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加大支农支小普惠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这是我国政府连续三年要求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量化增速后,首次不设量化增速指标。这并非降低要求,而是在前几年持续高基数效应下的再“明显增长”,意味着向高质量和高效能转变。
在前几年宏观政策指引和金融机构等努力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所缓解。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仍处在恢复期,加上今年以来国内有关地方疫情有所反复,一部分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小微企业资金流动性压力加大,迫切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支农支小的普惠力度,有效提升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助力小微企业正常运转。这是商业银行的责任,也是自身业务转型的理智选择。
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户的金融支持力度,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应当看到,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依然偏低。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加快了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与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银税互动”“信易贷”,推动各地建设信用信息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今年,我国要加快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推进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企业融资生态将进一步改善。这对于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增长都是极大的利好。
商业银行当积极抓住契机,拓展金融科技应用,主动对接信用信息共享资源,利用小微企业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的现金流、信用记录、交易情况等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基础,优化授信审批,打造集自动获客、批量处理、智能风控于一体的普惠小微贷款新模式。此外,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支农支小的普惠贷款长效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小微贷款服务的内生动力。银保监会和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应完善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分类考核督导,督促银行分支机构落实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授信尽职免责等,以提高专业化规范化金融服务水平,并加强抽查检查,确保支农支小再贷款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优惠利率政策。
一些银行把小微企业首贷户和信用贷款增长慢,归结于信用信息不对称。其实,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共享,许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在某些东部省份,一些金融机构主动融入数字建设,将线上贷款搬上“银税互动”服务平台等政务信息平台,为平台上小微企业首贷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破解小微企业首贷难,通过设立小微专营支行、小微特色支行,创新产品,以“惠农e贷”“小微网贷”为基础,运用电子签名、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让首贷户轻松实现线上自助申贷、非接触放贷。针对首贷小微企业金融知识相对薄弱,当地银行派出金融专家挂职乡村,给小微企业和农户补上金融知识,为首贷户建立融资需求、政策支持和产品创新“三张表”,实施“一对一”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提升信用管理能力,以提高首贷率。还有的银行分支机构依靠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了解农户贷款需求、信用状况、经济收入等,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贷和首贷可得率迅速提高。这些探索表明,只要切实肩负支农支小的使命,办法总比困难多,普惠小微贷款及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一定会较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