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领航新征程】扶贫+扶志+扶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7-11-05

  重庆市永川区残联为该区何梗镇花园村、五间镇合兴村残疾农户送去鸡苗和饲料。(本报资料图片) 通讯员 陈科儒 摄

  11月2日,在重庆市两江新区举行的“农转非”人员技能大赛,参加养老护理项目竞赛的选手正在整理床上用品。

  记者 张锦辉 摄

  重庆市江北嘴中建二局工地农民工夜校的学员在课间关注十九大相关新闻。他们通过夜校的培训,成为了有技能有文化的新型工人。 记者 崔力摄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国家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区县和贫困群众,围绕这一主题与他们进行了对话。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市扶贫办人力资源处处长胡剑波说,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因此要让他们彻底告别贫困,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志气,做好扶志工作。另一方面,贫困还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识有关,因此在“扶志”的同时还要“扶智”。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对药。近年来,重庆市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按照“扶贫先扶智”、“授人以渔”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重庆市持续开展贫困村扶贫公益培训,对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人员、幼儿园教师、养老院护理工、邻里纠纷调解员、政策礼仪宣讲员等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较好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就医、孩子入托、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文明行为以及文化生活环境,提升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难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了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软实力。

  又如,紧盯贫困农村特色产业、着眼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带动效应,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为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重庆市累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2.7万人,致富带头人培训1万人,扶贫公益培训1万人,资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18.8万人次,使重庆市38万个贫困家庭直接受益,新增贫困人口转移就业7.5万人,2万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胡剑波说,尽管重庆市的扶贫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的新要求,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下一步,重庆市将认真做好各类培训,对培训项目进行细化和量化,确保各类专项培训保质保量,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同时,针对部分区县教育资助政策未兑现、不精准的问题,要认真对学生资助政策情况进行一次清理,必要时候进行专项督察,确保对建档立卡的在读大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贫困助学金基础上,每人每年再给予8000元学费资助。

  此外,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市扶贫办将组织自力更生脱贫的贫困群众、创业致富主动带动的业主、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的帮扶干部和带领群众奋发图强的村支“两委”干部等五个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巡回宣讲,进一步激励重庆市上下提振精神、鼓舞斗志、凝聚正能量,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

  志气树立起来 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今年我一定能脱贫!”11月1日,石柱鱼池镇山娇村的辣椒收购点里,贫困户秦余文数着刚刚卖掉辣椒所得的一叠钞票,开心地对前来入户调查的镇结对帮扶干部说:“多亏镇里去年组织我听‘报告会’,让我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要不我可能还在等着政府来救济呢!”

  原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鱼池镇有的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比、怨”的思想,主动脱贫动力不足。因此,去年初,该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贫励志报告会,邀请两位特殊的脱贫户在台上讲述了各自艰苦的“创业史”与“致富经”,激励了到场的几百名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决心。

  演讲者之一的脱贫户谭启树是个残疾人,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萎缩。不过,谭启树身残志坚,不畏艰辛发展起养猪产业,创办了“三山科技示范养殖场”,成为一名“养猪达人”。而另外一位演讲者李秀英本是柔弱妇女,在丈夫致盲又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依靠贷款发展起养牛、养猪产业,让家庭成功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以往,我老是觉得自己身体差、没技术、家底薄,失去脱贫的信心。听了两个演讲者的脱贫报告,让我这个健康人惭愧得很。”秦余文说回家后不久,他就发展种植辣椒5亩,仅此一项年增收1.5万余元。

  和谭启树一样,团结村贫困户李传生也是个残疾人,参加完脱贫励志报告会后,在帮扶责任人的引导下,利用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办起了农家乐,如今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

  “有样学样,勤奋自强。”鱼池镇党委书记秦晓华对重庆日报记者说,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一年多来,该镇混日子的懒汉少了,奔富路的勤快人多了。到目前为止,75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375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种养业,直接经济收入达280余万元,2017年全镇又有43户贫困户有望顺利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一日之功。”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培育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扶贫精神和文化,重庆市完成了1268期9869人扶贫公益培训计划。如今,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人员、幼儿园教师、养老院护理工、邻里纠纷调解员、政策礼仪宣讲员等经过培训上岗后,不仅激发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难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还为重庆市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增强了软实力。

  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资助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而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教育也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武器。因此,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资助,是重庆市“扶智”的重要举措。

  “要不是获得了教育资助,真不知道现在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外地打工……”11月1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来自奉节县竹园镇百步村的谭金香感慨地说。

  今年17岁的谭金香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十几年前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手、脚严重变形,行走困难,父亲也因为车祸成为了4级残疾,只能在家附近做点小工,家里的生活异常拮据。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天早上4点,不管天晴下雨谭金香都会按时起床,承担起做饭、洗碗,喂猪等家务活。做家务活的空闲时间,她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补充知识,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在今年考上了大学。

  但是,大学一年的学费、书费、生活费要1.5万元,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是个天文数字。就在谭金香一筹莫展时,竹园镇百步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来到了她的家中。

  “这样的贫困家庭,如果不伸出援手,子女就会无书可读,贫困也很可能会延续下去。”百步村村支部书记张远安说。于是,村里为她提供了2000元的教育奖励扶助基金和扶贫助学贷款,助她圆了大学梦。

  百步村2/3以上的建卡贫困户都是因学致贫,该村创新性地建立了教育基金,对村内贫困家庭子女读高中、大学进行奖励帮扶。资金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帮扶单位专项帮扶、企业、个体工商户、爱心人士、本村成功人士及其他社会捐赠,目前已筹集资金12万余元,发放奖帮扶资金3.8万元,帮助18名贫困家庭子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费难题。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张远安说,百步村教育奖励扶助基金一旦建立起来,便会一直执行和完善下去,不断加大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力度,努力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雨露计划 助贫困群众月入8000元

  在重庆市,着眼就业市场需求,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扶智”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惠及了许多贫困群众。

  前不久,南川区就举办了新一期的家政护理培训,吸引了当地甚至周边乡镇109名妇女慕名而来,培训班竟然打起了拥堂。

  “上期参加月嫂培训后,我感觉学到很多东西,听说这期要教家政和养老护理知识,又留下来继续学习,想多学点知识。”该区水江镇大顺村二社贫困户唐明礼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49岁的唐明礼因为儿子患了白血病,花了数十万元医药费,欠了一大笔债,她早都想出去找份工作,挣钱给儿子治病。

  恰逢区里举办培训班,唐明利便报了名。“现在家政和养老护理人员都很‘吃香’,待遇和就业都不错。”她说。

  据了解,重庆市的“雨露计划”着眼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训专业和内容。以当下比较热门的月嫂、家政专业为例,除了产妇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外,还相应增加了居家清洁卫生、厨房的清洁卫生、乡村家政护理实作等家政知识,以及老年人常见病护理、测血压、制用流质食物、养老护理员的基本知识等养老护理知识,让学员掌握更多技能和生存本领。培训完后,由区县人力社保局组织考试,合格后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别小看这个证,有了它,找工作就有了‘硬通货’——上一期我们班上有人参加培训后,在城里找到了月嫂工作,每月收入8000元,一家人的生活全都有了着落。”唐明礼说,“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就业机会,我们就得认真学,掌握过硬本领,从而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

  而南川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他们将瞄准就业市场新需求,紧盯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狠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同时充分挖掘适合贫困群众的新岗位,出台激励单位用工优惠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劳务收入稳定增长,确保贫困群众已经就业的稳岗、未就业的能新就业。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让贫困户谋得一技之长

  “邓站长,多亏了您的技术指导,今年我养的1000头小猪即将卖完了,卖了将近40万元呢。”几天前,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凉水村村民张英亮,激动地向镇畜牧站站长邓应朝报喜:“要是县里最近有培训活动,我第一个报名啊!”

  张英亮原是凉水村的贫困户。因父母重病住院、两个孩子年幼、夫妻俩没有一技之长,张英亮一家常年被贫困缠绕。前几年,张英亮和妻子外出进厂打工的存款,全部用于父母治病,还欠下不少外债。张英亮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外打工几年,我深深地体会到,干啥都要有技术,有技术才能赚大钱。”

  2013年,张英亮决定回乡创业,可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搞什么产业好呢?为保险起见,一家人商量决定,每年家里都要养生猪,也不需要多少养殖技术,那就多养几头试一试。没想到第一年,张英亮借钱买的两头母猪,二十多只猪崽全部夭折。

  正当张英亮心灰意冷时,村干部给他送来了好消息:县里要来镇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你赶紧去报养猪培训班!在连续三期的培训课上,张英亮不仅学会了不少养猪知识,更是与镇畜牧站站长邓应朝结下了帮扶对子。这一次,他将养能繁母猪作为创业方向。

  有了技术作保障,张英亮的信心足了。2014年,他又买回了三头母猪,家里的5头母猪当年顺利产下100头猪崽,卖了3万多元。尝到甜头后,张英亮赶紧新建了一个简易的养猪场,将能繁母猪规模扩大到25头。

  不过,养殖规模扩大了,问题接二连三地来了。这样,邓应朝便成张英亮家的常客。有一次,一头母猪出现难产,张英亮急得直跺脚,连忙打电话向邓应朝求助。赶到现场后,邓应朝立即现场教授张英亮如何为母猪接生,并亲自示范如何让卡在产道的猪崽顺产出来。

  吃一堑长一智。就这样,张英亮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慢慢掌握了养殖技术。2015年,他的25头母猪生了500头猪崽,卖了20万元,获纯收入8万元,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下半年,我将能繁母猪扩大到了50头,又面临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因此,学无止境啊!”回顾自己的创业时,张英亮感慨地说,“往后,政府举行的培训班,我年年都都参加。”下一步,他还有个更大的计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农民也将迎来更好的机会。我的五年目标是,建一个标准化的养猪场,将能繁母猪的规模扩大到500头!”

  像张英亮这样,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走上脱贫道路的,秀山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据该县扶贫办扶贫培训中心主任刘亚丁介绍,围绕金银花、油茶、生猪、山羊等十多个特色产业,该县采取专家授课、现场培训、技术承包、“农家课堂”等方式,按农时分模块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都能实实在在地学到种养技术。去年,该县又对85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农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

  “扶贫必须扶智,要让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而贫困户掌握了农村实用技术,才能在发展产业的道路上尽快精准脱贫。”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近年来,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农村发展和农民知识结构实际,重庆市共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为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领航新征程】扶贫+扶志+扶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17-11-05 10:23:43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近年来,重庆市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按照“扶贫先扶智”、“授人以渔”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重庆市永川区残联为该区何梗镇花园村、五间镇合兴村残疾农户送去鸡苗和饲料。(本报资料图片) 通讯员 陈科儒 摄

  11月2日,在重庆市两江新区举行的“农转非”人员技能大赛,参加养老护理项目竞赛的选手正在整理床上用品。

  记者 张锦辉 摄

  重庆市江北嘴中建二局工地农民工夜校的学员在课间关注十九大相关新闻。他们通过夜校的培训,成为了有技能有文化的新型工人。 记者 崔力摄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国家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区县和贫困群众,围绕这一主题与他们进行了对话。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市扶贫办人力资源处处长胡剑波说,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因此要让他们彻底告别贫困,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志气,做好扶志工作。另一方面,贫困还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识有关,因此在“扶志”的同时还要“扶智”。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对药。近年来,重庆市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按照“扶贫先扶智”、“授人以渔”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重庆市持续开展贫困村扶贫公益培训,对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人员、幼儿园教师、养老院护理工、邻里纠纷调解员、政策礼仪宣讲员等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较好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就医、孩子入托、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文明行为以及文化生活环境,提升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难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了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软实力。

  又如,紧盯贫困农村特色产业、着眼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带动效应,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为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重庆市累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2.7万人,致富带头人培训1万人,扶贫公益培训1万人,资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18.8万人次,使重庆市38万个贫困家庭直接受益,新增贫困人口转移就业7.5万人,2万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胡剑波说,尽管重庆市的扶贫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的新要求,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下一步,重庆市将认真做好各类培训,对培训项目进行细化和量化,确保各类专项培训保质保量,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同时,针对部分区县教育资助政策未兑现、不精准的问题,要认真对学生资助政策情况进行一次清理,必要时候进行专项督察,确保对建档立卡的在读大学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贫困助学金基础上,每人每年再给予8000元学费资助。

  此外,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市扶贫办将组织自力更生脱贫的贫困群众、创业致富主动带动的业主、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的帮扶干部和带领群众奋发图强的村支“两委”干部等五个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巡回宣讲,进一步激励重庆市上下提振精神、鼓舞斗志、凝聚正能量,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

  志气树立起来 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今年我一定能脱贫!”11月1日,石柱鱼池镇山娇村的辣椒收购点里,贫困户秦余文数着刚刚卖掉辣椒所得的一叠钞票,开心地对前来入户调查的镇结对帮扶干部说:“多亏镇里去年组织我听‘报告会’,让我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要不我可能还在等着政府来救济呢!”

  原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鱼池镇有的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比、怨”的思想,主动脱贫动力不足。因此,去年初,该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贫励志报告会,邀请两位特殊的脱贫户在台上讲述了各自艰苦的“创业史”与“致富经”,激励了到场的几百名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决心。

  演讲者之一的脱贫户谭启树是个残疾人,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萎缩。不过,谭启树身残志坚,不畏艰辛发展起养猪产业,创办了“三山科技示范养殖场”,成为一名“养猪达人”。而另外一位演讲者李秀英本是柔弱妇女,在丈夫致盲又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依靠贷款发展起养牛、养猪产业,让家庭成功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以往,我老是觉得自己身体差、没技术、家底薄,失去脱贫的信心。听了两个演讲者的脱贫报告,让我这个健康人惭愧得很。”秦余文说回家后不久,他就发展种植辣椒5亩,仅此一项年增收1.5万余元。

  和谭启树一样,团结村贫困户李传生也是个残疾人,参加完脱贫励志报告会后,在帮扶责任人的引导下,利用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办起了农家乐,如今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

  “有样学样,勤奋自强。”鱼池镇党委书记秦晓华对重庆日报记者说,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一年多来,该镇混日子的懒汉少了,奔富路的勤快人多了。到目前为止,75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375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种养业,直接经济收入达280余万元,2017年全镇又有43户贫困户有望顺利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一日之功。”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培育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扶贫精神和文化,重庆市完成了1268期9869人扶贫公益培训计划。如今,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人员、幼儿园教师、养老院护理工、邻里纠纷调解员、政策礼仪宣讲员等经过培训上岗后,不仅激发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难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还为重庆市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增强了软实力。

  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资助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而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教育也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武器。因此,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资助,是重庆市“扶智”的重要举措。

  “要不是获得了教育资助,真不知道现在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外地打工……”11月1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来自奉节县竹园镇百步村的谭金香感慨地说。

  今年17岁的谭金香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十几年前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手、脚严重变形,行走困难,父亲也因为车祸成为了4级残疾,只能在家附近做点小工,家里的生活异常拮据。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天早上4点,不管天晴下雨谭金香都会按时起床,承担起做饭、洗碗,喂猪等家务活。做家务活的空闲时间,她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补充知识,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在今年考上了大学。

  但是,大学一年的学费、书费、生活费要1.5万元,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是个天文数字。就在谭金香一筹莫展时,竹园镇百步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来到了她的家中。

  “这样的贫困家庭,如果不伸出援手,子女就会无书可读,贫困也很可能会延续下去。”百步村村支部书记张远安说。于是,村里为她提供了2000元的教育奖励扶助基金和扶贫助学贷款,助她圆了大学梦。

  百步村2/3以上的建卡贫困户都是因学致贫,该村创新性地建立了教育基金,对村内贫困家庭子女读高中、大学进行奖励帮扶。资金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帮扶单位专项帮扶、企业、个体工商户、爱心人士、本村成功人士及其他社会捐赠,目前已筹集资金12万余元,发放奖帮扶资金3.8万元,帮助18名贫困家庭子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费难题。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张远安说,百步村教育奖励扶助基金一旦建立起来,便会一直执行和完善下去,不断加大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力度,努力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雨露计划 助贫困群众月入8000元

  在重庆市,着眼就业市场需求,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扶智”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惠及了许多贫困群众。

  前不久,南川区就举办了新一期的家政护理培训,吸引了当地甚至周边乡镇109名妇女慕名而来,培训班竟然打起了拥堂。

  “上期参加月嫂培训后,我感觉学到很多东西,听说这期要教家政和养老护理知识,又留下来继续学习,想多学点知识。”该区水江镇大顺村二社贫困户唐明礼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49岁的唐明礼因为儿子患了白血病,花了数十万元医药费,欠了一大笔债,她早都想出去找份工作,挣钱给儿子治病。

  恰逢区里举办培训班,唐明利便报了名。“现在家政和养老护理人员都很‘吃香’,待遇和就业都不错。”她说。

  据了解,重庆市的“雨露计划”着眼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培训专业和内容。以当下比较热门的月嫂、家政专业为例,除了产妇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外,还相应增加了居家清洁卫生、厨房的清洁卫生、乡村家政护理实作等家政知识,以及老年人常见病护理、测血压、制用流质食物、养老护理员的基本知识等养老护理知识,让学员掌握更多技能和生存本领。培训完后,由区县人力社保局组织考试,合格后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别小看这个证,有了它,找工作就有了‘硬通货’——上一期我们班上有人参加培训后,在城里找到了月嫂工作,每月收入8000元,一家人的生活全都有了着落。”唐明礼说,“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就业机会,我们就得认真学,掌握过硬本领,从而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的。”

  而南川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他们将瞄准就业市场新需求,紧盯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狠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同时充分挖掘适合贫困群众的新岗位,出台激励单位用工优惠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劳务收入稳定增长,确保贫困群众已经就业的稳岗、未就业的能新就业。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让贫困户谋得一技之长

  “邓站长,多亏了您的技术指导,今年我养的1000头小猪即将卖完了,卖了将近40万元呢。”几天前,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凉水村村民张英亮,激动地向镇畜牧站站长邓应朝报喜:“要是县里最近有培训活动,我第一个报名啊!”

  张英亮原是凉水村的贫困户。因父母重病住院、两个孩子年幼、夫妻俩没有一技之长,张英亮一家常年被贫困缠绕。前几年,张英亮和妻子外出进厂打工的存款,全部用于父母治病,还欠下不少外债。张英亮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外打工几年,我深深地体会到,干啥都要有技术,有技术才能赚大钱。”

  2013年,张英亮决定回乡创业,可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搞什么产业好呢?为保险起见,一家人商量决定,每年家里都要养生猪,也不需要多少养殖技术,那就多养几头试一试。没想到第一年,张英亮借钱买的两头母猪,二十多只猪崽全部夭折。

  正当张英亮心灰意冷时,村干部给他送来了好消息:县里要来镇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你赶紧去报养猪培训班!在连续三期的培训课上,张英亮不仅学会了不少养猪知识,更是与镇畜牧站站长邓应朝结下了帮扶对子。这一次,他将养能繁母猪作为创业方向。

  有了技术作保障,张英亮的信心足了。2014年,他又买回了三头母猪,家里的5头母猪当年顺利产下100头猪崽,卖了3万多元。尝到甜头后,张英亮赶紧新建了一个简易的养猪场,将能繁母猪规模扩大到25头。

  不过,养殖规模扩大了,问题接二连三地来了。这样,邓应朝便成张英亮家的常客。有一次,一头母猪出现难产,张英亮急得直跺脚,连忙打电话向邓应朝求助。赶到现场后,邓应朝立即现场教授张英亮如何为母猪接生,并亲自示范如何让卡在产道的猪崽顺产出来。

  吃一堑长一智。就这样,张英亮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慢慢掌握了养殖技术。2015年,他的25头母猪生了500头猪崽,卖了20万元,获纯收入8万元,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下半年,我将能繁母猪扩大到了50头,又面临一些新的技术问题。因此,学无止境啊!”回顾自己的创业时,张英亮感慨地说,“往后,政府举行的培训班,我年年都都参加。”下一步,他还有个更大的计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农民也将迎来更好的机会。我的五年目标是,建一个标准化的养猪场,将能繁母猪的规模扩大到500头!”

  像张英亮这样,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走上脱贫道路的,秀山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据该县扶贫办扶贫培训中心主任刘亚丁介绍,围绕金银花、油茶、生猪、山羊等十多个特色产业,该县采取专家授课、现场培训、技术承包、“农家课堂”等方式,按农时分模块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都能实实在在地学到种养技术。去年,该县又对85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农民实用技术现场培训,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

  “扶贫必须扶智,要让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而贫困户掌握了农村实用技术,才能在发展产业的道路上尽快精准脱贫。”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近年来,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农村发展和农民知识结构实际,重庆市共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为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 王祥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