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外交习语|习近平主席用这些古语谚语讲述中阿关系

来源:新华视点2018-07-10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7月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讲述中阿关系时,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两大传统文明中经典的古语、谚语,通过唤起双方民众的“共同记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忆友好历史】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并在位于埃及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一开篇,他就引用了管子的“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来形容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中阿友谊,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中阿相距并不近,但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既源于双方对待彼此的热情和真诚,也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长期交往分不开。

“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在2014年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这样描绘将中阿紧密联系起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中阿人民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万隆会议上,中国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承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上世纪70年代,13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赞成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几十年来,近万名中国医生奔走在阿拉伯国家田野乡间,救死扶伤;而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最慷慨的援助也来自阿拉伯国家。

【谈道路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表达中方对阿拉伯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支持。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引用清代思想家魏源的名言,阐述每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关键是要有利于人民。

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入乡随俗,引用了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

习近平还引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的话:“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宣示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期未来合作】

2016年访问埃及前,习近平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用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和中国人常讲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展现了中国愿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携手同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问题和挑战的坚定态度。

共建“一带一路”,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实践平台。

中阿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提出构建中阿“1+2+3”的合作格局,为中阿合作擘画蓝图。

正如习近平主席引用阿拉伯谚语所言:“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短短几年时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与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同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和海合会建有经贸联委会机制,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丝绸之路”作为中阿两大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印记,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共建“一带一路”也逐渐成为中阿集体合作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映射到中阿交往的方方面面。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说,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新华社记者朱超、温馨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外交习语|习近平主席用这些古语谚语讲述中阿关系

2018-07-10 08:39:28 来源: 0 条评论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7月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讲述中阿关系时,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两大传统文明中经典的古语、谚语,通过唤起双方民众的“共同记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忆友好历史】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并在位于埃及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一开篇,他就引用了管子的“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来形容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中阿友谊,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中阿相距并不近,但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既源于双方对待彼此的热情和真诚,也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长期交往分不开。

“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在2014年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这样描绘将中阿紧密联系起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中阿人民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万隆会议上,中国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承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上世纪70年代,13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赞成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几十年来,近万名中国医生奔走在阿拉伯国家田野乡间,救死扶伤;而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最慷慨的援助也来自阿拉伯国家。

【谈道路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表达中方对阿拉伯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的支持。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引用清代思想家魏源的名言,阐述每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关键是要有利于人民。

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入乡随俗,引用了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

习近平还引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的话:“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宣示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期未来合作】

2016年访问埃及前,习近平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用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和中国人常讲的“朋友多了路好走”,展现了中国愿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携手同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问题和挑战的坚定态度。

共建“一带一路”,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实践平台。

中阿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提出构建中阿“1+2+3”的合作格局,为中阿合作擘画蓝图。

正如习近平主席引用阿拉伯谚语所言:“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短短几年时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与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同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和海合会建有经贸联委会机制,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丝绸之路”作为中阿两大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印记,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共建“一带一路”也逐渐成为中阿集体合作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映射到中阿交往的方方面面。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说,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新华社记者朱超、温馨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