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为失足少年打开一扇窗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03-28

 

  曾美华。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一时的错误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本质,我希望能够引导他们,让他们重回社会的怀抱。”这是《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手记中的一句话。这本手记的作者,正是今年75岁的曾美华。

  曾美华是江北区蜀都中学退休数学教师,也是“曾妈妈爱心工作室”负责人。3月26日,当重庆日报记者见到曾美华时,她正在翻看这本耗时5年写出的23万字手记,她说,自己担任失足少年的“爱心家人”已有12年,接下来的目标是走进校园,为学生、老师还有家长讲课,“我要给他们讲法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当“爱心家人”,与失足少年结对

  2006年,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开向社会征集首批“爱心家人”,与失足少年结成一帮一对子。“爱心家人”除了为结对孩子捐赠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心“开一扇窗”,让他们从怨恨和后悔中走出来,去拥抱美好未来。

  当年,已经退休的曾美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小寒(化名)是曾美华当“爱心家人”后的第一个帮教对象。当时,小寒因犯罪已经入狱6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个家人去看望她、安抚她,使她在狱中的表现既冷漠又消极。

  面对帮教的曾美华,小寒紧闭心扉。她心想:“初一就‘进来了’,我还能有未来吗?”

  曾美华决定用实际行动化开小寒心里的坚冰。每月一次的探视,成了曾美华的大事,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热严寒,她都带着吃的、穿的、学习资料等,辗转多次乘公交前往。

  “我鼓励她参加自考,帮她报名、买教材。”曾美华说,虽然她只读到了初一,学起大专课程非常吃力,“但我不断给她打气,拿文凭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有曾妈妈做后盾,小寒没有放弃,她连续考过了11科。在长达8年的帮教中,小寒的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对未来开始燃起希望,改造也更积极。最终,小寒得到多次减刑,提前出狱。

  小寒在给曾美华的信中写道:“那是终生难忘的日子,从此自己不再孤独。曾妈妈,谢谢您给我带来一片阳光。”如今,小寒在外地找了工作,成了家,生了孩子。

  “她现在生活得幸福,就是我最想看到的。”曾美华称,至今她还与小寒保持着联系,通过电话、视频互相了解近况。

  5年写下23万字警示手记

  从当“爱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华就将帮教故事、心得体会等内容记录下来。2007年,已经64岁的曾美华开始学习拼音打字、电脑和写作,她说,这样能更好地采写手记。

  学拼音,每天听两小时的新闻广播;学电脑,用纸和笔详细写下电脑的操作流程;学写作,不断抄录描写经典段落。儿子、侄女、同事都成为曾美华的“老师”。

  2011年,曾美华完成了长达23万字的手记。手记里,写下20多个失足少年的故事。“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曾美华说,这些失足少年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被亲人抛弃,有的在单亲家庭受到过分溺爱,这些她都在手记里一一提到。

  在手记里,曾美华还收录了孩子们的日记和写给她的信。“这些文字也记录了他们的转变,他们原本痛恨这个社会,现在积极改造,有的已获得了减刑。”

  曾美华说,希望这本手记不仅能让孩子和家长看到,也能为像她一样致力于未成年人帮教事业的人士提供借鉴,“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也要为他们守护一方净土。”

  创立爱心工作室只为帮助更多人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别人的事情我来干!”这是曾美华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总结。她的善心很多人都看在眼里,也成为了大家的榜样,在这样的感召下,2012年,曾美华创立了“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先后有150多名志愿者加入进来,帮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工作室通过抓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失足少年狱中感化教育、出狱后重返教育,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帮助失足少年重返社会。

  工作室的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其中不乏老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曾美华也不甘落后,去年4月,她主动申请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习心理学。

  曾美华没有任何心理学的基础,但她一直都想好好学一下,“这对我今后开展未成年人工作可是有很大的帮助。”在105个学生的班级中,曾美华是最年长的,她开玩笑地说,“我的年龄比最小的同学大了半个世纪!”

  当时1个月的学习中,课程排得很满,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晚上2个小时,每周只休星期天。但在当年的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中,曾美华并没有通过。

  为了准备年底的补考,除了参加公益活动和出门买菜,曾美华从9月开始就在家认真复习,她找来10套题,每一套有225个题目,她就一套接着一套做,每一遍做下来都有进步。有时碰上同一类型的题,她就做7、8次,加深印象。

  就是靠这样的“笨办法”,曾美华最后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回到工作室,大家都给这位执着的“老奶奶”点赞,曾美华心里却琢磨着如何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怎么样帮助他们。

  这几个月,曾美华忙着看书、备课、做PPT,好几所学校邀请她去讲课,正好刚学的心理学知识又能派上用场,她开心得不得了。

  曾美华曾荣获很多荣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等,如果换作是他人,也许会把这些当做压力,可曾美华不一样,她想了两种办法:要么就当自己从未得到褒奖,一切重新出发,要么就把荣誉看作前进的动力,继续做好该做的事。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为失足少年打开一扇窗

2018-03-28 10:19:56 来源: 0 条评论

 

  曾美华。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一时的错误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本质,我希望能够引导他们,让他们重回社会的怀抱。”这是《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手记中的一句话。这本手记的作者,正是今年75岁的曾美华。

  曾美华是江北区蜀都中学退休数学教师,也是“曾妈妈爱心工作室”负责人。3月26日,当重庆日报记者见到曾美华时,她正在翻看这本耗时5年写出的23万字手记,她说,自己担任失足少年的“爱心家人”已有12年,接下来的目标是走进校园,为学生、老师还有家长讲课,“我要给他们讲法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当“爱心家人”,与失足少年结对

  2006年,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公开向社会征集首批“爱心家人”,与失足少年结成一帮一对子。“爱心家人”除了为结对孩子捐赠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心“开一扇窗”,让他们从怨恨和后悔中走出来,去拥抱美好未来。

  当年,已经退休的曾美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小寒(化名)是曾美华当“爱心家人”后的第一个帮教对象。当时,小寒因犯罪已经入狱6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个家人去看望她、安抚她,使她在狱中的表现既冷漠又消极。

  面对帮教的曾美华,小寒紧闭心扉。她心想:“初一就‘进来了’,我还能有未来吗?”

  曾美华决定用实际行动化开小寒心里的坚冰。每月一次的探视,成了曾美华的大事,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热严寒,她都带着吃的、穿的、学习资料等,辗转多次乘公交前往。

  “我鼓励她参加自考,帮她报名、买教材。”曾美华说,虽然她只读到了初一,学起大专课程非常吃力,“但我不断给她打气,拿文凭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有曾妈妈做后盾,小寒没有放弃,她连续考过了11科。在长达8年的帮教中,小寒的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对未来开始燃起希望,改造也更积极。最终,小寒得到多次减刑,提前出狱。

  小寒在给曾美华的信中写道:“那是终生难忘的日子,从此自己不再孤独。曾妈妈,谢谢您给我带来一片阳光。”如今,小寒在外地找了工作,成了家,生了孩子。

  “她现在生活得幸福,就是我最想看到的。”曾美华称,至今她还与小寒保持着联系,通过电话、视频互相了解近况。

  5年写下23万字警示手记

  从当“爱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华就将帮教故事、心得体会等内容记录下来。2007年,已经64岁的曾美华开始学习拼音打字、电脑和写作,她说,这样能更好地采写手记。

  学拼音,每天听两小时的新闻广播;学电脑,用纸和笔详细写下电脑的操作流程;学写作,不断抄录描写经典段落。儿子、侄女、同事都成为曾美华的“老师”。

  2011年,曾美华完成了长达23万字的手记。手记里,写下20多个失足少年的故事。“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曾美华说,这些失足少年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被亲人抛弃,有的在单亲家庭受到过分溺爱,这些她都在手记里一一提到。

  在手记里,曾美华还收录了孩子们的日记和写给她的信。“这些文字也记录了他们的转变,他们原本痛恨这个社会,现在积极改造,有的已获得了减刑。”

  曾美华说,希望这本手记不仅能让孩子和家长看到,也能为像她一样致力于未成年人帮教事业的人士提供借鉴,“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也要为他们守护一方净土。”

  创立爱心工作室只为帮助更多人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别人的事情我来干!”这是曾美华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总结。她的善心很多人都看在眼里,也成为了大家的榜样,在这样的感召下,2012年,曾美华创立了“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先后有150多名志愿者加入进来,帮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工作室通过抓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失足少年狱中感化教育、出狱后重返教育,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帮助失足少年重返社会。

  工作室的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其中不乏老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曾美华也不甘落后,去年4月,她主动申请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习心理学。

  曾美华没有任何心理学的基础,但她一直都想好好学一下,“这对我今后开展未成年人工作可是有很大的帮助。”在105个学生的班级中,曾美华是最年长的,她开玩笑地说,“我的年龄比最小的同学大了半个世纪!”

  当时1个月的学习中,课程排得很满,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晚上2个小时,每周只休星期天。但在当年的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中,曾美华并没有通过。

  为了准备年底的补考,除了参加公益活动和出门买菜,曾美华从9月开始就在家认真复习,她找来10套题,每一套有225个题目,她就一套接着一套做,每一遍做下来都有进步。有时碰上同一类型的题,她就做7、8次,加深印象。

  就是靠这样的“笨办法”,曾美华最后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回到工作室,大家都给这位执着的“老奶奶”点赞,曾美华心里却琢磨着如何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怎么样帮助他们。

  这几个月,曾美华忙着看书、备课、做PPT,好几所学校邀请她去讲课,正好刚学的心理学知识又能派上用场,她开心得不得了。

  曾美华曾荣获很多荣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等,如果换作是他人,也许会把这些当做压力,可曾美华不一样,她想了两种办法:要么就当自己从未得到褒奖,一切重新出发,要么就把荣誉看作前进的动力,继续做好该做的事。

[责任编辑: 刘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