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7 期
内容监制:易华 页面监制:侯了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陈丹丹
第 717 期
承父业 放弃高薪回渡口工作
石盘乡位于彭水县,地处乌江左岸中低山地,与新田镇隔江相望。过去交通不便,渡江成了石盘乡人前往镇上的主要方式。江对岸是新田镇的马峰村,马峰渡口便由此而生。
胡永兵的父亲是马峰渡口的老摆渡人,在胡永兵接手之前,这里的船渡是父亲掌舵。
1992年,胡永兵与妻子陈德先结婚,次年大女儿出生。为减轻家庭负担,他独自赴北京打工,一待就是10年。他在北京一家餐厅做厨师长,月薪三四千,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每月还能往家里寄不少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当时的胡永兵还盘算着,以后将家里人都接过去。
直到2003年,父亲因患上耳疾无法继续开船,渡口又无他人愿意接手,无奈之下胡永兵返乡,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那年,他34岁,正处事业上升期。
“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胡永兵回忆。回乡后,他每天面对一湾江水,村民来来往往,不仅生活变得单调,收入也大打折扣。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回来?
“我是石盘乡人,我不能眼看着乡亲们出不了门。”胡永兵说,乡里老人、小孩多。老人们赶集,孩子们上学都需要走这条水路,身为摆渡人的儿子,他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这份工作。
当时,很多亲戚朋友劝他考虑清楚,妻子也犹豫不决。考虑到家庭收入情况,她确实不太愿意丈夫回乡开船,但想到乡亲们的出行,她妥协了。
不涨价 10多年坚持2元/人
回乡后不久,客渡船标准化改革,从前的小木船换成了载客量30人的汽船。胡永兵将价格定为2元/人,5人起渡。
“前些年,渡口每天都很热闹,排队是常事。”胡永兵坦言,如果到了节假日,一天最多能开二十趟,生意很是不错。
但好景不长。2008年,随着乌江彭水电站建成蓄水,万足镇至石盘乡公路开通,从马峰渡口来往的村民数量大幅减少,再不复往昔的热闹。现在,有时候胡永兵在渡口坐一天,也等不到一个人乘船。
可即便这样,胡永兵也从未想过涨价,甚至有人没带钱他也照样送。“现在从这里过江的只剩下60岁以上,不会开车、乘车的老年人,他们的钱都是辛苦钱,我不想挣他们的。”胡永兵说,只要他在,两块钱的价格就永远不会变。
但生活还要继续。为了补贴家用,胡永兵在渡口上游的水泥厂打了份零工。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张贴在渡口的醒目位置,然后带上自己做的小木舟去打工。一旦有人给他打电话要坐船,他便从上游划过来。
胡永兵的周到在石盘乡是出了名的。虽然他将上班时间定为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但只要有人需要用船,他都是随叫随到。
也正因这份敬业,一条人命得以挽救。2016年的一个夏天,晚上8点,胡永兵因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正在家中做着热敷,突然接到电话,70多岁的宁大爷被五步蛇咬伤。他二话没说,立马放下手中的事,忍着疼痛骑着摩托车赶往码头,比宁大爷还早到。
五步蛇的毒性较大,半小时内不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在胡永兵的帮助下,宁大爷顺利渡江,及时得到救治。不仅来往的船费没收,胡永兵还骑着摩托车将大爷送回了家里。如今,80多岁的宁大爷身体还非常硬朗。
在渡口的这些年,胡永兵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说到他,乡亲们个个竖起大拇指。“胡永兵这个人,一个字‘好’,不仅船票便宜,对我们老年人也是格外照顾,上船下船他都是牵起,服务也好。”村民庹志兰说。
零事故 大伙儿叫他“胡安全”
这条水路属于乌江流域,水流不急但深不见底。胡永兵介绍,很久以前,渡口曾出现过安全事故。因此,他从上岗第一天起,就把行船安全看得最为重要。
他按照海事处的要求,考取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自行给客船装上了防护栏,配备了救生衣、灭火器等,并要求每位乘客上船后穿好救生衣。
大风大浪是行船过程中的最大威胁。2007年的一天,重载船从渡口过路,掀起了大浪,当时胡永兵的船正好行驶到江中间,很快被浪推得失去了方向,一直往下游走。船身剧烈颠簸,稍不注意便有翻船的危险。当时,船上的乘客慌乱不已。
胡永兵一边安抚他们,一边淡定地操作着船舵。只见他突然转向,逆浪而行,控制着船速与浪作着“斗争”。慢慢地,船逐渐平稳下来,他猛地加速驶过了浪头,平安渡过。
“丝毫不害怕那是假的。”胡永兵说,但职业素养告诉他,紧急时刻船长必须冷静。凭着这份专业和沉稳,19年来渡口从未发生安全事故。村民刘胜说:“我们都叫他‘胡安全’。”
“上风有雨下风晴。”多年的开船经验不仅让胡永兵成为了一名“老司机”,还让他成了一名“气象员”。现在,他能准确判断暴风雨的到来时间,也能够通过看水来判断未来几天天气情况。
夏天即将到来,最近,胡永兵时常盯着岸边,每天拿扫帚扫了又扫,拿水泼了又泼。他说,伴随着水位下降,淤泥露出会导致地面太滑,所以他必须时刻关注、清理,不然乘客上下船容易摔倒。
19年了,不论人少人多,大家的安全,他始终放在第一位。
仍坚守 “直到干不动为止”
谈起年轻时在北京的奋斗经历,胡永兵依然充满怀念,但内心已经没有了初回老家的不甘与失落。
“北京有北京的好,家乡有家乡的好。这么多年,虽然生活拮据点,但我心里始终是甜的。”胡永兵说,乡亲们的信赖和需要,让他感觉到这份坚持是有意义的。哪怕今后只有一个人乘船,他也会坚守在渡口。
胡永兵的这份执着与坚定也打动了家人。多年来,胡永兵能够心无旁骛在渡口工作的背后,还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挺佩服他的,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既然他作出了选择,身为家人,我就要跟他一起承担。”陈德先说。
2009年,妻子在胡永兵的帮助下,也考取了船舶驾驶证。“她比较细心,船开得比我还要好些,我如果有事离开,她就来替我开船。”说到妻子,胡永兵嘴角总是不自觉往上扬。他说,这么多年,夫妻二人一直其乐融融。
未来还要干多久?胡永兵笑笑:“没想过,反正我会一直干,直到干不动为止。”
如今,来码头的人少了,孤独成了胡永兵的常态,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闲来无事,他就自寻乐趣,吹吹唢呐、唱唱歌。他很喜欢那首《山清水秀太阳高》,说着便从船上拿起唢呐,坐在岸边吹了起来。
被江水泡伤的手,不太灵活地按着出音孔,两个腮帮子鼓起老高,脸憋得通红,胡永兵很不好意思,边吹边笑。唢呐声掺杂着笑声,久久回荡在山间,爽朗又清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吴礼霜 林红(实习生)/文 谢鹏飞 特约通讯员廖唯 甘勋乐/图、视频 林楠/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