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中国·我这五年:我从基层来 满满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5位来自陕西、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基层一线的十九大代表。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5位代表畅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感受心得,以亲身经历讲述这5年发生的喜人变化,畅谈对十九大的热切期待。
——编 者
陕西·周红亮代表
作风从严
加油实干
我是国网陕西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这5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作风转变。
今年秋天雨水多,为防汛保电,我们对所有线路进行了排查。排查到黄向线时,发现有一座基塔离边坡较近,如果遇到大雨冲刷,基础处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在以前,这种安全隐患上报以后,要经过列计划、审批、拨经费等种种程序,问题解决需要半年时间。而现在,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单位强化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排查出的隐患,一个多月就解决了。
抓党建、抓作风,有力促进了工作。为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攻克工作一线遇到的难题。现在我们全部党员都加入到了这个团队。这次来北京,我就要把基层的这些变化告诉大家,还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大会报告的精神,再把它带回基层。
(人民网记者 张丹华采访)
河北·尹计平代表
乡村生活
多彩充实
我是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这些年,村里变化太大。
在村里遛遛弯儿,就能注意到我们的幸福广场。广场是今年年初村里出资修建的,占地有1万多平方米。每天村民们在这儿跳广场舞、扭秧歌,可热闹了。2015年,村里组建了20多人的乐队,都是些留守妇女。村里给她们安排了专门的活动室,现在乐队知名度有了,各种活动总能瞧见她们的身影。在以往,也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村里热闹一下,而现在,大大小小的各种文化活动几乎遍地开花。很多人更不知道,我们村都建了3个图书馆了。
如今农村发展正不断提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更要努力融入城市生活。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设,希望国家能对农村发展给予更多支持,让村民生活更多彩。
(人民网记者 史自强采访)
福建·沈腾香代表
精准脱贫
甩掉穷帽
30年前,我嫁到福建长汀县南坑村,当时这里山秃、水浊、地瘦、人穷。这样下去不是办法。1997年,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即着手发展生态种养、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现在,山绿了水清了,村民也渐渐富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脱贫,我们建立了党员干部挂钩帮扶机制。70多岁的邹六子是老贫困户,30多岁的儿子袁某患有智力三级残疾,之前为他推荐的工作都没做下来。挂钩帮扶后,挂钩党员了解到袁某力气非常大,百斤水泥他能轻松背起跑上三楼。通过联系,安排他跟着石匠师傅做工,每天9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就摘掉了贫困帽子。现在,15户贫困户中已有5户顺利脱贫,剩下的在今年也能全部脱贫。
脱贫是一场攻坚战,未来我希望基层组织的作用能够得到更长效的发挥,大家一起努力,让所有贫困户都能甩掉穷帽子。
(人民网记者 邵玉姿采访)
浙江·蓝景芬代表
绿水青山
更加美丽
我来自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丽水,自古就有“秀山丽水”之称,大漈乡位于大山深处,到过我们这儿的游客,无不对这个山水相融、生态优越、远离喧嚣的“云中桃源”由衷赞叹。
5年前的大漈乡不是这样。作为高山上的偏远乡镇,传统且粗放的种养方式利润低,不少群众选择外出打工;生活垃圾、污水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顽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遵循绿色发展、聚焦“生态美”,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让环境美起来、生态好起来。好生态,带来好福气。现在前来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及民宿经营红红火火,越来越多的外出农民返乡吃上旅游饭。生活在风景当中,还顺带着把钱挣了,在我眼中,大漈乡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我相信,未来绿水青山将更多更美。
(人民网记者 方 敏采访)
上海·梁慧丽代表
社区生活
更有温度
我做了20年的居委会主任、社区书记,所在的上海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社区原来是个超大规模的老式动迁安置小区,住了8000多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就有2203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能不能帮他们解决困难,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我们小区这几年建了医疗卫生站,能打针配药,全科医生上午看门诊,下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每月20日,还会有专家来社区坐诊。用老人们的话说,这几年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周到,社区越来越暖心。
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心,遇到问题要创造条件、创新思路去解决。我理解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以人民为中心”和“像绣花一样精细”。作为十九大代表和社区书记,我一定不忘初心,继续和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社会越变越美,让城市越来越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