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为人民谋幸福: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作者: 青连斌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明确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则是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的一条主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体现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体现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解决了的难题”“办成了的大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最突出的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从而使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二是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我国就业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从而扭转了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象,长期以来两者不同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进而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五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尤其是人民普遍关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稳步推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我们才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充分体现在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上。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后来,我们党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刚好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通过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战略安排,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大大提前了,而且提出了实现更高要求的现代化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顺应了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了显著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提高。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也要补短板、强弱项,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而最大的短板就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17次主持召开扶贫重要会议,25次开展扶贫调研。“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民生领域补短板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标基础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将“五有”目标拓展为“七有”目标,强调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七有”目标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是针对学前儿童入园难、弱势人群的扶持和“兜底”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两个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提出来的。因为各种原因,我国学前教育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的问题比较突出,幼儿园少,普惠性幼儿园更少。2016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77.4%,也就是说,近1/4的适龄儿童无幼儿园可入。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实,新生儿童还会继续增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这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心声和热切愿望。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存在某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和弱势人群。对这些弱势群体和弱势人群,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当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扶持,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财政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对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更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和扶持。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21%;其中约1500万残疾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经过过去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我国解决了6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但仍然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没有摆脱贫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凸显,据估计,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留守儿童达到6000万。此外,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2016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8%。失能半失能老人多、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老龄化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刚性需求。
针对我国民生领域的这些突出短板,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责编:董惠敏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