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渠清水利千秋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渠清水利千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05-14

渠首立陶岔,碧水绘宏图。

站在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陶岔渠首,只见碧波荡漾向北蜿蜒,过渡槽、穿黄河、经豫冀、奔津京,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润四季。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看长渠纵贯日月同辉,叹人间天河彪炳史册,致敬当代之功,展望千秋之利,共话民生之福。

绵延万里的战略工程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只见两条水脉连通大江大河,守护梦想荣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沿线6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缓解北“渴”昼夜不息,5599公里中每一滴“南水”都讲述着中国创造的工程奇迹。

作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全面通水,去年,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复审,中华水网正在绘制“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恢弘格局。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上天入地、穿山越岭,南水北调用“硬核”技术攻克难关:东线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泵站群,让“水往高处流”成为现实;中线实施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确保一库清水自流进京……南来之水万里情长的背后,正是大国重器的实力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事”。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总书记分别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4月4日,在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总书记向工程负责人了解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和调节池施工进展情况。同年12月12日,滔滔江水从陶岔渠首出发,于27日抵达团城湖,这一天恰好是“南水北调”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2周年纪念日。12年的翘首以盼化为中线干渠的滚滚清流,在润物无声中见证大国工程的丰功伟绩。

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工程。

传承千载的精神力量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生生不息的是精神,感天动地的叫力量。

丹江口水库澄澈如镜,依稀倒映着库区移民泪别故土时一步三回头的身影;穿黄隧洞实现长江水与黄河水的立体交叉,依然铭记着建设者在河床下艰苦奋战的720个日夜。

舍家为国的牺牲,移山填海的意志,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去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沿线40万移民的巨大奉献。2014年12月31日,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古往今来,水运与国运紧紧相连。可以说,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治水史。

从都江堰“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到“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古人的治水哲学。

强调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考察三峡大坝时指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

忆往昔,看今朝。保护水源不遗余力、节约用水义不容辞、防汛救灾奋不顾身……治水兴水的磅礴伟力,凝聚着每个人的涓滴之力。

穿越百年的不变初心

岁月能使沧海变桑田,却动摇不了一个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

1950年,治理淮河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南水北调宏伟构想;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工……横空出世的水利工程,改善了水资源南丰北缺的分布格局,也改变了百姓饱受旱涝之苦的命运:小浪底水利枢纽让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巨变的背后是不变的初心,指引来路、造福当下。

在南水的补给下,密云水库水位逐步回升,蓄水量持续增加。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累计调水超408亿立方米,超1.3亿人直接受益,南水北调不仅润泽千家万户,也不断释放“绿色”红利:开展生态补水,改善河道水质,助力生态修复……5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获得更多水源加持。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出永恒的使命——“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图片来源(摄影:王晔、贺勇、赵柱军;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渠清水利千秋

2021-05-14 14:40:02 来源: 0 条评论

渠首立陶岔,碧水绘宏图。

站在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岸的陶岔渠首,只见碧波荡漾向北蜿蜒,过渡槽、穿黄河、经豫冀、奔津京,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润四季。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看长渠纵贯日月同辉,叹人间天河彪炳史册,致敬当代之功,展望千秋之利,共话民生之福。

绵延万里的战略工程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只见两条水脉连通大江大河,守护梦想荣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沿线6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缓解北“渴”昼夜不息,5599公里中每一滴“南水”都讲述着中国创造的工程奇迹。

作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全面通水,去年,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通过复审,中华水网正在绘制“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恢弘格局。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上天入地、穿山越岭,南水北调用“硬核”技术攻克难关:东线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泵站群,让“水往高处流”成为现实;中线实施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确保一库清水自流进京……南来之水万里情长的背后,正是大国重器的实力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事”。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总书记分别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4月4日,在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总书记向工程负责人了解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和调节池施工进展情况。同年12月12日,滔滔江水从陶岔渠首出发,于27日抵达团城湖,这一天恰好是“南水北调”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2周年纪念日。12年的翘首以盼化为中线干渠的滚滚清流,在润物无声中见证大国工程的丰功伟绩。

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工程。

传承千载的精神力量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生生不息的是精神,感天动地的叫力量。

丹江口水库澄澈如镜,依稀倒映着库区移民泪别故土时一步三回头的身影;穿黄隧洞实现长江水与黄河水的立体交叉,依然铭记着建设者在河床下艰苦奋战的720个日夜。

舍家为国的牺牲,移山填海的意志,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去年11月,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沿线40万移民的巨大奉献。2014年12月31日,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古往今来,水运与国运紧紧相连。可以说,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治水史。

从都江堰“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到“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古人的治水哲学。

强调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考察三峡大坝时指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

忆往昔,看今朝。保护水源不遗余力、节约用水义不容辞、防汛救灾奋不顾身……治水兴水的磅礴伟力,凝聚着每个人的涓滴之力。

穿越百年的不变初心

岁月能使沧海变桑田,却动摇不了一个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

1950年,治理淮河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南水北调宏伟构想;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工……横空出世的水利工程,改善了水资源南丰北缺的分布格局,也改变了百姓饱受旱涝之苦的命运:小浪底水利枢纽让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三峡工程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巨变的背后是不变的初心,指引来路、造福当下。

在南水的补给下,密云水库水位逐步回升,蓄水量持续增加。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累计调水超408亿立方米,超1.3亿人直接受益,南水北调不仅润泽千家万户,也不断释放“绿色”红利:开展生态补水,改善河道水质,助力生态修复……5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获得更多水源加持。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出永恒的使命——“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策划:杜尚泽

撰文:邝西曦

图片来源(摄影:王晔、贺勇、赵柱军;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