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从石塘村"三变"看广西产业扶贫:牵住"牛鼻"破难题
牵住“牛鼻”破难题
——从藤县石塘村“三变”看我区产业扶贫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继川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习近平
“产业扶贫这步‘棋’走对了,村委变得充满活力,村集体经济变强了,群众变富裕了。”派驻藤县塘步镇石塘村第一书记刘玉磊向记者谈到该村的“三变”时说道。
石塘村是革命老区,属于自治区级“十三五”贫困村。经过近两年的产业扶贫,如今,这个村成为今年全区脱贫摘帽的一个典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5年翻了3倍多,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100多万元。
产业是脱贫的关键。“十三五”以来,我区脱贫攻坚更加注重强化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推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遴选培育,全区105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均确定了2-5个特色主导产业,为强基层、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委变强,群众脱贫有“主心骨”
“刚刚驻村时,自己真的有点心灰意冷。”刘玉磊告诉记者,石塘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落,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村民种植水稻、黑皮冬瓜、甘蔗,种植收入越来越少,水田山地日渐荒芜;村里人心涣散,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想为村里办点实事没人响应。2015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为6.4%,人均纯收入2600多元,村集体经济更是“空空如也”。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石塘村通过吸收两名有大专学历愿意干事的优秀青年党员进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村委的凝聚力。新村委班子有新气象:村干部主动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自觉与群众沟通,倾听意见和建议。
在与群众谈心过程中,村干了解到村里很多在外创业搞得风生水起的能人,却对回村创业缺乏热情。原因是一些邻里担心把地包给他们自己没有好处。2015年底,村干部和返村能人座谈时,既表达了村委的诚意,也表示帮助做通群众工作。
村干部首先动员一些和村里没有利益瓜葛的能人出面做通工作,慢慢地把局面打开,后再去做其他村民的工作。逐渐地,创业能人创业激情高涨。
在能人的带动下,一些邻里看到养蛇非常赚钱,也纷纷提出加入。村委抓住时机既帮忙贷款,又帮助协调场地。村里一家养蛇场产业规模用一年多时间从1万条扩大到10万条,效益非常可观,村里还成立了两个养蛇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过两千万元。
村里有个叫李敏的青年,去年开始回乡创业,养牛规模从几头到上百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10户发展致富,年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还有一个叫欧阳的年轻人,去年回乡创业,现在发展水生植物,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变成了花海之乡,而且年创造效益50余万元。
据了解,“十三五”脱贫攻坚以来,我区共安排9102个单位定点帮扶5000个贫困村,且5000个贫困村全部从定点单位派驻第一书记,实现第一书记帮扶贫困村全覆盖,他们大都已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能人带动,群众干事积极性高
能人回乡创业,不但让贫困群众参与其中,还将很多的种养技术传授给了群众。有了村委的“主心骨”帮助,有能人助力,群众脱贫致富有底气。
近两年时间,石塘村先后引入总额超过亿元农业项目资金,发展了3000亩高产软质油茶、600亩大果枇杷、50亩水生植物“花海项目”、100亩洋姑娘果,争取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项目,群众每年土地流转收益40余万元,300余户受益,项目开发期间解决近百人次的就近就业问题。
如今,该村发展了以养蛇为代表的养殖业,今年全村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发展50户养蛇,规模达到10万条,预计年底收益3000多万元;全村10户筹集资金养牛上百头,9户发展生态养猪,年出栏2000头,村民收益进一步提高;打造石塘村电商平台,从小到大,在解决群众的农产品销售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引入项目投资8.5亿元,发展3000亩光伏发电项目,计划年内开工。先后培育四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家庭农场、两家公司,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日益凸显。
“山地流转出去,反而我轻松了很多。”村里贫困户邹结连说,她因早年丧夫,自己带着一个孩子生活,虽然孩子已经19岁,可是得了先天性疾病,一出外打工就经常发病,使得她的家庭雪上加霜。自从村里发展油茶和水生植物项目,她把20多亩山地租给油茶基地,每年得到2000多元的收入;每天在水生植物基地做工,每天收入80元,再加上低保等政策性收入,她的年人均稳定收入超过一万元,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户增收的根本之举。近年来,我区编制了县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每个贫困县确定5个以内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选择3个以内主导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集中力量,带动产业做大规模,覆盖至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实施了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覆盖40个贫困县,带动2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出台专门支持政策,安排奖励资金,加大贫困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新建立农家乐近4000个,乡村旅游点1100多个,休闲农业园630多个,产业年总收入168亿多元。
整村推进,集体经济脱空变实
石塘村全村有山地1万多亩,耕地和水田2000多亩,村委紧密结合村情民意,通盘考虑本村土地资源,盘活土地经济,引入公司发展3000亩油茶旅游产业和2500亩光伏发电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解决了村民就业,壮大了全村经济发展。在项目租地时,动员党员首先带头包租土地;在项目开时,党员带队到工地干活,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到了今年,该村养殖收入超2000万,种植收入6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100多万元。
石塘村的巨变,得益于探索了较好的产业扶贫模式,当地党委和政府在帮扶过程中立足村情实际,注重创新实践,找准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大力推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实行集体经济规模化发展,实现全村“一盘棋”。
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区出台《关于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推广10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税费、电商等方面支持力度,比如每个贫困村落实50万元以上发展资金;推动全区5000个贫困村每个村成立1个村民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责任主体,已有1754个贫困村成立村民合作社;出台《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增加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指导意见》,在全区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建设300-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