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性: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
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都诞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都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性。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0年后,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围困陕甘宁边区,连一粒粮、一尺布都不准进入边区,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我们的军队面临着没有补给的艰难境地。有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菜吃,没有鞋袜,没有被盖[4]。但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胜利。359旅开发南泥湾,就是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在短短的三年中把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5]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模范班长李位,在开荒大竞赛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一次全团组织的175名突击手的开荒竞赛中,他挥舞着一把4斤半重的大板镢,每分钟落地48次,经过1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被人们称为“气死牛”的英雄。
而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当国民党官员们过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灯红酒绿的生活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的周恩来工作比大家忙,责任比大家重,常常是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工作,但生活却和大家一样,伙食标准为每天三钱油、五钱盐,穿的外衣总是旧的,并且是褪色的,衣服总是打着补丁。[6]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的人员居住的陋室里,室内摆设就是一藤椅,一草床而已,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卧室是只有几平方米的小阁楼,并与小的办公室相连。然而我们共产党人依然能够领导革命的胜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周恩来常对战斗在重庆的共产党员们说:“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本色,衣服破一点有什么关系呢?”董必武有双皮鞋,外出会客时才穿,回来马上换上布鞋,被誉为“节约模范”。[6]
(二)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在延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人,错误地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同时一些人幻想中国在抗战胜利后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对此,我们开展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教育。1939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部,组织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并开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研究院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培养和造就领导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它的教育方针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排在首位。此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正是我们党高举抗日救国、民族独立的大旗,使延安成为全中国最进步、最革命、最民主的革命圣地,成为中国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和坚强堡垒。
抗战时期,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周恩来做好统战工作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向。1939年1月,蒋介石约见周恩来,再次询问中共中央对他的统一国共两党为一大党的提议的意见,周恩来反复向蒋介石说明:中共实行三民主义与国民党的想法和目的不同。表示共产党绝不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绝不能将共产党的组织合并于其他任何党,从而回绝了蒋介石“一个大党”的无理要求。[7]抗战时期,中共在重庆市区的曾家岩50号,又称“周公馆”,其附近是戴笠的公馆。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所在地红岩村,被特务、宪兵包围着,周围还有瞭望哨和机枪阵地。从曾家岩经《新华日报》社所在地的虎头岩再到红岩村,两旁也都布满中统和军统特务。鉴于国统区环境极其复杂和恶劣的情况,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成员要求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党员,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后,周恩来等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红岩村阵地。他对南方局的同志们说,要准备反动派搞突然袭击,要准备牺牲,并以陈铁军、周文雍夫妇在刑场上大义凛然的故事,教育大家在被捕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他在给中共中央电报中也表达了这种坚定的信念,即使被捕杀,也毫无所惧。[8]
(三)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中共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倡导“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9],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不仅边区政权很稳固,而且发展了进步势力———许多农民都踊跃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美国记者斯特朗说她在延安与中共领导人的谈话中最常听到的词汇是“人民”,口号是“到人民中间去,向人民学习”。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也曾说过:“……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
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等人在重庆正是在正确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保存和发展了中共在国统区的力量,为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第二战场的开辟打下了基础。1942年1月,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要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一定要进去工作。”[6]为此,周恩来专门制定了在国统区争取群众的“三勤三化”政策[10],指示隐蔽战线中的地下党员要设法深入社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团结、教育和争取群众。
参考文献:
[4]王恩茂.南泥湾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A].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回忆录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6]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党建工作(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统战部、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与中国统一战线[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8]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周勇.红岩精神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党的文献,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