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内蒙古乌兰牧骑永葆青春服务人民

来源:新华网2017-12-20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20日电 题: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内蒙古乌兰牧骑永葆青春服务人民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 刘懿德

  冬日的锡林郭勒草原,暖阳高照。83岁的伊兰坐在苏尼特右旗旗府所在地赛汉镇自家的沙发上喝着奶茶。一缕阳光洒在书架里金色的奖杯上,奖杯底座“乌兰牧骑终身荣誉奖”字样熠熠生辉,仿佛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乌兰牧骑的队伍从草原深处走来,带着花香,带着泥土的芬芳,走向世人瞩目的舞台。他们从人民文艺的熔炉里走出,带着欢乐和文明,带着党的声音和关怀,走向辽阔大地。

  红色嫩芽 花开草原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为王府所用,普通百姓难以欣赏到歌舞。新中国诞生之初,这里的群众文化生活也极为单调,没有书籍,没有广播,各旗县文化馆组织的农牧民业余文艺宣传队人少力弱,无法承担到地广人稀的农牧区演出的重任。文化匮乏的生活,如同没有雨露滋润的牧场,不见生机。

  1957年,内蒙古决定改造旗县文化馆,组建小型、流动、综合性文化工作专业队伍,名字就叫“乌兰牧骑”。蒙古语中,“乌兰”意为“红色”,“牧骑”意为“嫩芽”,合起来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当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成立,伊兰成为首批队员。她记得,全队9名演员半个多月编排了小剧《两朵红花》、好来宝《党的关怀》、舞蹈《挤奶姑娘》等节目,建队典礼后,便乘着马车奔赴基层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很快,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装备轻便灵活的“红色嫩芽”在辽阔的草原上遍地开花——内蒙古各地纷纷组建乌兰牧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提议,文化部1965年组织内蒙古3支乌兰牧骑代表队赴各省区巡回演出,轰动全国,赢得“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美誉。

  送歌献舞 为民服务

  一个出生50多天的婴儿在后台服装箱子上哭,妈妈在前台放声歌唱。看节目的牧民听到哭声,找到孩子,抱起来喂水、喂奶,演出结束后把熟睡的孩子送回母亲怀抱。这是著名歌唱家、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金花的经历。

  “为老百姓送歌献舞,是我们的天职。”今年74岁的金花说,那时候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每年下乡演出七八个月,特别是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看到人们由衷喜爱的神情,备受鼓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苏木乡、嘎查村、放牧点、田间地头、厂矿学校,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上万人的那达慕大会,他们演;比演员还少的牧民点,他们也演。下乡期间,队员们帮牧民剪羊毛、打草、拾粪,帮农民挖渠、筑路、收庄稼。与群众亲如一家人,但吃住“三不走”——水缸挑不满不走,院子扫不净不走,粮票钱交不齐不走。

  “植根基层,情系观众。”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朱嘉庚说:“1965年我们到大庆油田演出,冰天雪地里,老队员牧兰一口气唱了10首歌,感动得‘铁人’王进喜站起来招呼大家不要鼓掌了,好让队员们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薪火相传 新的春天

  寒风飕飕的院子里,演员们唱歌跳舞;温暖的文化活动室里,数十名观众透过窗户玻璃观看节目。

  12月15日下午,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乌兰牧骑正在土贵乌拉镇花儿村敬老院演出时突然刮起大风,观众纷纷躲进屋里,并劝队员们别演了,但器乐不停、歌声未止,他们坚持演完预定的12个节目。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60年来乌兰牧骑脚步不停,传统不丢。目前,全区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年演出总量超过7000场;他们服务基层群众的同时,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民间文艺的魅力。

  今天,曾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的乌兰牧骑,迎来新的发展春天——11月21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各乌兰牧骑群情激昂,表示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永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如今的乌兰牧骑,统一配备了大巴车、舞台车,节目除传统歌舞、好来宝、乌力格尔等,还把世界流行音乐吸纳进来。几天前,通辽市奈曼旗火车站候车区,20多名乌兰牧骑演员突然从人群中走出,用马头琴合奏和歌舞玩了一个“快闪”,赢得旅客一片叫好声。

  “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演”。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团长、34岁的王鲲飞说,基层演出是我们向群众学习、搜集素材的好机会,演创人员常常把看到和听到的新气象、新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现出来,良性循环,长盛不衰。

  眼下,内蒙古正在制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推动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繁荣发展,永葆青春服务人民。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内蒙古乌兰牧骑永葆青春服务人民

2017-12-20 20:34:38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20日电 题: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内蒙古乌兰牧骑永葆青春服务人民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 刘懿德

  冬日的锡林郭勒草原,暖阳高照。83岁的伊兰坐在苏尼特右旗旗府所在地赛汉镇自家的沙发上喝着奶茶。一缕阳光洒在书架里金色的奖杯上,奖杯底座“乌兰牧骑终身荣誉奖”字样熠熠生辉,仿佛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乌兰牧骑的队伍从草原深处走来,带着花香,带着泥土的芬芳,走向世人瞩目的舞台。他们从人民文艺的熔炉里走出,带着欢乐和文明,带着党的声音和关怀,走向辽阔大地。

  红色嫩芽 花开草原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为王府所用,普通百姓难以欣赏到歌舞。新中国诞生之初,这里的群众文化生活也极为单调,没有书籍,没有广播,各旗县文化馆组织的农牧民业余文艺宣传队人少力弱,无法承担到地广人稀的农牧区演出的重任。文化匮乏的生活,如同没有雨露滋润的牧场,不见生机。

  1957年,内蒙古决定改造旗县文化馆,组建小型、流动、综合性文化工作专业队伍,名字就叫“乌兰牧骑”。蒙古语中,“乌兰”意为“红色”,“牧骑”意为“嫩芽”,合起来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当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成立,伊兰成为首批队员。她记得,全队9名演员半个多月编排了小剧《两朵红花》、好来宝《党的关怀》、舞蹈《挤奶姑娘》等节目,建队典礼后,便乘着马车奔赴基层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很快,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装备轻便灵活的“红色嫩芽”在辽阔的草原上遍地开花——内蒙古各地纷纷组建乌兰牧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提议,文化部1965年组织内蒙古3支乌兰牧骑代表队赴各省区巡回演出,轰动全国,赢得“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美誉。

  送歌献舞 为民服务

  一个出生50多天的婴儿在后台服装箱子上哭,妈妈在前台放声歌唱。看节目的牧民听到哭声,找到孩子,抱起来喂水、喂奶,演出结束后把熟睡的孩子送回母亲怀抱。这是著名歌唱家、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金花的经历。

  “为老百姓送歌献舞,是我们的天职。”今年74岁的金花说,那时候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每年下乡演出七八个月,特别是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看到人们由衷喜爱的神情,备受鼓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苏木乡、嘎查村、放牧点、田间地头、厂矿学校,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上万人的那达慕大会,他们演;比演员还少的牧民点,他们也演。下乡期间,队员们帮牧民剪羊毛、打草、拾粪,帮农民挖渠、筑路、收庄稼。与群众亲如一家人,但吃住“三不走”——水缸挑不满不走,院子扫不净不走,粮票钱交不齐不走。

  “植根基层,情系观众。”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朱嘉庚说:“1965年我们到大庆油田演出,冰天雪地里,老队员牧兰一口气唱了10首歌,感动得‘铁人’王进喜站起来招呼大家不要鼓掌了,好让队员们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薪火相传 新的春天

  寒风飕飕的院子里,演员们唱歌跳舞;温暖的文化活动室里,数十名观众透过窗户玻璃观看节目。

  12月15日下午,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乌兰牧骑正在土贵乌拉镇花儿村敬老院演出时突然刮起大风,观众纷纷躲进屋里,并劝队员们别演了,但器乐不停、歌声未止,他们坚持演完预定的12个节目。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60年来乌兰牧骑脚步不停,传统不丢。目前,全区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年演出总量超过7000场;他们服务基层群众的同时,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民间文艺的魅力。

  今天,曾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的乌兰牧骑,迎来新的发展春天——11月21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各乌兰牧骑群情激昂,表示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永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如今的乌兰牧骑,统一配备了大巴车、舞台车,节目除传统歌舞、好来宝、乌力格尔等,还把世界流行音乐吸纳进来。几天前,通辽市奈曼旗火车站候车区,20多名乌兰牧骑演员突然从人群中走出,用马头琴合奏和歌舞玩了一个“快闪”,赢得旅客一片叫好声。

  “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演”。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团长、34岁的王鲲飞说,基层演出是我们向群众学习、搜集素材的好机会,演创人员常常把看到和听到的新气象、新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现出来,良性循环,长盛不衰。

  眼下,内蒙古正在制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推动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繁荣发展,永葆青春服务人民。

[责任编辑: 江谷一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