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洵 |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对重庆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二)对重庆城市人口变动的影响
日机的轰炸,造成了重庆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潘洵 |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对重庆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二)对重庆城市人口变动的影响

2021-11-16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摘要:重庆大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损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不仅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灾难,而且对重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造成了大量市民的非正常死亡和流动;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反对日机轰炸的进程中,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重庆城市地位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推动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重庆人民的无限愤怒和仇恨,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关键词:重庆大轰炸;社会变迁;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侵华日军的重要军事目标。为了摧毁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意志,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集中了侵华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先后出动军用飞机9000架次,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之久的轰炸。重庆大轰炸,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血腥暴行之一,其轰炸时间之长、次数之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惨重,不仅居于中国各大城市的首位,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城市中也名列前茅[1]。持续数年的狂轰滥炸,不仅给重庆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灾难,而且对重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对重庆城市人口变动的影响

日机的轰炸,造成了重庆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日机对重庆的轰炸,具有明显的大屠杀、大破坏性质,每次轰炸不仅投下许多爆炸弹,而且还投下许多燃烧弹,目标直指人口稠密和繁华地区。尽管重庆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轰炸斗争,修建防空洞壕,进行人口疏散,重庆市民仍然遭受了重大的伤亡。据抗战胜利后重庆市政府内政部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在重庆大轰炸中,重庆市民死亡和受伤人数分别为15294和20908人,共计36202人[7]。

事实上,日机的轰炸除直接炸死炸伤市民外,由于长期轰炸造成的环境污染,使重庆成为遐迩闻名的三多城市(即垃圾多、污水粪便多、老鼠多),市容卫生很差,加之防治工作落后,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痢疾、天花、流行性脑炎等相当流行,又使大批市民间接致死。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市区就曾发生严重的霍乱和痢疾,当时驻守机房街的新兵团就因痢疾流行导致数十人死亡[8]。6月,重庆化龙桥地区霍乱流行,当月死亡达200多人[9]。

日机的轰炸,还导致大量重庆人口的非正常流动。在此期间,重庆人口的流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流向,一是大量沦陷区难民继续向重庆集中,二是大量已经居住重庆的人口为躲避日机轰炸纷纷向四周疏散,三是在雾季到来之后,又有不少疏散乡下的人口回流市区。其中后两种流向完全是受日机轰炸的影响和制约。

1938年初,重庆防空司令部已明令人民向四乡疏散,“而市民自动迁乡避难者,每日数十百起”[10]。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3月以前,政府当局历次疏散的市民多达16万余人[11]。“五三”、“五四”大轰炸后,政府视疏散市民为首要,在短短的三天之内疏散了25万余人[12]。加上此前疏散的16万,疏散总数超过41万,而据当年重庆市的人口统计,当年疏散后的市区人口也只有41万多人[13],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人口为躲避日机的轰炸而流向了郊区。而据当时居住重庆的外国友人王安娜估计,疏散人口约占市区总人口的4/5[14](p310)。在此后的几年中,每当雾季一过,疏散工作便被放到最优先的地位,政府当局为避免无谓牺牲,或劝导、或强制疏散市民,1940年和1941年疏散人口均在20万左右[15]。

与此同时,各迁建区和疏散区人口迅速增加,沙磁文化区1936年有人口38566人,而到1941年,全区人口增加到136719人,增加近10万人之多[16]。而北碚人口由1936年的32065人,增加到1940年3月的97349人,在三年多时间内,净增人口65284人[17]。

但是,由于不少疏散或迁建地区治安混乱、生活困难,“市民寄居市内尚可免维生活,离开市区即失其凭依”,“战区涌入难民,已财尽力竭,迫离市区即无家可归,政府救济,属杯水车薪,难以维持生计”[2](p318),大城市毕竟比较容易谋生,因此雾季到来之后,不少疏散的市民又陆续返回城市。

日机轰炸下大量城市居民的非正常流动,从总体上讲,不仅大大增加了政府和市民的负担,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日机的轰炸还造成了无数的战争孤儿,据《儿童福利工作总报告书》记载,“重庆区空袭频仍,死伤枕藉,遗弃孤儿,随处皆是”[18],1940年2月统计,孤儿人数即达二万人左右[19]。

参考文献:

[1]潘洵,杨光彦.论重庆大轰炸[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7]迟景德.中国对日抗战损失调查史迹[M].国史馆印行(台湾),1987:239.

[8]韩渝辉主编.抗战时期重庆的经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317.

[9]罗传勖主编.重庆抗战大事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53.

[10]渝人口减少约六分之一[A].重庆:国民公报,1938-02-10.

[11]渝市四十二万人口已疏散十六万余[N].中央日报,1939-03-16.

[12]周开庆.民国川事记要:下册[M].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1972:74.

[13]重庆市政府统计处编印.重庆市统计提要:表6[M].重庆市图书馆藏,1945.

[14]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M].北京:三联书店,1980:310.

[15]王孝询主编.重庆大轰炸[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7.

[16]重庆市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抗战时期的陪都沙磁文化区[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258.

[17]何建廷主编.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M].重庆市北碚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1992:2.

[18](台湾)秦孝仪主编[J].革命文献:第100辑.1984:212.

[19](日本)桥本学.重庆的抗战[J].重庆文史资料:第30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