴为副会长。周永林兼任秘书长。聘请廖伯康、孙先余、马力、王效才、孙谦、金源道、黄友凡、刘文权等14位老领导、老专家为顾问。

2000年6月召开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召开直辖后的第一次会员大会,成立了新一届市地方史研究会。选举徐朝鉴同志为会长,周勇、胡康民、余楚修、许增纮、李宗杰为副会长,周勇兼任秘书长。推举孟广涵、周永林为名誉会长,聘请段大明、马力、王效才、黄冶、于承永、黄友凡、林曦、陶维全等10位市级、局级老领导、老专家为顾问。李宗杰为驻会副会长,负责日常会务工作。

2010年5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换届,组成第二届理事会,选举周勇为会长,王川平、熊康敏、陈全、黎小龙、郑永明、周晓风、蓝勇、张凤琦、潘洵、任竞为副会长,黄晓东为秘书长。继续推举孟广涵为名誉会长,聘请卢晓钟、陈万志、黄友凡、刘文权、孙谦、金源道、周永林等老领导、老同志为顾问。与此同时,按照市委的要求,加挂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运行,共同推动工作的格局。

2014年以后,根据中央的要求,实现社会团体的管办分离,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不再与市政协文史委合署办公,而单独运行。

2017年11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召开会员大会。根据有关规定,市管领导干部不再担任社团负责人,因此一批市管干部中的专家学者不再担任学会领导,而改任学术委员。新组成第三届理事会,选举周勇为会长,刘兴亮、刘志英、刘德奉、李廷勇、邹后曦、张波、张正霞、黄晓东、常云平、董天策、曾超、蓝勇、简奕为副会长,黄晓东兼任秘书长。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届理事会手中。

回顾研究会的发展历程,深感先辈创业不易,寄望热切,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深感历届奋斗不懈,有赖后人接续;更感我们这一届的同志们要好好珍惜,守正创新,开拓前进。

30年来我们没有辜负时代,在重庆史研究和学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第一,与时俱进,凝练了办会理念,形成了好的办会传统。

30年来,在重庆市政协的领导下,在市社科联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坚守学术、规范办会、守正创新,逐步凝练出“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的办会理念,形成了“讲政治,崇学术,重团结,推新人,出成果,走正路”的优良传统,为重庆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研究重庆历史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也是在众多社团中办得最规范,成果最丰富,影响最重大的学术团体之一。这些具有时代精神的理念和传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走好正路。在当前,就是要团结学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努力奋斗。

第二,初步形成了重庆地方史研究体系,编研出版了一大批重庆地方史著作,学术研究呈现蓬勃之势。

30年来,通史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出版了《重庆通史》,2014年再版;专史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城市史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1992年出版了《近代重庆城市史》;断代史研究,特别是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丰硕,从2010年起出版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共100卷,2019年出齐,这部著作集中了全市最优秀的专家、最优秀的成果,代表了国内在这一领域里最新的进展;文物考古研究方面,尤其是三峡文物考古成就巨大,一座辉煌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10册《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就是集中展示,等等,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重庆地方史学界出版有关重庆历史的著作超过2000部,论文资料超过2万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们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成果和成就,可谓硕果累累,可圈可点。

第三,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任务,直接服务重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早在重庆地方史资料组时期,我们就直接参加了市委为实现重庆经济计划单列而提出的重大课题研究。本会成立不久即承担了我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的论证,参加并完成了《把重庆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战略研究·历史背景考察与论证》。1999年12月,本会举行重庆城市史研讨会,市委书记贺国强同志亲自并讲话,充分肯定研究会的成果,并提出了更高要求。直辖前夕又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委托的《重庆城市跨世纪发展目标研究论纲》《重庆城市发展目标研究》,许多意见被中共重庆直辖市第一届代表大会和直辖后第一届人代会所采纳。2010年,本会承担市委交办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大批研究任务。至今,我们还与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一道,承担重庆抗战工程专项的立项及管理任务。去年我们提出的“重庆历史文化体系”成果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成为对全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秉持存史、资政、育人的的功能,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服好务。

第四,推动学术会议和活动的繁荣,尤其是在对外交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学术性社团的生命在于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30年来,本会在抓好基础性、常规性、连续性学术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重要纪念活动召开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推动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创造了一大批学术成果。特别值得提到的是,30年来我们在对台港澳地区、对美英日等国家的学术交流上进展突出,搜集整理了一大批重要史料,召开和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组织了卓有成效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目前正在组织编纂出版的《全球视野下的近代重庆丛书》《抗战大后方海外史料译丛》,就是在30年积累基础上形成的重要学术平台。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学术成果是检验学会的标准。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学术导向,多为社会奉献学术成果。

第五,坚持团结协作,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已经大见成效。

本会在市政协的领导下工作,注意在工作中发扬党的统战工作好传统,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的优势,团结市内外广大地方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大兴协作之风。在组织协作中,既团结联系了散居市内外有影响的历史老人和老干部、老专家,又着力组织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并与市内外各有关单位密切交往,相互合作,创造了一批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是我们最可值得欣慰的、珍惜的。以人为本,多出人才,也是我们要始终继承的传统。

第六,领导以身作则,志愿服务,规范廉洁办会。

从本会成立那天起,孟广涵、周永林等老同志就把办好研究会作为自己晚年的事业。既高屋建瓴、宏观擘画研究会的发展,又亲自动手,率先垂范,带领我们做课题、搞协调、争取支持、服务学界,尤其是对年轻同志循循善诱,热情帮扶。他们把自己应得的稿酬全部投入到研究会的工作和项目中,并且形成传统,直到今天,使得研究会的事业在投入很少的情况下,得以正常运转,成果不断。这种自愿服务、规范办会、廉洁办会的传统,保证了30年来本会没有发生不廉洁的情况,始终在全市学术性社团中走在先进的行列之中。也教育我们要坚持志愿精神,坚持奉公守法,规范办会,服务学界,发展事业。

关于研究会未来的工作,我们在第三次会员大会的报告中已经做了部署,2019年的工作也已经形成了要点。关键是抓好落实。

重庆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应该传承好这部历史。集学会30年的经验,学术的发展,一要靠学者的努力,二要靠学界的协调,更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我们将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在市政协、市社科联和市民政局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为实现重庆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