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来源:人民论坛网2018-02-21

15177130432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开放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必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协同发展的方式推动国民经济走向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

  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协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以协同的方式汇集各个部门各类资源的发展潜力,实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以协同的方式推进各个领域各类区域的统筹协调,实现“平衡发展”。为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破解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难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发达、虚拟经济先进的产业体系,是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提升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化解产业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问题,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协同发展的方式实现“区域协调”。此外,空间布局上的优化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使创新引领和城乡发展统一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中,三者交互融合,才能构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战略。

  着力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制

  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在生产关系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深化改革的方式推进制度变迁和生产关系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制。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经验,开辟新路。

  第一,把握市场规律,优化长期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能够从设计走向现实,关键就在于政府的战略规划是以市场规律为前提。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也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未来加快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必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也必须科学把握市场规律,顺应经济发展大势。

  第二,鼓励适度竞争,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参与,政府的发展也需要借力市场竞争。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成功经验就是“分税制”下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展开的竞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主导下各地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制必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努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借助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市场力量聚合各个地域和领域资源。其中,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应是重要着力点。

  第三,统筹国内国外,打造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与市场“交融互动、互补共荣”的过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未来发展,仍然需要政府与市场的“交融互补”。政府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开发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必须面向新的国际竞争格局进行协调升级。同时,争取国际话语权、规制跨国资本行为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也同样需要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智慧和力量。

  着力构建全面开放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开放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需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置于开放系统之中,落实十九大报告“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化开放格局。

  现代化开发格局与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所积淀的基础相适应,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相匹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一是把开放基础建构于“质量中国”之上,强调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推动创新、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促进攀升国际产业价值链。二是把开放客体从对外开放提升为双向开放,不仅“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不仅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不仅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也开启数字经济与网络经济开放新空间;不仅关注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交流,也推进中国经验、中国倡议、中国标准的全球认可。三是把开放导向从主要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转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引领新型的公平公正的全球化。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构建现代化开放格局需要围绕新模式、新平台、新业态、新领域、新优势,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开放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形成与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开放和合作新模式。二是要大力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新平台,加快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减少外资限制措施,下放自由贸易区的改革自主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之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的示范区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高地。三是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业态。四是要扩大服务业等新领域的开放,同时要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五是要加快提升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打造开放新优势。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承担大国责任,成为未来规则制定的主要参与者,把“一带一路”倡议演绎为新的国际公共品,有力支撑发展中国家对公平全球化的利益诉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和开放格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载体和空间展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和开放格局互动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导)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02-21 13:55:54 来源: 0 条评论

15177130432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开放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必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协同发展的方式推动国民经济走向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

  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协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以协同的方式汇集各个部门各类资源的发展潜力,实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以协同的方式推进各个领域各类区域的统筹协调,实现“平衡发展”。为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破解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难题。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发达、虚拟经济先进的产业体系,是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提升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化解产业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问题,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协同发展的方式实现“区域协调”。此外,空间布局上的优化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使创新引领和城乡发展统一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中,三者交互融合,才能构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战略。

  着力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制

  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在生产关系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深化改革的方式推进制度变迁和生产关系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制。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打造政府与市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经验,开辟新路。

  第一,把握市场规律,优化长期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能够从设计走向现实,关键就在于政府的战略规划是以市场规律为前提。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也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未来加快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必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也必须科学把握市场规律,顺应经济发展大势。

  第二,鼓励适度竞争,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参与,政府的发展也需要借力市场竞争。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成功经验就是“分税制”下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展开的竞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主导下各地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制必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努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借助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市场力量聚合各个地域和领域资源。其中,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应是重要着力点。

  第三,统筹国内国外,打造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与市场“交融互动、互补共荣”的过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未来发展,仍然需要政府与市场的“交融互补”。政府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开发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必须面向新的国际竞争格局进行协调升级。同时,争取国际话语权、规制跨国资本行为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也同样需要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智慧和力量。

  着力构建全面开放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开放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需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置于开放系统之中,落实十九大报告“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化开放格局。

  现代化开发格局与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所积淀的基础相适应,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相匹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一是把开放基础建构于“质量中国”之上,强调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推动创新、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促进攀升国际产业价值链。二是把开放客体从对外开放提升为双向开放,不仅“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不仅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不仅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也开启数字经济与网络经济开放新空间;不仅关注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交流,也推进中国经验、中国倡议、中国标准的全球认可。三是把开放导向从主要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转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引领新型的公平公正的全球化。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构建现代化开放格局需要围绕新模式、新平台、新业态、新领域、新优势,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开放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形成与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开放和合作新模式。二是要大力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新平台,加快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减少外资限制措施,下放自由贸易区的改革自主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之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的示范区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高地。三是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业态。四是要扩大服务业等新领域的开放,同时要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五是要加快提升国际经济治理话语权,打造开放新优势。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承担大国责任,成为未来规则制定的主要参与者,把“一带一路”倡议演绎为新的国际公共品,有力支撑发展中国家对公平全球化的利益诉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和开放格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载体和空间展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和开放格局互动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