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来源:人民论坛网2018-03-28

  作者:黄娟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理论新视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寄予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丰富理解。

  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和改造,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并未超出自然的调整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未充分显露。然而,到了工业文明阶段,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了治理环境问题,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而美丽中国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深层次的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即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凸显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原有的需求也逐步得到满足。而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既包括升级的“硬需要”,也包括新生的“软需要”,其中就包括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是在直面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基础上所作出的重要决断,展现了党的科学发展理念新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彰显了对人类福祉负责的担当。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典型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性问题。当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世界各国都应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我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构筑美丽中国、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正是切实履行对国际社会绿色发展的政治承诺和自觉担当,体现了我国对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负责。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上年下降2%;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空气质量方面,在监测的338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4.9%,未达标的占75.1%。

  在生态治理制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遏制环境污染,出台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与政策,如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还打出了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生态体制改革“1+6组合拳”,即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这些保证生态治理制度化的方案,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治理之法。管理方式也实现了由GDP主义向生态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唯GDP论英雄”转变为“不简单以GDP论英雄”。过去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主要是看其任期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现在将环境污染也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并且终身追责。我国现在的发展指标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率,生态环境也逐渐变成了“指挥棒”,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省份生态财富的增加,而且显示出中国正在告别“唯GDP时代”。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全国各地有序推广生态文化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识。现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机遇和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发展利益,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实现生活方式低碳、环保、文明的“绿色化”转变。

  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

  首先,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观念引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对工业文明和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有效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文明观,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其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人们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才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彻底改变原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技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同时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加快经济的绿色转型。

  再次,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形成不敢且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高压态势和社会氛围,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美丽中国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将推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2018-03-28 11:50:41 来源: 0 条评论

  作者:黄娟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理论新视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不仅寄予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丰富理解。

  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和改造,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虽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并未超出自然的调整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未充分显露。然而,到了工业文明阶段,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了治理环境问题,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而美丽中国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深层次的考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即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凸显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原有的需求也逐步得到满足。而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既包括升级的“硬需要”,也包括新生的“软需要”,其中就包括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是在直面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基础上所作出的重要决断,展现了党的科学发展理念新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彰显了对人类福祉负责的担当。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典型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性问题。当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世界各国都应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我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构筑美丽中国、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正是切实履行对国际社会绿色发展的政治承诺和自觉担当,体现了我国对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负责。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上年下降2%;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空气质量方面,在监测的338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4.9%,未达标的占75.1%。

  在生态治理制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遏制环境污染,出台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与政策,如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还打出了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生态体制改革“1+6组合拳”,即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这些保证生态治理制度化的方案,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治理之法。管理方式也实现了由GDP主义向生态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唯GDP论英雄”转变为“不简单以GDP论英雄”。过去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主要是看其任期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现在将环境污染也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并且终身追责。我国现在的发展指标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率,生态环境也逐渐变成了“指挥棒”,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省份生态财富的增加,而且显示出中国正在告别“唯GDP时代”。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全国各地有序推广生态文化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识。现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机遇和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发展利益,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实现生活方式低碳、环保、文明的“绿色化”转变。

  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

  首先,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观念引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对工业文明和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有效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文明观,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其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人们只有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才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彻底改变原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探索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技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同时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加快经济的绿色转型。

  再次,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形成不敢且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高压态势和社会氛围,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美丽中国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将推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责任编辑: 苏桢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