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件议案5642件建议促发展惠民生
“现在,垃圾清运车开到家门口,村里垃圾随意堆弃的现象不存在了。”近日,说起村里的变化,渝北区古路镇居民刘树德很高兴。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村民每天只需把垃圾放在家门口,就会有环卫工人将垃圾“打包”送至附近的垃圾放置点,再由垃圾清运车集中回收,“就和城里一样”。
古路镇的变化和一位市人大代表的建议有关。2014年,市四届人大代表王琼英在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的建议》,市四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其确定为重点建议,重点督办。
五年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把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提高代表素质能力、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作为开展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代表服务保障工作水平,加强代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在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两联一述”促代表与群众联系更紧密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负责人介绍,市四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健全“两联一述”制度(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联系原选举单位并定期述职),不断密切人大常委会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年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共开展26次主任接待日活动,走访接待基层人大代表363名,收集整理代表意见763件;先后有63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143名基层市人大代表,共有1.5万人次市人大代表参加联系群众活动,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累计述职858人次。
此外,市四届人大常委会还开展了“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富民兴渝”代表主题活动,拓展代表参与人大工作的广度深度,实现全部基层市人大代表届内至少列席一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代表参与立法监督调研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努力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方面,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举办13期代表学习班,实现市四届人大代表培训全覆盖,并推进代表履职网络平台建设和运用,为代表更好履职提供服务保障。
209件议案、5642件建议促大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在代表建议办理方面,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坚持高位推动、以点带面,每年遴选、推荐一批具有典型性、影响较大的建议,由市领导牵头督办。
五年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共重点督办代表建议102件,推动了一批发展事项和民生实事的落实。市四届人大常委会还先后采取检查跨年度建议办理情况、重点抽查办理量较大的单位、召集办理中存在问题的单位“开小灶”等方式,使专项检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推动建议办理工作由“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市四届人大常委会探索实行建议办理两次评价制度(代表第一次评价建议答复情况,第二次评价建议答复函中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并对综合性强、办理难度较大的建议,由市领导和市人大各专委会牵头督办,此举有效解决了悦来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内环货车限行、高速公路ETC通道建设、分级诊疗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市四届人大代表共提出的209件议案、5642件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这些议案建议促使群众关心的一大批问题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市四届人大常委会还积极组织代表通过全团建议等方式,推动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得到解决。五年来,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建设成渝国家级城市群、内陆开放高地等提出全团建议,并先后提出议案48件、建议893件,推动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最高法院第五巡回法庭落址重庆等重大事项的落实。
培训市、区县、乡镇人大代表4650余人次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开展靠代表、水平看代表、潜力在代表。
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代表培训工作,在届初举办了3期新任代表初任培训班,对600余名新任市人大代表进行了轮训;在届中通过专题辅导讲座、赴市外学习培训、远程视频培训等方式,先后举办了代表专题培训班10期,共培训市、区县、乡镇人大代表4650余人次。
在对区县乡镇人大干部的培训方面,区县乡镇人大换届前,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举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区县乡镇人大干部947名。换届后,及时改进培训方式,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印发《关于新一届区县乡镇(街道)人大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将基层人大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专题班。
通过培训,代表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共邀请800余人次代表参加财经方面的立法、监督、专题调研等工作。从2015年开始,与市财政局一道,召开片区座谈会,向38个区县部分市人大代表介绍财政工作及财政年度预算编制情况,认真听取吸纳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去年,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建立预算审查前听取市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机制的意见》《重庆市人大代表预算审查监督联络员工作办法》,代表在预算审查中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