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担当

来源:求是网2017-09-24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到,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当今世界乃至人类历史上,能有资格称自己为特色的国家不多。中国特色超越了一般国家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与时代色彩,强调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的自信、自觉与担当。

    首先,中国特色充分表明“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走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不断焕发活力,中华文化连续不断,历久弥新。其次,中国特色正是表明告别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体-用的二元思维与接轨、转型的迷思,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在国内外倡导公平正义,并结合传统“公天下”思想,实现中国的精神立国。再次,中国特色强调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绝非排他。中国特色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是全球化时代对“张载命题“的有力回答:为天地立心,就是去挖掘中华文明与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探寻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四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王毅外长曾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要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要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身份双重属性与其他大国不同。中国的外交必须平衡好从外部综合国力看是大国,而从内部社会看是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性,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比如,“一带一路”融通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激活了古丝路记忆和丝路精神,以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五路”应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色。就是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是总结以结盟对抗为标志的冷战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出的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求明晰地定位中国的大国身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也是中国从发展中大国、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的宣言,是超越“中国威胁论”的淡定,是回应“中国强硬论”的从容,自信、大方地展示中国的大国身份、大国担当。

    总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文明型国家外交,超越了历史上的西方列强外交和现实世界的美国霸权外交,正如“一带一路”的巨大魅力所显示的,正在开辟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的自我定位,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将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地造福于中国与世界。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担当。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担当

2017-09-24 19:42:37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到,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到,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对外工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当今世界乃至人类历史上,能有资格称自己为特色的国家不多。中国特色超越了一般国家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中国内涵与时代色彩,强调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的自信、自觉与担当。

    首先,中国特色充分表明“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走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不断焕发活力,中华文化连续不断,历久弥新。其次,中国特色正是表明告别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体-用的二元思维与接轨、转型的迷思,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在国内外倡导公平正义,并结合传统“公天下”思想,实现中国的精神立国。再次,中国特色强调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绝非排他。中国特色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是全球化时代对“张载命题“的有力回答:为天地立心,就是去挖掘中华文明与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探寻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四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王毅外长曾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要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要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身份双重属性与其他大国不同。中国的外交必须平衡好从外部综合国力看是大国,而从内部社会看是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性,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比如,“一带一路”融通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激活了古丝路记忆和丝路精神,以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五路”应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色。就是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是总结以结盟对抗为标志的冷战历史经验教训,探索出的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求明晰地定位中国的大国身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也是中国从发展中大国、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的宣言,是超越“中国威胁论”的淡定,是回应“中国强硬论”的从容,自信、大方地展示中国的大国身份、大国担当。

    总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文明型国家外交,超越了历史上的西方列强外交和现实世界的美国霸权外交,正如“一带一路”的巨大魅力所显示的,正在开辟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的自我定位,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将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地造福于中国与世界。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担当。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蓝心妤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