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先后对重庆实施小编队重点轰炸、地毯式轰炸和疲劳轰炸,企图促使重庆政权妥协投降,尽快结束在中国的战争,抽身实施“北上”、“南进”战略,但由于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日军的这一战略企图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利用优势航空兵力,对中国多地城乡实施无差别轰炸,制造了非人道的暴行。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轰炸,是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二战中引起国际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事件。
重庆大轰炸是日军扩大对华侵略的重要战略行动
侵华日军对重庆长时期的无差别轰炸,是日本军国主义处心积虑扩大对华侵略的重要战略决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武汉、广州会战后,一方面,日军希望“利用攻占汉口、广州之余势,努力解决事变”;另一方面,军力国力的制约、外交的孤立和战争的长期化,使日本当局深感“以抗战情绪日益旺盛的中华民族为对手,在辽阔无垠的大陆上,以派遣军的有限兵力,欲期急速结束事变,几乎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再扩大战区或增添兵力,无疑要大量消耗国力”。由此被迫确立所谓“政略进攻、战略持久”的战略,强调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以坚强的军力为背景进行政略和谋略工作,将军事打击重心移向对付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
同时,在日本看来,“对被压缩中之中国政府若放任不顾,则仍为重大之祸根,必贻后患,故仍须适宜促使其崩溃”。因此,在将军事打击重点转向敌后战场的同时,企图通过非军事的政略工作并辅之以军事打击,动摇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意志,迫使其放弃抗战立场,对日妥协。而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轰炸,就是适应这一军事战略、继续扩大侵略、实现战争目的的重要行动。同时,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战略地位空前提高,短时间内先后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和陪都,迅速发展为战时中国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战略地位提升的必然反应。
侵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是1938年12月初以天皇的名义发布的最高指示——“大陆命第241号”下达的,这一命令明确提出,航空进攻作战“特别要压制和扰乱敌之战略及政略中枢,并须和海军紧密合作,努力歼灭敌人航空作战力量”。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向现地军司令官下发的“大陆指第345号”,具体下达关于航空进攻作战的指示:“关于对全支那实施航空作战的陆海军中央的协定,另行制定。攻击敌战略与政略中枢须抓准时机,集中战斗力,特别要捕捉敌最高统帅及最高政治机关,一举歼灭之。”日军企图通过轰炸,动摇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和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意志,达到以炸迫和,并最终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妥协屈服之目的。
轰炸重庆计划出笼的当月,重庆正处于云雾密布的雾季,日军即迫不及待开始了对重庆大规模的持续轰炸。虽然首次轰炸未能找到目标,但进入1939年1月以后,日军仍然不顾当时恶劣的天气条件,连续实施对重庆的轰炸。据统计,在日军轰炸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6年多时间里,在1月份实施对市区的轰炸仅有4次,而在1939年1月,轰炸就达3次,充分表明日军对轰炸重庆的迫切。在此之后,日军先后对重庆实施小编队重点轰炸、地毯式轰炸和疲劳轰炸,企图促使重庆政权妥协投降,尽快结束在中国的战争,抽身实施“北上”、“南进”战略,但由于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日军的这一战略企图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重庆大轰炸是一场无差别轰炸的非人道暴行悲剧
侵华日军对中国的无差别轰炸,开始于1931年10月对锦州的轰炸,1932年,日军又对上海及周边地区实施了无差别轰炸。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的同时,即开始对中国城乡滥施轰炸。据不完全统计,仅1937年7月到1938年5月,日军的轰炸即遍及中国16个省的275个城市及交通线路,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损失惨重。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重点即转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
侵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制造了对中国城市无差别轰炸的新纪录,使重庆成为抗战时期遭受日军大规模轰炸持续时间最长、轰炸次数最多、损失最惨重的城市。
从1939年5月起,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开始实施大规模无差别轰炸,集中轰炸政治、军事设施和繁华市区。仅在“五三”、“五四”轰炸中,日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域投下爆炸 弹176枚、燃 烧 弹116枚,炸死4572人、炸伤3637人,市区10余条主要街道被炸成废墟,数十条街巷的房屋起火,熊熊大火燃烧近3天才被扑灭。重庆到处是焦土烟火,死尸枕藉,甚至树枝、电线上也挂着断臂残肢。尽管日军一再宣称轰炸目标为政治军事设施,但两天之内,死伤无辜市民超过8000人。
1940年春,日军再次集中了超过中国全部空军力量的兵力,配备新型的重型轰炸机,对重庆展开了代号为“101号作战”的地毯式轰炸。6月,日机轰炸达到白热化程度,在13天的轰炸中,出动飞机超过1370架次,投弹3300余枚,平均每天袭渝机数达105架次、投弹250余枚。特别是8月19、20日,日军出动飞机近300架次,连续3次8批对重庆主城实施地毯式轰炸,投下近千枚炸 弹和新型凝固汽 油 弹。大田湾、两路口、和平路、望龙门商业场等地被炸得千疮百孔,整个市区主要的繁华大道被烧成一片焦土,焚毁大小街巷30余条,上万市民无家可归。
1941年夏秋,日军再次调动大批飞机,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实施又一轮战略轰炸。此次轰炸行动,日机采取批次多、时间长的疲劳战术连续攻击重庆,集中轰炸市民住宅、机关、学校、商店等人口稠密地区。重庆市民经常几小时、十几小时处于空袭警报中。二战中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就发生在该年6月5日。从8月7日开始,日机不分昼夜,以不到6小时的间隙对重庆进行长达一周的持续轰炸。8月10日至13日,市区空袭警报达13次,长达96小时,市内水电皆断,市民断炊失眠。
在1937年11月,日本制定的《航空部队使用法》第103条明确规定:“政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重要的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至关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居民,给敌国民造成极大的恐怖,挫败其意志。”1939年7月24日,侵华日军参谋长在对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提出的形势判断中强调,陆军航空部队对内地的战略轰炸,“不但要给予敌军及其军事设施以物质上的损害,更要对敌军及其普通民众形成精神上的威胁,让他们在极度恐慌之余产生精神衰弱”。在重庆大轰炸中,以城市为轰炸目标,对包括毫无军事目标的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等在内的所有区域进行狂轰滥炸;针对重庆城市多为木质结构建筑的特点,每次轰炸不仅投下大量爆炸 弹,而且还投下许多燃 烧 弹,目标直指人口稠密和繁华地区,对城市平民和设施进行大屠杀大破坏,甚至低空使用机枪对密集人群进行扫射。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无差别轰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使我万千同胞骨肉横飞,使我数十万城市居民流离失所,使我百万间的崇楼桀阁化为丘墟。”据不完全统计,轰炸造成的人口伤亡超过40000人,财产损失折合1937年法币超过100亿元。侵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无差别轰炸的非人道暴行悲剧。
重庆大轰炸是二战中大规模持续战略轰炸的恶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大战场均曾实施过多次战略轰炸行动。在欧洲战场,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的轰炸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而事实上,日本则率先开启了对城市大规模持续战略轰炸的恶例,制造了为全世界所瞩目和谴责的恐怖行径。我们不妨把欧洲战场德国对伦敦的轰炸和远东战场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作一简略的对比。
从轰炸开始的时间来看,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开始于1938年2月,大规模的持续轰炸开始于1939年5月。而德军对伦敦的大规模轰炸开始于1940年8月,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相比,晚了一年又3个月。
从轰炸持续的时间来看,德军对伦敦的大规摸轰炸主要集中在1940年8月初至1941年5月,持续9个月时间。而日军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则从1939年至1941年,持续长达3年之久。
从轰炸的规模看,德国、英国空军数量较之日本、中国的空军数量为多,德军也曾多次一天出动1000架次以上的飞机轰炸英国城市,而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一天出动飞机最多为200多架次,但从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日军对重庆轰炸所造成的破坏并不亚于德军对伦敦的轰炸。
从轰炸造成的损失来看,尽管伦敦方面缺乏统计资料,但从整个英国在轰炸中遭受损失的统计资料进行推测,重庆的损失亦不会比伦敦的损失少。
日军对重庆的战略轰炸,是战争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链条,虽然比德国空军轰炸格尔尼卡晚了约一年,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无疑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战时首都中遭受轰炸最早、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造成损失也极其惨重的一座城市。时人也有这样的观察,赵宗鼎在《忆战时陪都重庆》一文中认为,“重庆被敌机的破坏,并不亚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等大都市”。从某种意义上讲,日军对重庆实施的无差别轰炸,开启了二战中大规模持续战略轰炸的恶例,给人类和平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西南大学教授 潘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