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③|角度上从新闻宣传工作展开的多,从新闻舆论工作展开的少
“宣传”“新闻宣传”“新闻宣传工作”也就一直以来成为了学界观察抗战时期新闻工作的角度,有时候甚至直接成为研究对象。

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③|角度上从新闻宣传工作展开的多,从新闻舆论工作展开的少

2021-09-13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在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党的总路线、抗战救国的民族使命统一起来,自觉担负起以笔为枪、新闻救国和舆论动员的光荣使命。”[1]在2018年这篇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战新闻事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中,作者依然采用了“新闻宣传工作”的说法。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历史中,“新闻宣传长期占据着重要位置,也发挥过重要作用”[2],其概念起源于1929年6月的中共六届二次全会,并在1989年李瑞环、江泽民先后做了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后,逐渐盛行并成为官方对“新闻工作”的统一提法,并影响着学界的概念使用。

因此,“宣传”“新闻宣传”“新闻宣传工作”也就一直以来成为了学界观察抗战时期新闻工作的角度,有时候甚至直接成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系统(CNKI)发现,类似的论文就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办报活动与宣传策略》(王晓岚,1996)、《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兰州抗日救亡宣传运动———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期刊<甘院学生>小记》(秋帆,2001)、《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工作简论》(罗存康,2007)、《充分发挥报纸刊物的宣传作用激发大后方人民的抗战积极性———论周文抗战初期对成都报刊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王莹,201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军宣传工作研究》(王欣媛,2010)、《抗战时期大后方青年宣传工作研究———以<新华日报>“青年生活”专栏为例》(周艺,2015)、《抗战时期毛泽东面向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的策略———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为中心的考察》(代红凯,2015)、《左中右三报的抗日宣传比较研究———以广州战役、太平洋战争为例》(肖燕雄,2015)、《抗战时期中共媒体形象的塑造———以党报党刊的宣传报道为中心》(张卫波,2016)、《论吴玉章在大后方的抗日宣传与活动》(吴达德,2018)……这些研究,呼应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参考。从“新闻宣传工作”到“新闻舆论工作”的话语转变,并不是意味着新闻宣传观念的消失。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新闻宣传工作”的提法还会存在,但是,这种转变揭示的却是“我们党对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即随着新闻传播规律的回归与倡导,特别是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的激烈巨变,党的新闻工作必须适应形势的新变化,从“新闻宣传工作”走向“新闻舆论工作”,既要主张旗帜鲜明的显性宣传,也要注重看不见的隐性宣传,并将宣传强调的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转变到舆论突出的上下通达、左右互动的交互传播、圈层传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张瑾,2015)是上述转变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全书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提供战时信息、评论时局等多种新闻报道形式传播其观点主张,加之中共主要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宣传艺术,使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宣传能够蕴育于新闻事实和意见领袖的文化领导力中,建构起中共独立自主的舆论话语体系”[4]25。作者在后记中写道,“2008年,我主持申报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获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这是一项开创性的课题,我们试图突破一般的新闻史论研究的束缚,努力从选题创新来建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的阐释框架,并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中共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由弱到强的发展与变迁,获得了对若干重大问题的新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特别是应用了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党报宣传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探索。”[5]

角度转变带来的价值,也让上述研究在新闻史学研究方面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特征的理论课题,“它可以为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党报党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定启示”[6]。的确,无论是战时的大后方,还是当下的新时代,复杂的舆论环境都给我党的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既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努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的成功做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那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来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也就必然成为该课题“活在当下、服务当代”最重要的价值支撑点。尽管“1949年以后,《解放日报》成为中共办报的唯一模式”[7]16,但是,“大众传播意义上的《新华日报》灵活适应城市环境、尊重新闻客观规律、倡导专家办报、党性与人民性并重的传统却是不容抹杀的,在这一点上,相比《解放日报》它更具有时代的传承意义。”[8]

参考文献:

[1]蔡斐.中国共产党抗战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7).

[2]叶俊.新闻宣传概念的历史及其终结[J].全球传媒学刊,2016(4).

[3]唐绪军.由"宣传"到"舆论"意味着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4-29.

[4][5][6]张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7]马昌豹.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新论探析[J].中国记者,2016(3).

[8]伍静.党报的另一种传统———延安《解放日报》与重庆《新华日报》的比较及不同命运[J].新闻记者,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