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万吨大巴山“铁疙瘩”变废为宝
儿时记忆触发铁核桃商机,城口农妇先后投入上千万资金研发,提炼出的核桃油成了抢手货
蔡春茂与她的“宝贝”铁核桃 受访者供图
开栏语 “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开展多年,是新闻战线的重要品牌、是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抓手。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是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开展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今天起,本报将推出2018年“新春走基层”大型主题系列报道,将用最真诚的故事、最美好的情感,聚焦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全景记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用笔和镜头记录基层一线日新月异变化,用报道为伟大时代作出注脚……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陈竹
城口有种野生核桃叫铁核桃,在当地又叫做铁疙瘩、山核桃。由于外壳坚硬如铁,吃起来费劲,虽然它在城口、巫溪等几个县有着相当大的产量,但被人当做烂贱之物在山间自生自灭,无人问津。
近日,记者来到城口发现,这种昔日无人问津的铁核桃,如今悄然变成了宝贝: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当地一名叫蔡春茂的果商盯住了这种铁核桃营养价值高的功效,先后投入上千万资金研发出铁核剥壳机器,将核桃油提炼出来加工。这一创新之举,使得每年上万吨的“铁疙瘩”由废变宝,在今年农交会上,由铁核桃提炼出的核桃油成了抢手货。
遗憾
漫山铁核桃无人问津
“山里面的铁核桃要好多有好多,个头小又没多少果肉,壳硬又不好剥,每年都是烂到土里,不值钱。”在紧邻城口县的巫溪县天元乡,药材大户叶正洪对记者说,他每年都去城口收购药材,但从来没有收购过铁核桃,因为卖不出去。
“铁核桃的分布范围为海拔800~1700米,城口、巫溪、开州等地都产,但以前几乎没有人收购。”叶正洪的这一说法在城口县林业局得到证实。
城口县林业局统计数据表明,仅仅在城口境内,铁核桃年产量达4000吨,与城口相邻的巫溪、开州等地产量也不少,大巴山总产量约有数十万吨。
“铁核桃跟葡萄相似,一串一串长在树上,每串多则十几个,少则五六个,产量比较大。”城口县林业局核桃产业行动组组长王彬说,铁核桃生命力顽强,适应能力强,在山上成片生长,在大巴山中高山河谷带均有分布。但由于壳硬如铁,人们采摘回来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砸开,里面的果仁也会碎掉,难以吃上,就被当地人当做烂贱之物在山间自生自灭。
巧合
儿时记忆触发核桃商机
1956年出生的蔡春茂,原本是城口县的一名裁缝,靠着自己的手艺,上个世纪90年代便在县城盖了一栋七楼一底的房子。2003年,作为县政协委员,她在参加县两会时听到有领导讨论:“温州人没有资源却闯出了大市场,我们城口那么多绿色生态产品,可我们却不识货,不能卖个好价钱。”
这句话触动了蔡春茂的心。从此,她开始在城口产的野果上做文章,先后尝试过把野生猕猴桃和板栗做成果酥撬开市场。但最终因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太高而失败。
“大巴山给我们孕育出很多好东西,不信就不会成功。”一筹莫展之际,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油吃,父母便把核桃榨成油供我们姐弟5人食用,现在回想来那个香味都还很熟悉。”蔡春茂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她便大量收购当地的家核桃榨油试卖,市场反响很好。她拿下大量订单,准备来年再撸起袖子好好干一场。可天公不作美,2010年一场灾害让家核桃颗粒无收。原材料没有了,剩下大量订单,怎么办?这时,蔡春茂盯上了漫山遍野的铁核桃。
困境
人工一天难“挑”一斤油
城口县林业局核桃产业行动组组长王彬说,当地的家核桃有4瓣果肉,铁核桃只有2瓣,但碎果仁浸出的油汁香味四溢。当地林业部门曾请专家研究,发现这种铁核桃的果仁虽然难取,但营养价值很高,是难得的养生珍品。
蔡春茂也经多方考察了解到,与家核桃相比,铁核桃油价格高得多,每斤上百元,但加工难点便是出桃仁不易。“60多个工人把核桃砸破后,用牙签将桃仁轻轻挑出,效率极低,人均产量一天达不到一斤油。”
产量跟不上,市场也无法占领。那几年,蔡春茂全国跑,只要跟坚果相关的机器她都买回来进行改造,眼看着500多万投进去了,依然没有任何成效。所有财产全部抵押,房子也卖了,蔡春茂开始自我怀疑。
“除了效率问题,小作坊式的生产也不能保证卫生和用工。”几经思考,蔡春茂决定要用现代科技解决这个难题。2014年,她在网上查到几家研究坚果油的大学,几经比较,她选择了地理位置最近的武汉轻工大学。
创业
再借500万继续搞研发
2015年3月,原本是和武汉轻工大学签订协议的日子。按照约定,此次她将先预付200万现金,整个项目研发总预算为500万元。然而,蔡春茂却打起了退堂鼓,她打电话拖延了时间。
“借钱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已经投入了几百万,万一又失败怎么办?况且我已经60多岁了,还要再借500万创业,失败了怎么办?”蔡春茂说,那段时间,这些话整夜整夜在耳边回响。但是,看着自己的“小作坊”,望着漫山“金果果”,她心里更难受:就差最后一步,怎么不努力一把呢?
反复思考几个月,她想明白了:自己没有退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小作坊不可能有大发展,机器不研发出来,家乡的铁核桃也得不到更好的利用。“赌一把,失败了大不了又回去当裁缝。”
2015年9月,她来到武汉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定于2016年5月30日对坚果油机器进行验收。但临近验收的日子,对方却告诉她:研究失败。这一消息让她猝不及防,人都蒙了。
“你们能失败,我不能失败,我无路可退啊……”眼看平时坚强的蔡春茂嚎啕大哭,合作方当即表示寻求另外的合作伙伴,一起完成研发。
惊喜
剥壳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时刻,当地党委政府伸出了援手。2016年7月29日,城口县政府出资请来专家评估,不但为蔡春茂的项目把脉,还拨了50万元低息贷款利息,平时更是为她搭建各种平台展示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探索,铁核桃剥壳机终于被研发了出来。鉴定结果认为,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项目还获得3项专利。此外,依据城口的铁核桃,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修订涉及了3个核桃油相关标准,其中《油用核桃》、《核桃饼粕》为首次制订国家行业标准。
为了给新机器腾地方,旧机器必须离场。“12米长的卡车装了整整一车,原来500多万买进,只卖了2万元。”回想起创业的艰难,蔡春茂感慨万千。
机器研发出来了,蔡春茂同样没有闲着。去年5月,蔡春茂购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坚果油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显示,城口的铁核桃油各项指标均处优先位置。在所测样品中,只有城口铁核桃油检测出来维生素D,含量高达83.7μg/100g。
成功
上万吨“铁疙瘩”产值可上亿
蔡春茂告诉记者,每年9~12月是摘核桃的季节,以前靠人工出仁,每年只能产油近十吨,产值也只有三四百万。新机器进场后,每年可出油600吨,需1.2万吨铁核桃,如果能让600吨核桃油全部找到买家,年产值可上亿。
“专利时间还有三年,我要赶紧抢占市场,同时让利于民、回馈社会,把收购价从1.5元/斤提高到2元/斤,让老百姓也分到自然资源的红利。”蔡春茂表示,铁核桃的出仁率只有11%,剩下的大量核桃壳她也找到了变废为宝的路子。
据介绍,铁核桃壳质地坚硬细密,在切割后自然形成古朴的花纹。现在,蔡春茂利用核桃壳做成了葫芦、烟灰缸、花瓶以及桌椅等工艺品,大花瓶、桌椅一件可卖到上万元,小挂件几元钱就能买到。这一举措让她去年增收近200万。
“下一步,我还准备把核桃壳做成木地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蔡春茂对未来信心满满。
■专家声音
从大自然中去发现商机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原重庆市食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令国:核桃属于山地木本油料植物,既能保持水土,也有经济价值。铁核桃油属原生态食品,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产品符合现代人天然、健康的消费理念,市场前景好。
蔡春茂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能立足本地、发现利用当地绿色生态产品而不去跟风,表明她有独到的眼光。同时她自费研发剥壳机,用科技创新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也值得提倡。大巴山地区适合生长铁核桃,大力种植并推广,或许将会成为渝东北新的支柱产业,带动百姓脱贫致富。我们需要更多像蔡春茂一样的眼光,从大自然中去发现被遗忘、被忽略的商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