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京城来的“留守村干部”
——记农发行驻贵州省锦屏县龙池村“第一书记”杨端明
在贵州省锦屏县敦寨镇龙池苗寨,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戴着眼镜、说一口普通话的中年人走村串寨,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唠家常,老百姓亲切地叫他“老杨”,他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驻龙池村“第一书记”杨端明同志。
走进龙池村,只要提到“第一书记”杨端明,乡亲们都能如数家珍般说起他的故事:
他刚到村里才三个月,板凳都还未坐热,就忙着带领村民到北京闯市场“卖水果”,既当信息员又当搬运工;
去年春节,他组织村里的“脱贫攻坚新春恳谈会”,不能回家,还让妻子和儿子从北京赶到村里来过年;
两年的扶贫工作时间快到了,他主动要求“再干一年”……
在龙池村民眼里,杨端明既是书记,更是亲人,人们亲切的称呼他“水果干部”。
北京来的“水果干部”
2015年9月,杨端明被中组部选派到锦屏县龙池村担任“第一书记”。
“京城里来的‘官’,到我们这山村苗寨,只怕是不习惯,不大好接触吧。”杨端明刚住到龙池村委会,就连村两委的班子成员也觉得让“北京来的领导”住到村里“有点悬”。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组织派我到咱们村担任‘第一书记’,是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不是来享福的。”在见面会上,杨端明的一席话却掷地有声。
“老杨,建议村里修一个文化活动场。”“老杨,村里的水果卖不出好价钱,请你帮忙想办法。”“老杨,村里的‘一事一议’河道整治项目,还有一部分没列入规划,这事还请你跟县财政局说说。”……驻村后的日子,村里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寨老们主动向杨端明献计献策。由“京官”变“老杨”,杨端明迈出了驻村帮扶的“第一步”。
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是黔东南州的水果基地之一,水果种植面积达4600多亩,但销售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主要销往周边县市,价格低,销量少,挫伤果农积极性。”了解这一情况后,杨端明决定带着村干到北京卖水果,闯市场,摸行情。
“第一书记”杨端明在龙池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指导社员抓生产
2015年12月13日,一车封装整齐的33吨水果从龙池村驶往北京。
在北京,杨端明带领村干跑商场,联络客户,寻找批发商,短短几天时间,不仅水果全卖了,还为龙池村挖到了“第一桶金”,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杨端明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村里的账上只有300块钱,通过这两年的产业发展,现在村集体的账上已经有50万了。”龙池村村民委主任龙绍海兴奋的告诉记者。
北京之行,不仅打开了水果销售渠道,龙池村与北京、上海、广西等大城市13家客户达成长期供货关系,而且叫响了龙池水果的品牌。现如今,在龙池村,每年仅水果一项就能为村民创收1000万元。
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2016年初,杨端明争取国家农发行的支持,在龙池村建立起了“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60余人,把全村100多户贫困户吸纳入股到合作社,先后发展精品葡萄、莲藕、中药材及养殖产业,一条携手创业“抱团增收”的路子在龙池村基本形成。
目前,“山地观光农业”项目已落户锦屏县,这个脱贫增收项目以龙池为中心,辐射周边7个村,可带动近2000人脱贫。他为村里协调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修通了龙池村所有的通组公路,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完成了河道整治工程等。
此外,杨端明利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这个资源优势,为锦屏县的脱贫攻坚事业奔走。他和农发行脱贫攻坚“三人小组”共为锦屏申请重点项目建设银行贷款资金27.44亿元,启动3万亩山地观光农业、三江六岸、隆里古城等项目建设,引进全球最大羽毛球生产商亚狮龙公司等企业到锦屏投资生产,预计将帮助锦屏1.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一书记”杨端明与贫困户谋划脱贫路
但外出务工仍然是龙池村部分困难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是杨端明想办法联系了浙江一些企业,与锦屏县建立劳务输出意向,对龙池村困难户予以重点帮扶,并为全村25名贫困大学生筹集到10万元,每人获得了4000元的资助。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5名残疾人成为卫生保洁员,每个月得到1500元的工资。两年来,龙池村贫困户由203户688人减少到51户156人,全村贫困人口下降了77%。
山村群众的“亲人”
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杨端明的牵挂。村民龙立潮是村里典型的“因病致贫”户,龙立潮的女儿长期患病,一家人也因此负担沉重,知道情况后的杨端明立即带上龙立潮父女赶赴北京。
杨端明安排龙立潮父女住在自己家,又亲自去找了空军总医院的专家为龙立潮女儿诊治。
看了西医还想请中医诊断一下。回乡前一天,龙立潮向杨端明提出,因为家庭困难,难得来一次北京,能不能帮忙再联系一家医院,请中医专家看一下。杨端明二话没说,又寻求亲友帮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挂中医专家门诊号。但他们想去看的那位专家20个号早排完了。怎么办?龙立潮父女来趟北京不易,不能让他们留下遗憾。于是,杨端明软磨硬泡祈求医生加个号。最终,他的真诚打动了医院的领导,医院同意增加21号。
但专家门诊诊断时间长,等到21号龙立潮父女就赶不上火车,杨端明十分着急,他找在走廊排队的病友挨个商量,能否让龙立潮父女先就诊。
“我也有急事,谁不是赶时间?谁不忙?不行!不行!”商量的结果并不如人意,甚至还有人指责他“加塞”、“不光彩”。杨端明在医院走廊上转了好几圈,眼看着,离火车开动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情急之下,他摘下胸前的党徽高高地举起来说:“同志们,我是中央组织部派到贵州去扶贫的‘第一书记’,今天来看病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的乡亲,我的亲人。因家庭困难,他们来一趟北京太不容易,孩子如果耽误了今天中午的这趟火车,就耽误了她上学读书的机会。”
这一举动,这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人,站在前面的人纷纷走出队列,说:“我的,我的,同志,我的给你。”这温暖的一幕让龙立潮一家和杨端明相拥而泣,他们向好心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杨书记是一个为老百姓解决困难,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好书记。”杨端明的真情帮扶换来了乡亲们的爱戴。
两年前,杨端明和村里约定:“村民不脱贫,我的帮扶就不脱钩;群众不致富,驻村就不收队”。今年9月,杨端明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已结束,他主动要求再驻村一年。他说:“群众还未脱贫,我得留下来当好‘留守村干部’,和大家一起继续干。”
这位从京城来的正处级干部,蹲下身子满腔热忱地当好一名“驻村干部”,心甘情愿地当一名“留守村干部”,他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第一书记”、黔东南州“最美第一书记”,他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