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茂战: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丁茂战: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来源:理论网 2021-01-12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我国经济恢复比预期要好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稳定转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经济增长稳步恢复。工业生产基本回归常态。居民消费意愿逐步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1-11月份累计投资额已恢复到增长2.6%。进出口形势更是好于预期,月度出口增速自4月份开始实现正增长,11月份,出口增长14.9%。全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分别连续8个月、7个月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0.7%,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社会预期普遍看好。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市场活力快速恢复,新设市场主体4月份之后由降转升,社会一度比较担心和关注的市场主体“退出潮”也未出现。世界银行对我国2020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也由6月份的1%上调到9月份的2%。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始终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且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新的工作布局,已经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升的大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夏秋两季粮食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加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新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新业态、新产品长势良好,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逆势成长,一些企业加快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移动出行、平台经济等业态也在快速增长,新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缩小。城镇就业形势好于预期,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宏观调控富有成效。党中央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稳就业、扩内需,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为经济恢复提供内生动力。强化公共财政属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向实体经济让利,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合理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好的支持力度。宏观调控工具准备充分,政策精准发力,出手和收手适时、适中、适度,实现了经济恢复和运行平稳的双赢。广义货币M2累计投放已经稳步回落至11月份的10.7%,新增信贷累计增速稳定在20%左右的适中水平,11月末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6%。与此同时,物价水平还实现了平稳回落,生产价格降幅收窄,不存在长期通胀的货币基础。

二、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多变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面临新老问题挑战,经济恢复任务艰巨。但是,我国经济改革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韧性十足、前景广阔。

世界经济不确定给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变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退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气候危机、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挑战未有减少,贫富差距仍普遍存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在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双重夹击下,世界经济正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人员、货物流动严重受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由6月的-3%下调至-4.4%。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加剧,一些国家面临第二波疫情威胁,疫情背景下的巨量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回撤难度加大,世界经济能否实现有效恢复充满变数。世界经济运行恐将遭遇二次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挑战,美国政府换届、内外政策面临调整,国际形势给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变数。

国内经济全面恢复还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经济本身处在转型期,疫情对经济冲击历史罕见,经济恢复任务艰巨。内需增长动力不足,前11个月,投资累计增长2.6%,消费累计减少4.8%,国庆长假消费增长不及去年同期的80%。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交通旅游、商贸服务、娱乐休闲、餐饮服务等领域的小微企业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11月小型企业PMI低于大、中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高达42.3%。民生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难度较大,部分领域就业压力较大,11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荣枯线,部分农民工没有完全就业。财政收支压力也将加大,尤其是部分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增多。房地产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期,房地产风险有可能向金融和社会领域传导。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我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坚实支撑,是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底气所在。

三、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恢复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把困难问题分析透,真抓实干,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推动我国经济回到合理区间。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疫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冲手段不宜大起大落。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政策接续和合理有序调整,不急转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要继续抓好2020年政策的落实工作。新增的转移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的财政资金,既不要截留,也不能沉淀到了银行,要落到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初衷上。各地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的财政安排,要真正兑现、取信于民。重大项目是稳运行的关键抓手,财政资金要发挥杠杆作用,继续用足用好。要精打细算,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把每一笔钱用到紧要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挖掘降低利率的潜力,积极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改善企业融资便利条件。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兑现制度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稳运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的关键是挖掘内需潜力。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既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也是构建双循环的条件和基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继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要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坚定不移保就业、稳民生。就业和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条件。要努力解决居民收入滞后增长的问题,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积极稳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特别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调节过高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要把稳住市场主体作为稳就业的关键,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严防资金“空转”套利。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解除城乡居民消费之忧。

[作者:丁茂战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总编辑]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丁茂战: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2021-01-12 10:27:24 来源: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我国经济恢复比预期要好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稳定转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经济增长稳步恢复。工业生产基本回归常态。居民消费意愿逐步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1-11月份累计投资额已恢复到增长2.6%。进出口形势更是好于预期,月度出口增速自4月份开始实现正增长,11月份,出口增长14.9%。全社会用电量、货运量分别连续8个月、7个月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0.7%,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社会预期普遍看好。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市场活力快速恢复,新设市场主体4月份之后由降转升,社会一度比较担心和关注的市场主体“退出潮”也未出现。世界银行对我国2020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也由6月份的1%上调到9月份的2%。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始终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且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新的工作布局,已经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升的大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夏秋两季粮食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加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新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新业态、新产品长势良好,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逆势成长,一些企业加快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移动出行、平台经济等业态也在快速增长,新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缩小。城镇就业形势好于预期,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宏观调控富有成效。党中央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稳就业、扩内需,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为经济恢复提供内生动力。强化公共财政属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向实体经济让利,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合理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好的支持力度。宏观调控工具准备充分,政策精准发力,出手和收手适时、适中、适度,实现了经济恢复和运行平稳的双赢。广义货币M2累计投放已经稳步回落至11月份的10.7%,新增信贷累计增速稳定在20%左右的适中水平,11月末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6%。与此同时,物价水平还实现了平稳回落,生产价格降幅收窄,不存在长期通胀的货币基础。

二、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多变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面临新老问题挑战,经济恢复任务艰巨。但是,我国经济改革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韧性十足、前景广阔。

世界经济不确定给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变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退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气候危机、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挑战未有减少,贫富差距仍普遍存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在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双重夹击下,世界经济正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人员、货物流动严重受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由6月的-3%下调至-4.4%。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加剧,一些国家面临第二波疫情威胁,疫情背景下的巨量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回撤难度加大,世界经济能否实现有效恢复充满变数。世界经济运行恐将遭遇二次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挑战,美国政府换届、内外政策面临调整,国际形势给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变数。

国内经济全面恢复还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经济本身处在转型期,疫情对经济冲击历史罕见,经济恢复任务艰巨。内需增长动力不足,前11个月,投资累计增长2.6%,消费累计减少4.8%,国庆长假消费增长不及去年同期的80%。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交通旅游、商贸服务、娱乐休闲、餐饮服务等领域的小微企业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11月小型企业PMI低于大、中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高达42.3%。民生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难度较大,部分领域就业压力较大,11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荣枯线,部分农民工没有完全就业。财政收支压力也将加大,尤其是部分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增多。房地产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期,房地产风险有可能向金融和社会领域传导。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我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坚实支撑,是我国经济一定能够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的底气所在。

三、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恢复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把困难问题分析透,真抓实干,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推动我国经济回到合理区间。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疫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冲手段不宜大起大落。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政策接续和合理有序调整,不急转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要继续抓好2020年政策的落实工作。新增的转移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的财政资金,既不要截留,也不能沉淀到了银行,要落到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初衷上。各地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的财政安排,要真正兑现、取信于民。重大项目是稳运行的关键抓手,财政资金要发挥杠杆作用,继续用足用好。要精打细算,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把每一笔钱用到紧要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挖掘降低利率的潜力,积极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改善企业融资便利条件。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兑现制度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稳运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的关键是挖掘内需潜力。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既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也是构建双循环的条件和基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继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要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坚定不移保就业、稳民生。就业和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条件。要努力解决居民收入滞后增长的问题,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积极稳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特别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调节过高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要把稳住市场主体作为稳就业的关键,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严防资金“空转”套利。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解除城乡居民消费之忧。

[作者:丁茂战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 李辉]
精彩视频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