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科技支撑(创新谈)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

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科技支撑(创新谈)

来源:人民日报2021-05-17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

在前不久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重申,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光荣使命。

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挑战非常巨大。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我们的减排力度更大,任务也更为艰巨;另一方面,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低碳发展转型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比较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因此,要完成这场世纪大考,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要想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有所作为,科研人员必须告别跟随式创新,充分树立科技自信,勇于开疆拓土,力争在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智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材料、能源和工艺等方面的更新迭代,也要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挖潜提效。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摒弃论文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主动深入生产、生活一线,把自己的攻关课题与实际的减排难题有效对接,拿出用得上、靠得住、既经济又见效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真贡献。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科技界共同努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国际视野,在大力自主创新的同时紧盯国际科技前沿,与所有愿意合作的国际同行携手努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创新舞台。据了解,科技部门正在加快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技术路线图,全面推进研发攻关。相信在这场世纪大考中,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必将砥砺前行、再攀高峰,为我国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与国际社会一起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科技支撑(创新谈)

2021-05-17 10:56:26 来源: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

在前不久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重申,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光荣使命。

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挑战非常巨大。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我们的减排力度更大,任务也更为艰巨;另一方面,不同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低碳发展转型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比较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因此,要完成这场世纪大考,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要想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有所作为,科研人员必须告别跟随式创新,充分树立科技自信,勇于开疆拓土,力争在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智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材料、能源和工艺等方面的更新迭代,也要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挖潜提效。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摒弃论文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主动深入生产、生活一线,把自己的攻关课题与实际的减排难题有效对接,拿出用得上、靠得住、既经济又见效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真贡献。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科技界共同努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国际视野,在大力自主创新的同时紧盯国际科技前沿,与所有愿意合作的国际同行携手努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创新舞台。据了解,科技部门正在加快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技术路线图,全面推进研发攻关。相信在这场世纪大考中,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必将砥砺前行、再攀高峰,为我国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与国际社会一起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责任编辑: 杜漩]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