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王一鸣: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7-1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最新实践结合起来,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形成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为对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政策。特别是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经济工作方法论,形成了新常态、新理念、新战略、新路径、新政策、新方法的逻辑体系,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变局和国内“三期叠加”带来的错综复杂变化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揭示了增速换挡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特征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战略机遇。

  新常态是对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重大判断。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内在条件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进一步回落到2016年的6.7%。

  国际上各种唱衰中国的声音泛起,国内各种悲观情绪也多了起来。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怎么看?习近平同志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要求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避免重大战略误判,构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逻辑起点。

  新常态是倒逼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机遇。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主要经济变量关系深刻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面对新常态,是消极应对还是主动作为,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经济下行是挑战,更是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实践证明,近年来,正是按照新常态的大逻辑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了我国经济运行发生多方面积极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工业品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工业增加值增速止跌回升,企业利润由降转升,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6.9%,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需求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2013年—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2016年为64.6%,今年上半年达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2%,2016年上升到51.6%,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4.1%。传统行业内部组织结构改善,水泥、造纸、挖掘机等行业前十名企业市场份额,较2012年分别提高31个、5.2个和17.2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力明显增强,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电动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方兴未艾。这些积极变化表明,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努力使下行压力转化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就能引领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当前,全球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逆向调整有可能引发全球资产重新配置和金融市场波动,美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带来外部冲击。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提质增效的动力仍显不足,企业效益改善在相当程度上由价格上升带动,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新经济新动能相对弱小,实现可持续中高速增长仍面临挑战。对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照新常态的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飞跃,必将引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一轮思想解放。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从真理标准讨论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引领经济全球化,每一次发展大跨越都是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的结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新发展理念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我国发展全局,推动我国适应发展潮流和大势的理念变革,必将引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深刻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为我国发展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新发展理念开辟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明确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五个维度,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的逻辑体系。在发展动力上,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发展布局上,要由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要由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在发展空间上,要由单向开放转向双向开放;在发展目的上,要由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转向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推动了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指明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套路,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有些过去难以突破的难题,比如,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先污染后治理等必须破解。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明确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更加突出发展的创新性,通过创新提升发展的科技和人力资本含量,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转换;更加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更加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更加突出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推进共建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关系发展全局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新平衡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调控向何处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新动力。进入新常态,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明显收窄,如果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采取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办法,不仅投资效率会继续下降,债务杠杆会继续攀升,还将增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短暂回升后继续下行的态势。因此,必须将经济工作的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结构性改革上找出路、想办法。这两年的实践证明,从“三去一降一补”着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需关系,加快了市场出清,对工业企业盈利改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经济企稳向好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新平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根源都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为有效应对重大经济结构性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展新领域。针对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传统产业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明确要求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针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等问题,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抑制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针对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等问题,加快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解决重大经济结构性失衡,推动经济重构新平衡开辟了光明前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改革不断深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建立企业退出机制,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退出通道,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加快形成产业升级机制,健全激励创新的环境,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前沿拓展和技术扩散,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农业“接二连三”、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新模式,真正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四、稳中求进是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将之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对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有重大意义。

  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过去一个时期,由于急于改变落后的状况,比较容易形成急于求成的思想方法,盲目强调和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经济规律,为此也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和代价。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超越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进入发展新常态,面临的内外条件更加复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方法论,这里的“稳”,强调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稳”;这里的“进”,强调的是“稳”基础上的“进”,是科学有序的“进”。只有稳中求进,才能可持续地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

  稳中求进要求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但也应看到,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下,金融风险集聚的压力也在增大。过去几年,我国股市、汇市、房市、债市都出现过波动,各类风险的传导性也在增强,增大了风险管控的难度。稳中求进,要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评估风险。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着力控制增量风险,积极处置存量风险,通过科学的风险处置,不断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稳中求进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预期。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对预期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主体对政策信号更加敏感。稳定市场预期,从根本上说在于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与此同时,还要更加注重与市场主体沟通,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引导预期的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王一鸣: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

2017-10-12 19:49:11 来源: 0 条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最新实践结合起来,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形成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新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为对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政策。特别是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经济工作方法论,形成了新常态、新理念、新战略、新路径、新政策、新方法的逻辑体系,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变局和国内“三期叠加”带来的错综复杂变化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揭示了增速换挡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特征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战略机遇。

  新常态是对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重大判断。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内在条件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进一步回落到2016年的6.7%。

  国际上各种唱衰中国的声音泛起,国内各种悲观情绪也多了起来。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怎么看?习近平同志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要求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避免重大战略误判,构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逻辑起点。

  新常态是倒逼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机遇。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主要经济变量关系深刻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面对新常态,是消极应对还是主动作为,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经济下行是挑战,更是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实践证明,近年来,正是按照新常态的大逻辑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了我国经济运行发生多方面积极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工业品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工业增加值增速止跌回升,企业利润由降转升,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6.9%,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需求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2013年—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2016年为64.6%,今年上半年达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2%,2016年上升到51.6%,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4.1%。传统行业内部组织结构改善,水泥、造纸、挖掘机等行业前十名企业市场份额,较2012年分别提高31个、5.2个和17.2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力明显增强,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电动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方兴未艾。这些积极变化表明,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努力使下行压力转化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就能引领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当前,全球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逆向调整有可能引发全球资产重新配置和金融市场波动,美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可能带来外部冲击。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提质增效的动力仍显不足,企业效益改善在相当程度上由价格上升带动,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新经济新动能相对弱小,实现可持续中高速增长仍面临挑战。对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照新常态的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飞跃,必将引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一轮思想解放。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从真理标准讨论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引领经济全球化,每一次发展大跨越都是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的结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新发展理念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我国发展全局,推动我国适应发展潮流和大势的理念变革,必将引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深刻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为我国发展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新发展理念开辟发展理论的新境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明确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五个维度,形成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的逻辑体系。在发展动力上,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发展布局上,要由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要由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在发展空间上,要由单向开放转向双向开放;在发展目的上,要由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转向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推动了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指明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套路,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有些过去难以突破的难题,比如,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先污染后治理等必须破解。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明确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更加突出发展的创新性,通过创新提升发展的科技和人力资本含量,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转换;更加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更加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更加突出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推进共建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关系发展全局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新平衡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调控向何处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新动力。进入新常态,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明显收窄,如果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采取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办法,不仅投资效率会继续下降,债务杠杆会继续攀升,还将增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短暂回升后继续下行的态势。因此,必须将经济工作的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结构性改革上找出路、想办法。这两年的实践证明,从“三去一降一补”着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需关系,加快了市场出清,对工业企业盈利改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经济企稳向好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新平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根源都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为有效应对重大经济结构性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展新领域。针对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传统产业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明确要求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针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等问题,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抑制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针对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等问题,加快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解决重大经济结构性失衡,推动经济重构新平衡开辟了光明前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改革不断深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建立企业退出机制,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退出通道,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加快形成产业升级机制,健全激励创新的环境,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前沿拓展和技术扩散,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农业“接二连三”、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新模式,真正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四、稳中求进是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将之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对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有重大意义。

  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过去一个时期,由于急于改变落后的状况,比较容易形成急于求成的思想方法,盲目强调和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经济规律,为此也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和代价。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超越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进入发展新常态,面临的内外条件更加复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方法论,这里的“稳”,强调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稳”;这里的“进”,强调的是“稳”基础上的“进”,是科学有序的“进”。只有稳中求进,才能可持续地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

  稳中求进要求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但也应看到,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下,金融风险集聚的压力也在增大。过去几年,我国股市、汇市、房市、债市都出现过波动,各类风险的传导性也在增强,增大了风险管控的难度。稳中求进,要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评估风险。采取措施处置风险点,着力控制增量风险,积极处置存量风险,通过科学的风险处置,不断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稳中求进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预期。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对预期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主体对政策信号更加敏感。稳定市场预期,从根本上说在于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与此同时,还要更加注重与市场主体沟通,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引导预期的能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责任编辑: 韩曜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