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视野的力作———评刘重来教授《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造运动。

拓展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视野的力作———评刘重来教授《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2022-02-21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造运动。当时,参加这场运动的相关社会团体有600多个,有1000多乡村建设实验点分布在全国各地。这场社会改造运动兴起后,引起社会上的巨大反映。就连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独立评论》杂志,也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对其进行评论。新中国建立后,学术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多持否定甚至批判的态度。到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真研究。卢作孚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试验(或称北碚试验),本是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引人注目的试验之一,黄炎培等人在1936年初在实地考察过后,就曾经给予过高度的评价。①抗战时期内迁并在北碚居住的晏阳初、陶行之、梁漱溟等人,在不同的场合同样高度评价了卢作孚的试验。晏阳初称赞北碚的建设“很有成绩”,②陶行之认为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③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大多局限在对于梁漱溟邹平实验、晏阳初定县实验的研究上,对于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很少涉及,或只是一笔带过。刘重来教授的洋洋40万字的专著《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刘著),以民国时期整个乡村建设运动为背景,研究卢作孚作为社会改革家所领导的长江上游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填补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中的一大空白,是一部拓展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视野的力作。刘著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宏观大视野之下,对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试验进行系统深入的个案研究。该书著者12岁起在北碚生活,并在卢作孚创办的北碚兼善中学读书六年。亲身的经历和对当今现实社会中三农问题的关注,促使他开始思索历史上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问题。1996年,该书著者将《民国时期卢作孚乡村建设模式研究》计划书,向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提交项目申请,并获得批准立项目,从此开始展开系统的相关研究,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他10多年来研究的成果。刘著在将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与梁漱溟邹平实验、晏阳初定县实验进行比较后指出: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试验是卢作孚一生中创造现代集团生活的三大试验中最能够凸显其社会改革思想和实践成就的一个试验。这一试验也是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试验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一个试验。其最突出成就,是把北碚这个原本荒僻的小乡场建设成了一座“名满天下”的充满生气和现代气息的美丽城镇。刘著中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北碚模式的个案探讨,大大拓展并深化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增进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整体认识,有重要积极意义。

其次,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实验中,晏阳初定县实验以平民教育为特色,梁漱溟的邹平实验以农业合作为特色。与此相比,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刘著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一特色。刘著通过大量具体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卢作孚在试验中始终把峡区的经济建设放在各项建设事业的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由此创造了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北碚模式。刘著中还指出:卢作孚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中,惟一发生在西部地区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个试验,在地域上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卢作孚是中国西部乡村建设的先驱者。值得一提的是,刘著中还指出:与以教育家、学者身份主持一方乡村建设的晏阳初、梁漱溟相比,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身份的卢作孚主持乡村建设,使他“更有经济头脑,更具务实开拓精神。”刘著认为这也是嘉陵江三峡的乡村建设实验能有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并认为这一点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借鉴价值。刘著编撰方法上也不拘一格,全书分10章,最后一章为编年纪事,用编年史体例,以卢作孚为中心,按年月日系相应的大事记述。这种纵横交错的叙事和编撰方法,使读者更容易从多种历史层面全面了解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

其三,资料详实,内插图片。傅斯年强调历史学研究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④因为历史学的学术研究必以丰富和详实可靠的资料为依据,才能够将立论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卢作孚在领导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不仅有完备保存的《嘉陵报》、《北碚月刊》等报刊资料,而且有重庆档案馆馆藏的卷轶浩繁的北碚管理局档案全宗,还有其数量颇多的小册子等。刘著在研究、撰写过程中,广泛使用了这些长期乏人问津的珍贵资料。同时,刘重来教授还利用地利、人和之便,广泛地走访许多与卢作孚以及民国时期嘉陵江三峡地区相关的当事人,寻访有用的口述史资料,并体现在该书中。为使读者能够尽可能得到关于北碚乡村建设和卢作孚的直观的了解,刘著中还插入百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使这一部原本具有浓厚书卷气的学术著作,增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历史现场气息,令人过目难忘。

当然,书中也有若干细微之处值得斟酌。如第十章编年纪事以1925年2月卢作孚到北碚就任嘉陵江三峡地区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的开端,并在2月15日项下转引有关回忆资料说:卢作孚上任后,“另有一较大目标,他企图把北碚变成中国的第二个`邹平'”。我们考察梁漱溟在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开始的时间是在此之后数年的1931年。显然在此处系以上述资料不很恰当。尽管有这些细小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玉。刘著作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新出的力作,值得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研究相关问题的学术界同仁的重视。

(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守广)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黄炎培:《蜀道·蜀游百日记》,开明书店1936年,第114-119页。

②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③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之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322页。

④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