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过河不脱鞋?巴南“木洞山歌”唱得欢
木洞山歌表演者在木洞河街与观众零距离互动,点燃古镇节日氛围。何洲行 摄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谭柯
“走,一起去看热闹!”正月初三(2月18日),巴南区木洞镇居民高雷刚放下碗,就约上邻居陈雪前往河街剧场观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演出。此时,剧场门前已排起长队。
其实不仅是春节,河街剧场建成以来,周末看演出已成为木洞居民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一个小剧场,正以文化的力量,演奏出一曲乡村大文明的欢歌。
从台下到台上 观众互动秒变演员
“自河街剧场启用以来,每周都有两场精彩的山歌表演。”居民王静说,春节期间她要邀请外地朋友前来感受巴南传统文化。
早在唐代,木洞便有“舟中集市”之称,明清后期木洞成为川东“四大名镇”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也发源于此。
在剧场演出中,“互动”成为一大亮点。记者在现场看到,当一曲曲木洞山歌响起时,台下观众会提起嗓子打着节拍唱和,小孩们也跟着手舞足蹈。每场演出的山歌互动环节,观众还能现场上台体验一把。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主动进来看表演,出去后都能哼唱两句木洞山歌。”河街剧场负责人说,通过表演互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对木洞山歌、木洞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台上到台下 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休闲有了去处,娱乐有了场所,聚会有了阵地……河街剧场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欢乐。“不用等到节假日,每周都能欣赏精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小剧场看起来更有氛围。”“感觉山歌传承有专门的平台。”说到河街剧场,不少居民拍手称赞。
每逢周末,山歌爱好者陈强会将10岁的女儿带到河街剧场参加培训。“剧场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文化阵地,也为木洞山歌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舞台。”陈强表示。
“木洞山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我们将努力把河街剧场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传统教育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培训基地。”木洞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自娱到共善 木洞山歌弘扬正能量
“什么过河不脱鞋?什么过河横起走?什么过河背八卦?什么过河挂青苔?”表演进行到高潮,纯朴悠扬的歌声响彻剧场,台上的表演者是木洞山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喻良华。
作为土生土长的木洞人,喻良华与木洞山歌结缘60余载,他一生致力于木洞山歌的发展和创新,让木洞山歌通俗化,更具音乐性,是木洞乃至全国响当当的“山歌王”。在他看来,只有为木洞山歌注入正能量,融入群众和生活才能激活生命力。
《庆丰收》《杀年猪》《抬石头》……近年来,木洞镇提出“争做向上向善木洞人”目标,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把木洞山歌作为载体,弘扬正能量。由此,喻良华、秦萩玥等非遗传承人通过探索,在木洞山歌的歌词中既保留了原有表达农民劳动、生活、爱情等内容的词句,又融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新内容。
“木洞河街剧场的火爆场面,使传统文化走入人们的内心成为可能。”巴南区委书记辛国荣称,巴南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抗战文化等异彩纷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巴南正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巩固培育基层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