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蚕丝业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丝业危机并进而统制丝业经济,在政府扶植下,后方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几乎垄断了战时川省整个蚕丝改良事业。丝公司自身股本极其有限,其制种、收茧、缫丝、运销等各项业务均依赖于近代金融业的资金融通,且年年借款、季季借款,属于借贷性公司运营。尽管如此,丝公司却在战时年年有盈余,并在后方丝业危机应对、外销生丝生产、蚕丝业改良等方面均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丝公司的融资及经营活动中不难发现,战时后方蚕丝业的发展状况为:经济统制与丝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金融业与丝业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蚕丝行业资本构成极为不合理。
中国是蚕桑古国,蚕丝的生产及贸易源远流长。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蚕桑业逐渐发展起来。明清时期,该区域的蚕桑生产已在全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就西南地区而言,四川地区因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生齿稠衍,人工低廉,而天然适宜于栽桑养蚕,早有“蚕丛古国”之称;近代以来,四川蚕丝生产仅次于江浙等省,为中国重要的蚕丝产地,省内蚕桑生产区域逐渐集中于以乐山为中心的川南地区及以南充、阆中、三台为中心的嘉陵江流域。而就西南地区其他省份而言,明清以来,黔、桂、滇等省亦养蚕缫丝,但是产量颇少,在我国产丝地位上所占分量极为有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产品展开了全面的市场份额争夺战,可以说自此以后整个中国手工行业均面临着来自日本同行的竞争。在此竞争下,中国各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如丝织业出口受阻、面粉业遭排挤、土布业销售不旺、制糖业生产危机等等情况。20世纪3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四川蚕丝业发展步履维艰;抗战爆发后,长江销路阻断,川丝外销困难重重。为了挽救四川蚕丝业,川省政府一方面效仿江浙丝业统制办法对川丝产销实施统制;另一方面整合省内缫丝工厂成立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授权该公司垄断省内一切改良蚕丝事业。就近代蚕丝业研究成果而言,相关论著林林总总,颇为丰硕,不过,学界对战时后方蚕丝业发展的关注并不多。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台湾学者陈慈玉的系列论著。例如,她以蚕丝试验场为例,利用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农林部档案,着重探讨了战时四川蚕丝业改进过程及其成果,同时也进一步比较同时期日本在沦陷区中的蚕丝政策,阐明了四川蚕丝业在战时蜕变所具有的意义。随后,陈慈玉推出了《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一书,该书分别以广东、上海、四川为例,通过对这三个中国蚕丝业中心区域的历史地理条件、蚕桑生产环境、生丝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近代机械缫丝工业的兴起原因、发展的状态及最后归宿作了研究分析。本文在借鉴、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公司)为例,通过对其战时融资及经营活动的梳理,从行业融资角度来窥视战时后方蚕丝业发展状况,并拟对战时经济统制与行业发展、金融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关联问题略作讨论。
三、丝公司的努力与后方蚕丝业改良
尽管是依赖借款进行经营,并背负着沉重的利息压力,但是,丝公司一方面不负政府所望,作为是政府统制蚕丝业的主要机构之一,担负改良蚕种、增加外销生丝生产等重责,另一方面不负商民之托,秉持企业为社会服务公德之宗旨,积极救济蚕农,维护蚕桑经济。
(一) 培育原种
1934年前,川蚕品种均以自留或购买之土种饲养,改良种仅供学校机关之试验。自1936年春起,川省建厅在南充设立蚕桑改良场,从事制造改良种,并禁止私人经营,“需用原种一项,亦全部仰赖江浙输入,如此由气候地域是否适宜,姑置不论,即就运输而言,亦诸感不便”。不久该场归并于丝公司,丝公司并将制种场扩展为南充、西充、盐亭、三台等10地。自1937年春开始,改良场着手建筑原种室及附属室等,饲养原蚕,但是仍不足各种场所用,在1938年时仍需江浙蚕种大量接济川省。1940年,川省府开放制造蚕种事业,准许私人经营种场,改良蚕种数量遂逐年增加,原种需求与日俱增,是年,川省政府又增设成都原种制造场一处,不过于1942年停业。1943年,北碚蚕种场增设原种部,开始培育原蚕种。到1944年春,碚场制造原种3500张,不仅满足丝公司各场全部自给(公司以秋季作业减少,自用仅1000多张),还接济其他私人种场。同年8月初,丝公司奉省府电令,碚场所制造之原种,供给涪滨、嘉陵、文峰、福民等各场之用。另外,丝公司培育原种品质优良,而南充改良场1944年所制原种毒率超标,因此,私人种场纷纷请求政府购买丝公司原种。
从表5来看,四川蚕丝改良场战时原种制造分春制种及秋制种两项,其中在1940年达到制造高峰,是年制造原种量为25570张,之后,原种制造量呈下降趋势,到1945年时仅为4891张。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其一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及滇缅公路中断,国际丝市“似乎有发生根本变化之虞,那时资委会对于以后外销丝不敢表示照常负责收购”,丝公司“只得以内销容量为标准,而紧缩其生产计划,当即停办蚕种制造场5所,停办缫丝厂3所,出售桑园三分之一,职员实习生由1700余人减为700人”,受其影响,川丝一蹶不振,之后,虽经政府努力提倡,然衰退之势不可止;其二,1943年财政部贸易委员统购统销办法公布实施,生丝由所属复兴公司统制购销,生产缫丝部分由丝公司及乐山蚕丝实验区分别办理,商人不得自由买卖,“蚕农、丝商以收购官价低于生产成本,而且捐税繁重,无利可图,纷纷砍桑歇业,丝业遂不可收拾”;其三,北碚蚕种场制造原种数量逐年增加,1943年制造原种6697张(春制2762张、秋制3935张),1944年10639张(春制5213张、秋制5426张),1945年11965张(春制7076张、秋制4889张)。
丝公司所属之蚕丝改良场及北碚制种场的原蚕种培育,改变了战前无原种制造的局面,一方面,减免了长距离输入原种的负担,满足了川省蚕种制造场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土种饲养均以春蚕为主,极少饲秋蚕,因此,为增加饲养次数,以期增加产量,于是川丝公司在北碚、南充两地设立冷藏库,利用人工孵化,遂有秋蚕之饲育,“开川省秋种制造之新纪元”。
(二) 推广改良蚕种
四川蚕丝改良场成立之后,开始着手规划川省蚕业推广事宜。1937年时,改良场仅在川北重要蚕区设立指导所10所,从事配发蚕种及指导事宜。试验结果甚佳,指导区遂逐渐推展。1938年秋,为应推广事业发展之需求,蚕业推广事业从蚕丝改良场分出,单独成立四川蚕丝推广委员会,专门负责川省蚕业推广事业。该会成立时,划定江北、巴县、合川、铜梁、璧山、南充、西充、三台、盐亭、射洪、阆中、苍溪、仪陇、南部等14县为推广区域,设置江北、合川、南充、西充、盐亭、三台、阆中等7个蚕业推广区,并附设指导所62处。之后,复又增设,到1939年秋时指导所达92处;1940年春时指导所达97处。1942年川省府经济感困难,紧缩蚕业推广事业,1943年时,更感无以为继,将蚕丝推广事业交由丝公司兼办。1943年12月23日,四联总处代电中央银行,要求其转电南充支行与四川丝业公司接洽,让其接办川北川东蚕种推广任务,具体办法为:(1)川东、南充、阆中、三台4推广区改良蚕种推广指导任务,1943年度受政府之委托,由本公司接收办理之。(2)1943年度川北、川东丝公司经营区域内推广经费由丝公司负责,计入改良白丝成本之内,如政府给予补助费时,按照实领金额应摊减;内外销之改良白丝成本,此项补助费由丝公司出据承领,并入公司一般经费内开支,结账不另向政府报销,以省手续。(3)推广区现存人员愿在公司服务者,得就实际需要个别商聘或选用,其待遇、调遣与一般职员同,其名义为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系指导外,担任一般厂处庄工作。(4)推广区现有房屋、财产、器具,其原由公司借用者,悉数收回,其由政府自行购置设备者,由政府处理。(5)推广区所有一切内该外欠或未完事件,概由各推广区自行清了,公司不负责任。(6)推广指导任务1943年度即本丝公司业务项目之一,公司遵奉政府主管机关之监督、指示、命令,由主管机关,对总公司直接行之。(7)公司于总公司技术室内添设蚕种推广股,各区办事处内设蚕种推广股,办理推广指导技术事项。(8)私人种场所制合格蚕种,或由丝公司商洽议价接收,或自行售卖,均无不可,由公司议价接收者,其冷藏浸酸配发皆由丝公司负担;其自行售卖者而请求寄库者,应先收冷藏浸酸配发等各项费用;其售卖区域数量、价格与丝公司之蚕种应一律遵守政府之规定办理,不得自由行动。(9)各区尚存桑苗圃,不在委托接收办理之内。
(三) 改进缫丝技术
1944年8月,应高品质外销生丝生产要求,丝公司特开办立式缫丝车120部,初步试验较为满意。到1945年各方面均有一定收获:(1)原种场自制原种已收较大成效;(2)副产品加工之各种成品销售畅旺,为丝公司增进收入不少,同时,丝公司又添办400锭机纺设备,利用低级丝筋弹棉纺纱,也已出货;(3)原料整理结果,缫折减少,制丝每关担比历年约省鲜茧30余斤;(4)立缫部分品质提高,可以接受任何等级生丝之外销订货。
战时,就川省缫丝厂规模而言,以四川丝业公司为最大,其他稍具规模者,有筠连腾川丝厂、乐山、新华、新凤祥、聚源、裕利、南充建川实业公司等家,其余多系土法人工缫制,亦有农民自养自缫者,其车数及产量无法估计,但因设备不全,产品均为内销丝,不合外销之用。四川丝业公司自1937年大华生丝公司改组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南充、三台、阆中、成都、上海等地均设有办事处,有缫丝厂5处,缫丝车2461部,副产品工场1处,制种场6处,冷藏库2处,成为战时川省蚕丝业中的托拉斯企业,战时改良茧种制造、收购及外销丝缫制等业务绝大部由四川丝业公司所掌握,其缫制的外销丝再由富华公司(后并入复兴公司)及复兴公司转销国外,由此可见,四川丝业公司在战时川省蚕丝业救济、发展及政府易货借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从培育原种到制种改良蚕种,再从推广改良蚕种到改良蚕丝技术,战时,丝公司在改进川省蚕丝业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虽不乏有批评之声,但这些努力仍是值得肯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方蚕丝业的改良及发展。
作者: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