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实业协会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一个重要社团,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寥寥。对该协会会刊—《西南实业通讯》进行搜集整理后发现,以《西南实业通讯》所载内容和档案史料,对该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进行基本梳理是可行的。
一、西南实业协会之渊源
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追溯西南实业协会之历史渊源。
(一)上海“星五聚餐会”的发轫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各阶层爱国、救国热情空前高涨。上海经济界的有识之士,在抵抗侵略和爱国热情的推动下,为加强联系、谋求国货业的发展,在张嘉激、吴鼎昌、史久鳌和潘仰尧等人的倡导和组织下,连续召开座谈会、聚餐会,讨论振兴中国实业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后,决定每周星期五聚餐后开一次讨论会,故名“星五聚餐会”。几年之内,星五聚餐会举行数百次,对上海实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后,星五聚餐会转移到香港继续进行,“对于工厂之内移,国外器材之采购,国货产品之外销,亦有相当之贡献”[1]。星五聚餐会因其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逐渐成为工商实业界关于经济问题的论坛活动。这一活动为后来成立的西南实业协会所继承和发展。
星五聚餐会从1932年发起后,逐渐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国货产销会、中国国货公司等机构。
1936年,由这班人资助成立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并领取政府部分津贴,从事经济、实业方面的调查研究。该所聘任专门经济研究人员,编译国内外经济论著。西南实业协会成立后亦合并其中,这些活动为也后来的西南实业协会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西南实业协会”的草创与四川分会的成立
1937年抗日战暴发,在沪的企业除了少数内迁外,大多都在观望中,而西南各省对资金、人才的需要较为迫切。如果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并加以调节能对国家经济起到很好促进作用。[2]“但国家一人战时,急需调整与准备者,头绪多端,若坐待政府之救济,则渺不可期。因此有组织实业团体,协助其成之议。”[3]因此,周作民等人便积极筹划组织成立西南实业协会。
周作民、钱新之、徐新六、吴蕴初、项康元、蔡承新、潘仰尧、王振芳等人,于1937年秋通过了一个简要章程,草创了一个名为“中国西南实业协会”的组织,并推举了一个17人组成的理事会。而后,派人奔赴各地推动成立分支机构。何北衡、程觉民、蔡承新等人于1938年赴重庆推动四川分会的成立。[4]
“中国西南实业协会”四川分会于1938年7月4日在重庆成立。四川分会成立后,设总干事、副总干事各一名,下属有总务、调查、技术、工商、编辑五个组。另外,又设立矿业、工业、贸易、金融四个专门委员会,和征求、财务、募集基金和基金保管四委员会。规定每周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每月召开全体理事会。
四川分会制定了一个初步章程,共十三条,对各种会务事宜做出规定。还制定了一个组织大纲,共七条,对分会内部职权等事项作了简要规定[5]。阎四川分会公推张群为名誉理事长,翁文颧、张嘉傲为名誉理事。常务理事为陈郁、范英士、康心之、孙越崎、林继庸。理事有程志颐(程觉民)、周见三、宁芷郊、胡叔潜、胡博渊、康心如、叶元龙、温少鹤、陈铭德、何北衡、宋师度、吴晋航、顾毓腺、卢铸、刘航深、蒋志澄、徐维明、浦心雅、陈健庵、周佩篇、何从炎、张禹九、张肖梅、寿毅成、张丽门。程觉民为总干事(后为康心之),朱伯涛为副总干事。吸收个人和团体两种会员,至1939年9月西南实业协会成立之前,四月}分会已经发展到甲种会员(个人)217人,乙种会员(团体)31个单位。[6]
四川分会成立后,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针对电厂的安全,组织了“电厂保安问题研究会”,制定了具体的保安方案,向经济部与电力公司提交的建议得到完全采纳。第二,为推进后方生产事业,向经济部及四川建设厅建议主办“四川省工业品展览会”和筹建“工业陈列馆”。第三,鉴于日机空袭,后方工厂风险巨大,向中央信托局建议承保重要企业和工厂的兵险。二是召开了四次座谈会。这四次座谈会都是以抗战军需民用钢铁问题为主题,先后邀请了八位技术专家主讲了1个专题。听众积极参与,每次都有一二百人。三是筹建两项实业。何北衡、康心之、宁芷邮等人针对抗战以来药价猛涨,发起创办“中国药产提炼公司”,资本20万。还筹建了土产公司。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外,四川分会还派代表参加西南经济调查合作委员会,协同工作;出席生产会议,提供意见;在报纸上发行特刊扩大宣传以及接受各方委托与咨询等事宜。[7]
四川分会的成立及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较大。这为后来西南实业协会的正式成立作了前期筹备。在舆论宣传、机构设立等方面为西南实业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实业界提星五座谈会之倡议》,《西南实业协会文卷》,重庆档案馆藏档案
[2][4]西南实业协会编:《实业通讯·创刊号》,第44页
[3][6][7]《本会纪略》,《实业通讯·创刊号》,第42,43,44页
[5]《中国西南实业协会四川分会一览》,《西南实业协会文卷》,重庆档案馆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