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一元再搭三元”?莫让透支的信任毁善意
最近,有消费者反映,其在一些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捐款时被额外扣费,比如“捐款1元被收取3元(手续费)”“扣款提示不明显”等。记者了解到,用户在捐款支付时,平台会默认勾选额外付费选项,取消勾选则可以避免扣费,但不仔细研究很难发现其中关窍。
“支持3元帮助患者享受极速提现、技术支持、专属顾问等服务”——阅读相关平台默认勾选的《用户资助说明》,从其表述中似乎看不出这笔费用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支持3元”而非“支付3元”的说法,更给人一种“云里雾里”之感。
虽然用户可以在支付时选择取消默认勾选来“避坑”,但默认勾选和灰色小字“支持3元”,实在有点为难用户的眼力和善意。
不必讳言,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帮助了很多病患和他们的家庭,是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形式之外的一种很好的社会救济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但也要正视,近年来,关于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的负面消息不时见诸媒体,比如虚假求助信息、资金流向不明,以及业务员“扫楼”互殴暴露出的恶性竞争、生存之难等。这也让公众对相关平台宣称的公益属性产生怀疑。
事实上,即便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相关筹款平台仍是商业平台,也面临着生存压力,而生存显然是需要成本的。这就要求相关平台要在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之间做好平衡。或许正因此,一些平台才在收费上动起了脑筋,有了“捐款1元额外支付3元手续费”“捐款5元,求助者只得到2元,剩下3元被扣作手续费”等怪事。
某种角度上说,收费并不丢人。相关平台生存发展好了,才能给更多求助者带去机会和希望。但必须明确的是,收费要明明白白、“打开天窗说亮话”,尊重和满足捐助人的知情权,取得其同意,而非“默认同意”或者遮遮掩掩伸手掏人家钱包。
有公益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一般慈善活动基于《慈善法》强监管之下和行业竞争,逐步形成了关于行政费用的一般标准。相较而言,市场机构参与个人求助业务,目前尚无法律规定。这就给平台操作留下了模糊空间。”利用“模糊空间”可能是一种选择和机会,但换个角度看,恰恰是在法律不明、存在可操作空间的语境下,公众的信任、美誉度才更显重要,这甚至可以成为在同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软实力。
近年来,透支公众信任和好感的反面教材不少。比如,有的外卖平台在消费者支付页面捆绑“赠送”各类优惠券,实则是扣费;有的保险公司诱导或误导用户购买相关产品并连续扣费;有的共享单车企业在退押金页面诱导用户更改合约,等等。从本质上看,这些行为都是在刻意模糊用户的知情权,千方百计让用户不经意间就着了道、中了套,然后捞取收益。
用户在意的并非几元小钱,而是相关平台偷偷摸摸的小动作伤害了互助诚信的基石,长远看,这显然不利于这种救助模式和相关平台企业的健康发展。
能走多远路,除了自身体力因素外,路况也很重要。“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公众的口碑与态度也是一种“路况”。尊重消费者和市场秩序,共同夯实社会诚信基础,要从清清白白赚每一分钱做起,从尊重用户的每一项权益做起。这也是诸多平台企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