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之路 重生之门——救助,让“少年的你”不再彷徨
也许是被风雨淋湿、无依无靠,初见时你的脸上似乎挂满阴霾;

回归之路 重生之门——救助,让“少年的你”不再彷徨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6-17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刘忆)也许是被风雨淋湿、无依无靠,初见时你的脸上似乎挂满阴霾;

又或是误入迷途、倔强出走,在反复“流浪”中低头不肯言语;

遇见一场崎岖破碎的童年,只剩下对被爱的渴望和恐惧……

“小魏老师、小李姐姐,我就要回家了,谢谢你们这两个月对我的照顾和教导。”“杨老师,你跟我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回去我一定努力学习!”站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后简称“市救助站”)大门前,迎来送往的,是少年们一个个变化的模样。

近年来,市救助站承担全市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工作,在结合本市流浪未成年人及救助机构特点的情况下,扎实推进针对全市流浪未成年人开展集中教育矫治工作,努力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新途径,持续对流浪未成年人带去关注与关爱。

回归:让心不再流浪

“她还是不肯说自己的真实名字吗?”“家住哪儿也不知道?”“那个小妹妹今天好像情绪又不好……”

5月初,一名14岁女孩由渝中区某派出所护送来站,自称叫“夜默曦”,其身份信息无法查明。女孩一直沉默寡言,甚至,一被问起家人就会情绪失控、伤心大哭。

心归处,才是家,不然在哪里都是流浪。在市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王群看来,寻亲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开女孩的心结,才能真正让其回归家庭。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评估,我们发现这个女孩有个性叛逆、心理封闭、自责倾向等问题。”于是,儿救中心工作人员立即为其开展了基础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个性化矫治,并配以沙盘、绘画治疗等专业心理辅导手段,这才渐渐打开了女孩的心扉。

未成年人在站内观看教育宣传片。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华龙网发

原来,女孩平时和母亲关系很紧张,加上学业压力大,时常觉得内心孤独。“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离家出走了。”说起自己的流浪经历,女孩耷拉着头,沉默了良久。

好消息是,十余天后,通过联系电视台发布寻亲报道,女孩父母、所在户籍地政府工作人员当晚便与救助站取得了联系,希望尽快接回孩子。

但本以为顺利的进展,却没想到发生陡然变化……

“我不回去!”

“我不听,我不想回家!”

在同母亲通话后,女孩变得异常焦躁,在活动室大声发泄着情绪,不仅表示不愿回家,甚至还将一旁的水杯朝门外重重摔去,出现了撞墙等自残行为。一时间,女孩愤怒的叫喊声、工作人员急促的脚步声、安慰声交织在一起,瞬间划破了救助管理区原本安静沉闷的空气。

“为了及时制止其过激行为,我们立即安排专人一对一看护,保障其人身安全。同时与女孩父母做好沟通协调,进一步缓解双方矛盾。”谈及当时的情景,王群介绍说。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隔日,女孩父亲陈某便赶到救助站,在人群中,女孩一眼认出了爸爸,哭喊着与他抱头痛哭,父亲见到赌气离家出走3个月的孩子时,也早已哽咽不止。终于,女孩的回归之路即将启程。

同时,为了防止孩子再次流浪,市救助站儿救中心主任也与其父亲陈某进行了沟通与劝导,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身心关爱,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

新生:让茧生出翅膀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拉他们一步,或许就能改变给他们的一生。对于市救助站来说,不仅要促使流浪未成年人尽快回归家庭,也要让他们尽早回归校园,融入社会,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这已经是田浩第二次踏入市救助站的大门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他主动要求来的。

田浩,是一名长期流浪又接受过短期教育矫治的孩子。2017年9月,其父亲正处于服刑期,母亲外出打工,缺乏家庭教育的他时不时会“拿”家里的钱去网吧玩,也会在外面“拿”钱去买游戏机,被看作“问题孩子”的他,被家人送来了市救助站儿救中心进行集中教育矫治。

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华龙网发

“才来的时候我非常抵触,用不说话进行无声的抗议,后来是这里的爱温暖了我。”法制教育、行为矫治、情感教育、基础教育、主题活动、社工服务、心理辅导……在田浩的记忆里,在救助站四个月的时光,就像阳光从树梢缝隙中洒在背上,全身立马被温暖包裹。

工作人员介绍,在站期间,田浩渐渐从一个自卑的小男孩变得自信起来,不仅是学习成绩进步最大的人,而且还获得了音乐科代表的“荣誉称号”。

“你怎么又来了?”却没想到,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田浩竟然再次来了。

“我让你们失望了,我做的很不好,我又管不住自己了……”回到学校,在一些社会青年的诱导下,田浩又开始逃学、“拿”东西、不归家,还被带到了当地派出所,在征求意见后,他自愿又一次来到了市救助站。

如何更好地延长教育矫治效果?如何能够进一步杜绝更多的“田浩”反复流浪?……这些都成了萦绕在诸多救助站工作人员心头的问题。

于是,这一次,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不仅采用“育美德、懂法律”的手段,加强思想教育,还采用“釜底抽薪”的救助措施,延伸救助服务内容,从站内救助到站外安置,积极改变田浩的成长环境,达到巩固矫治效果的目的。

为遵循“儿童权益最大化”的原则,市救助站儿救中心积极与田浩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站、当地乡镇取得联系,开展回归安置协调会议。最后经各方协调、商议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送其前往忠县某学校就读。

“很高兴有了新的学习环境,我会尽快适应,我一定不让你们失望!”临走前,田浩再次露出自己腼腆的笑容,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据了解,近年来市救助站儿救中心已形成了以教育矫治“需求评估——专业服务——终期评价——回归安置——跟踪回访”为主要流程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并建立“专人档案、交叉管理”的备案机制,有效运用到集中教育矫治活动中,大幅度提升了救助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救助“少年的你”,让每个迷失方向的孩子不再彷徨。“希望他们能在荆棘中长出嫩绿新芽,在困境迷茫中化茧成蝶。”或许,这就是教育矫治的意义。

分享
新浪微博

回归之路 重生之门——救助,让“少年的你”不再彷徨

2022-06-17 19:44:3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刘忆)也许是被风雨淋湿、无依无靠,初见时你的脸上似乎挂满阴霾;

又或是误入迷途、倔强出走,在反复“流浪”中低头不肯言语;

遇见一场崎岖破碎的童年,只剩下对被爱的渴望和恐惧……

“小魏老师、小李姐姐,我就要回家了,谢谢你们这两个月对我的照顾和教导。”“杨老师,你跟我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回去我一定努力学习!”站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后简称“市救助站”)大门前,迎来送往的,是少年们一个个变化的模样。

近年来,市救助站承担全市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工作,在结合本市流浪未成年人及救助机构特点的情况下,扎实推进针对全市流浪未成年人开展集中教育矫治工作,努力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新途径,持续对流浪未成年人带去关注与关爱。

回归:让心不再流浪

“她还是不肯说自己的真实名字吗?”“家住哪儿也不知道?”“那个小妹妹今天好像情绪又不好……”

5月初,一名14岁女孩由渝中区某派出所护送来站,自称叫“夜默曦”,其身份信息无法查明。女孩一直沉默寡言,甚至,一被问起家人就会情绪失控、伤心大哭。

心归处,才是家,不然在哪里都是流浪。在市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王群看来,寻亲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开女孩的心结,才能真正让其回归家庭。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评估,我们发现这个女孩有个性叛逆、心理封闭、自责倾向等问题。”于是,儿救中心工作人员立即为其开展了基础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个性化矫治,并配以沙盘、绘画治疗等专业心理辅导手段,这才渐渐打开了女孩的心扉。

未成年人在站内观看教育宣传片。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华龙网发

原来,女孩平时和母亲关系很紧张,加上学业压力大,时常觉得内心孤独。“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离家出走了。”说起自己的流浪经历,女孩耷拉着头,沉默了良久。

好消息是,十余天后,通过联系电视台发布寻亲报道,女孩父母、所在户籍地政府工作人员当晚便与救助站取得了联系,希望尽快接回孩子。

但本以为顺利的进展,却没想到发生陡然变化……

“我不回去!”

“我不听,我不想回家!”

在同母亲通话后,女孩变得异常焦躁,在活动室大声发泄着情绪,不仅表示不愿回家,甚至还将一旁的水杯朝门外重重摔去,出现了撞墙等自残行为。一时间,女孩愤怒的叫喊声、工作人员急促的脚步声、安慰声交织在一起,瞬间划破了救助管理区原本安静沉闷的空气。

“为了及时制止其过激行为,我们立即安排专人一对一看护,保障其人身安全。同时与女孩父母做好沟通协调,进一步缓解双方矛盾。”谈及当时的情景,王群介绍说。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隔日,女孩父亲陈某便赶到救助站,在人群中,女孩一眼认出了爸爸,哭喊着与他抱头痛哭,父亲见到赌气离家出走3个月的孩子时,也早已哽咽不止。终于,女孩的回归之路即将启程。

同时,为了防止孩子再次流浪,市救助站儿救中心主任也与其父亲陈某进行了沟通与劝导,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身心关爱,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

新生:让茧生出翅膀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拉他们一步,或许就能改变给他们的一生。对于市救助站来说,不仅要促使流浪未成年人尽快回归家庭,也要让他们尽早回归校园,融入社会,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这已经是田浩第二次踏入市救助站的大门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他主动要求来的。

田浩,是一名长期流浪又接受过短期教育矫治的孩子。2017年9月,其父亲正处于服刑期,母亲外出打工,缺乏家庭教育的他时不时会“拿”家里的钱去网吧玩,也会在外面“拿”钱去买游戏机,被看作“问题孩子”的他,被家人送来了市救助站儿救中心进行集中教育矫治。

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重庆市救助管理站供图 华龙网发

“才来的时候我非常抵触,用不说话进行无声的抗议,后来是这里的爱温暖了我。”法制教育、行为矫治、情感教育、基础教育、主题活动、社工服务、心理辅导……在田浩的记忆里,在救助站四个月的时光,就像阳光从树梢缝隙中洒在背上,全身立马被温暖包裹。

工作人员介绍,在站期间,田浩渐渐从一个自卑的小男孩变得自信起来,不仅是学习成绩进步最大的人,而且还获得了音乐科代表的“荣誉称号”。

“你怎么又来了?”却没想到,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田浩竟然再次来了。

“我让你们失望了,我做的很不好,我又管不住自己了……”回到学校,在一些社会青年的诱导下,田浩又开始逃学、“拿”东西、不归家,还被带到了当地派出所,在征求意见后,他自愿又一次来到了市救助站。

如何更好地延长教育矫治效果?如何能够进一步杜绝更多的“田浩”反复流浪?……这些都成了萦绕在诸多救助站工作人员心头的问题。

于是,这一次,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不仅采用“育美德、懂法律”的手段,加强思想教育,还采用“釜底抽薪”的救助措施,延伸救助服务内容,从站内救助到站外安置,积极改变田浩的成长环境,达到巩固矫治效果的目的。

为遵循“儿童权益最大化”的原则,市救助站儿救中心积极与田浩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站、当地乡镇取得联系,开展回归安置协调会议。最后经各方协调、商议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送其前往忠县某学校就读。

“很高兴有了新的学习环境,我会尽快适应,我一定不让你们失望!”临走前,田浩再次露出自己腼腆的笑容,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据了解,近年来市救助站儿救中心已形成了以教育矫治“需求评估——专业服务——终期评价——回归安置——跟踪回访”为主要流程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并建立“专人档案、交叉管理”的备案机制,有效运用到集中教育矫治活动中,大幅度提升了救助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救助“少年的你”,让每个迷失方向的孩子不再彷徨。“希望他们能在荆棘中长出嫩绿新芽,在困境迷茫中化茧成蝶。”或许,这就是教育矫治的意义。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