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 清华博士非洲援建 真正的“理想主义”是直面现实
近日,“清华博士坦露心声回应质疑:我为什么去非洲?”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中心的当事人——清华博士曹丰泽的人生经历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他有着清华大学博士的学历,在毕业后加入中国水电十一局,到坦桑尼亚水电站援建,今年年底,他入选为 2021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
曹丰泽的经历是大多数人眼中开挂的人生,本科到博士均就读于全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毕业之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在北上广深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就业安家。忠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选择了加入非洲援建的队伍,从名校毕业的博士生到坦桑尼亚水电站项目的“工程人”,身份的转换带来了人生意义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比预想到的还要难以解决,但他坚持下来,并且继续坚守在那里。从最初的情怀和担当到直面现实的困境,他做到了大多数人未能做到的事情,把人生宏大理想变成了现实。
其实,像他一样献身理想的人还有很多,有投身扶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有坚守“清澈的爱,只为祖国”誓言的18岁烈士陈祥榕,有努力抓捕毒贩的38岁缉毒警蔡晓东,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都是有着崇高理想的青年人,他们用行动践行了青春的意义,他们把理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他们是青年的榜样,更是“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他们直视了实现理想主义的困境并且克服了那些困难,无需用功成名就去衡量的努力,他们已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已然实现了小我的伟大。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理想主义的路,是走得通的。理想主义需要我们去实践、去直面现实。对曹丰泽的选择,存在许多争议,这恰恰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当下许多青年人的矛盾所在,在“窘迫”的现实和“遥不可及”的理想之间挣扎,他做到了许多青年人想做却未曾能做的事情。其实,“理想主义”不必很宏大,仅仅是坚守在我们的岗位上,努力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坚持做好就足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勿丧”,是坚持把一件事做成,是让一切的付出和牺牲都有意义。下一次,当我们和现实挣扎的时候,不妨就去做,不妨再坚持一下,真正实践起来你会发现,当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变为现实的时候是多么幸福和满足。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当下青年人更应该明确理想,脚踏实地,在新的历史挑战下奋勇前进、劈波斩浪,不负青春,不负梦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是向上走,不必等待炬火,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
作者:康树灿(重庆大学)
华龙网《青年说》投稿邮箱:hlwqingnianshuo@126.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