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故事|在这段历史中,习近平为何提起这三个人
3年前,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讲话时提到了3位国际友人:约翰·拉贝、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约翰·马吉。
习近平这样评价他们: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被习近平念念在怀的这三位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这场劫难中都有哪些帮助中国人民的故事呢?
约翰·拉贝 为20多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场所
德国人约翰·拉贝曾于1908年至1938年在中国工作30年,从青年到壮年,从北京到南京,他的孩子也在中国出生。
2010年11月12日,参观者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观看约翰·拉贝事迹图片展。 新华社记者罗欢欢摄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
中德合拍历史影片《拉贝日记》2009年4月30日在南京公映。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发布会上展示了约翰·拉贝日记8本原件中的2本。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大量南京大屠杀的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1950年拉贝病故。1996年12月,尘封了近60年的《拉贝日记》由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奉献给了世人。
拉贝一直被中国人民铭记感恩,中国人把他当做“活菩萨”“南京人的救星”,在南京,还专门为他建立了拉贝墓园和纪念馆。
习近平曾在多个重要场合赞扬拉贝,包括他2014年访问德国时的一次重要演讲和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重要讲话。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这样表达。
2015年9月,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受邀登临天安门城楼观看盛大阅兵式,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爱。阅兵前一天,他还在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手里接过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拉贝日记》 [德]约翰·拉贝 著
托马斯把奖章视为“巨大的荣耀”。他说,这份无上荣耀,也归功于他的祖父——“中国辛德勒”约翰·拉贝。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插丹麦国旗阻日本人进难民区
《拉贝日记》中写了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的故事,辛德贝格因此而被人熟知。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图片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
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26岁的辛德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每天都耳闻目睹日军的暴行。
有一次在码头,他看到日本士兵疯狂地虐杀9名被绑在一起的中国码头工人。日本士兵砍下中国工人的手臂,随后把人推下黄浦江,只因想看看没有手臂的码头工人是否还能游起来。
辛德贝格再也不能沉默。那天,他发现“其他数千名无辜的码头工人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他后来写道:“我们难以控制内心的愤慨。”
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的难民和难民棚(图片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
他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水泥厂周围插丹麦国旗,庇护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他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了当时日军战争犯罪的事实,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
2014年4月28日,“中国之友”辛德贝格亲属参观“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旧址 ,外甥女玛丽安娜在展示辛德贝格的肖像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他从来没有坐下来和我谈过南京大屠杀,但我认为那是他一生的创伤。因为当生命中遭遇了特别悲惨的事情时,你反而不会对别人讲起,因为这太难讲起。”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娜曾这样对媒体说。
玛丽安娜为舅舅栽培一种特殊颜色的黄玫瑰,将其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2014年,玛丽安娜受邀出席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她带了7束辛德贝格黄玫瑰赠给了纪念馆等有关方面。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玛格丽特二世在和平广场沉思。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如今,南京和平广场里坚强地盛开着这样的黄玫瑰。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曾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在和平广场亲手插上一支黄玫瑰。
在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谈到了辛德贝格的事迹。他说,丹麦的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中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玛格丽特二世在和平树下插下的“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中国人民惦记着辛德贝格。“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不仅是为了怀念辛德贝格,它更象征着和平的愿望与永恒的纪念。
约翰·马吉 炮火中摄录105分钟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习近平坚定有力的话语,与民族的历史和尊严站在一起。
“沿太平门至龙潭的公路干线,在10英里和12英里距离之间80%的农民房屋被烧;逃到乡间的城市老妇被打死;反绑的中国士兵被日军处决后扔进水塘;四川籍士兵的尸体横陈路上……”
2015年10月3日,观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看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电影影像。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这就是揭露日军暴行的有力铁证,是美国人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下的105分钟画面,成为那场浩劫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动态影像。
1912年,传教士约翰·马吉被派中国南京德胜教堂工作。在南京期间,他亲眼目睹侵华日军的滔天暴行,善良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痛苦。
2014年12月9日,国家档案局发布《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第三集《南京国际安全区人员形成的材料》。这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实景的电影胶片母片。新华社发
马吉在日记中写道:“过去的一个星期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日本兵是如此的野蛮。这是屠杀、强奸的一周。我想,人类的历史上已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发生过如此野蛮的事了……”
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4盘放映长度达105分钟的真实史料,这些镜头之后被编辑制作成纪录片,并公之于众。
很多人看完这部片子感到震惊,里面惨不忍睹的镜头让人呕吐、难受,侵华日军的暴行遭到了世界舆论的谴责。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马吉勇敢地出庭作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松井石根等战犯的罪行。
2002年10月2日,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摄影机捐赠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在纪念馆陈列的父亲头像前驻足。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曾多次被日本否定、无视,而约翰·马吉拍摄的画面,是最有力的抗辩。歪曲和掩盖历史的伎俩,在历史铁证面前,永远是苍白无力的。
正如习近平强调,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2015年10月10日,包括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在内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那段不容抹杀的惨痛记忆,唤起了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