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来源:新华社2021-07-10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新华社记者沐铁城

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抗疟成就斐然。

本土病例从三千万到零:抗疟成绩世界瞩目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约4.5亿人口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包括疟疾在内的流行病横行肆虐,由于缺医少药,患了疟疾的贫苦大众饱受疾病折磨。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防治历程推进,我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疾病负担大幅度降低。

“2003年到2012年,疟疾发病量从较高水平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逐步从控制阶段走向消除阶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介绍。

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出炉,我国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出要在2015年消除大部分地区的疟疾,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才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这背后凝聚着几代中国疾控人的努力,消除疟疾认证反映了中国疾控事业的卓越成就。

对于我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行列,向世界表明无疟疾的未来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从青蒿素到“1-3-7”工作规范:防控经验被世界认可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国家疟疾防治项目,旨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中国科研团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时至今日,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周晓农介绍,2010年后,我国走上疟疾消除之路,建立全国疟疾网络报告系统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在与疟疾的长期较量中,我国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制定“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总结出“1-3-7 ”工作规范。

“1-3-7”工作规范突出强调时间概念,即要在发现疟疾病例后,1日内进行疟疾病例网络直报,3日内进行病例复核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日内进行疫点调查及处置。

周晓农说,2014年,我国在坦桑尼亚启动覆盖4个社区共20万人口的试点项目,并把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的经验应用到当地。

“我们刚去的时候,当地发病率在30%到40%,经过约四年努力,发病率下降到5%以下,下降幅度达到80%以上。”周晓农说,试点项目受到当地人民欢迎,同时也获得当地政府与专业人士的认可。

目前,“1-3-7”工作规范作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新范式,已经被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抗疟援助不缺位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据世卫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报告2.29亿疟疾病例。其中,非洲地区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疟疾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疟疾发病与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卫生系统完善度和居民知识水平直接相关。

有人称,疟疾更像是一种“贫穷病”。消除疟疾难以单纯靠发展中国家自身力量,更需要紧密的全球协作。目前,我国已通过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疟援助。

在坦桑尼亚,中坦合作项目免费为身患疟疾的居民提供检查、治疗,并向他们提供蚊帐,已经服务数万当地民众。2019年,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下,中国与坦桑尼亚将试点区域从4个社区扩展至10个社区,以进一步验证中国经验的适用性。

目前,中非在抗疟产品领域的合作主要依托多边合作框架,推动疟疾诊断试剂、治疗药品、长效杀虫蚊帐等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进入非洲市场。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韦晓宇说,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抗疟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优势。根据相应非洲国家的需求积极推动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长效杀蚊剂采购,帮助他们使用中国的抗疟产品,推动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帮助非洲的疟疾防控工作要继续开展。”周晓农介绍,不仅要把中国经验分享出去,还要建立队伍帮助其他国家。

据介绍,我国正在培训省级疾控中心,培养建立专业队伍,参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的防控工作。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人员在非洲开展疟疾治理工作。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表示,几十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在本国应对疟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在全球产生了显著的连锁反应。

随着中国的产品、技术、人才和方案走向世界,中国将继续为全球根治疟疾贡献出智慧和方案。(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21-07-10 07:50:53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中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我国卫生事业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新华社记者沐铁城

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抗疟成就斐然。

本土病例从三千万到零:抗疟成绩世界瞩目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约4.5亿人口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包括疟疾在内的流行病横行肆虐,由于缺医少药,患了疟疾的贫苦大众饱受疾病折磨。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防治历程推进,我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疾病负担大幅度降低。

“2003年到2012年,疟疾发病量从较高水平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逐步从控制阶段走向消除阶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介绍。

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出炉,我国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出要在2015年消除大部分地区的疟疾,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才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这背后凝聚着几代中国疾控人的努力,消除疟疾认证反映了中国疾控事业的卓越成就。

对于我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行列,向世界表明无疟疾的未来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从青蒿素到“1-3-7”工作规范:防控经验被世界认可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国家疟疾防治项目,旨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中国科研团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时至今日,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周晓农介绍,2010年后,我国走上疟疾消除之路,建立全国疟疾网络报告系统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在与疟疾的长期较量中,我国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制定“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总结出“1-3-7 ”工作规范。

“1-3-7”工作规范突出强调时间概念,即要在发现疟疾病例后,1日内进行疟疾病例网络直报,3日内进行病例复核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日内进行疫点调查及处置。

周晓农说,2014年,我国在坦桑尼亚启动覆盖4个社区共20万人口的试点项目,并把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的经验应用到当地。

“我们刚去的时候,当地发病率在30%到40%,经过约四年努力,发病率下降到5%以下,下降幅度达到80%以上。”周晓农说,试点项目受到当地人民欢迎,同时也获得当地政府与专业人士的认可。

目前,“1-3-7”工作规范作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新范式,已经被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抗疟援助不缺位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据世卫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报告2.29亿疟疾病例。其中,非洲地区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疟疾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疟疾发病与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卫生系统完善度和居民知识水平直接相关。

有人称,疟疾更像是一种“贫穷病”。消除疟疾难以单纯靠发展中国家自身力量,更需要紧密的全球协作。目前,我国已通过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疟援助。

在坦桑尼亚,中坦合作项目免费为身患疟疾的居民提供检查、治疗,并向他们提供蚊帐,已经服务数万当地民众。2019年,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下,中国与坦桑尼亚将试点区域从4个社区扩展至10个社区,以进一步验证中国经验的适用性。

目前,中非在抗疟产品领域的合作主要依托多边合作框架,推动疟疾诊断试剂、治疗药品、长效杀虫蚊帐等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进入非洲市场。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韦晓宇说,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抗疟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优势。根据相应非洲国家的需求积极推动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长效杀蚊剂采购,帮助他们使用中国的抗疟产品,推动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公共采购市场。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帮助非洲的疟疾防控工作要继续开展。”周晓农介绍,不仅要把中国经验分享出去,还要建立队伍帮助其他国家。

据介绍,我国正在培训省级疾控中心,培养建立专业队伍,参与非洲疟疾高发地区的防控工作。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人员在非洲开展疟疾治理工作。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表示,几十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在本国应对疟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在全球产生了显著的连锁反应。

随着中国的产品、技术、人才和方案走向世界,中国将继续为全球根治疟疾贡献出智慧和方案。(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