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狱中八条”早有警示
“狱中八条”原件
红岩革命纪念馆内展出的“狱中八条”。 都市传媒记者 甘侠义摄
这是一份用烈士鲜血和生命总结出的“最后嘱托”,这充满血泪的字里行间,有悲愤,有忧虑,有思考,有希望,却没有一点颓伤和灰心,充分表现了这群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这是他们在走向刑场前,向党组织表述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
它是《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中最后一章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狱中八条”。
那么,“狱中八条”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对如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又有何警示作用?
昨天,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塞声为我们逐一解读了“狱中八条”。“‘狱中八条'的每一个字,其实都是烈士们在反复问我们:到底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初心和使命。”
诞生
说起“狱中八条”的诞生经过,徐塞声说,这离不开一个广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罗广斌。
1948年9月,共产党员罗广斌因叛徒出卖被捕,随后被关进渣滓洞监狱楼上七室。楼七室是隔离室,专关态度“顽固”、不守监规的犯人,管理更加严格,平时不准放风。
楼七室里有一位罗广斌认识的囚犯张国维(1939年入党,被捕前任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委员),直接领导过罗广斌的工作,互相很熟悉。趁特务看守不注意,两人悄悄交谈。张国维十分冷静地分析罗广斌的情况。罗广斌的哥哥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基于此,张国维估计罗广斌最有可能活着出去,他叮嘱罗广斌要注意搜集情况,征求意见,总结经验,有朝一日向党报告。
1949年2月,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在这里,他与同室难友刘国鋕(他的入党介绍人,被捕前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王朴(被捕前任重庆北区工委委员)、陈然(被捕前任《挺进报》特支委员)等进一步结成生死患难之交,进行过多次深入的讨论。
就在“11·27”大屠杀那天子夜,当渣滓洞的屠杀火焰还在燃烧之际,在白公馆的罗广斌带领尚未被杀的十多位难友,趁敌人疏于看守之机,冒死突围,冲出牢笼,蛰伏乡间,三天之后迎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日成立“脱险同志联络处”,接待从各个监狱脱险的和其他遭受迫害的同志。罗广斌参加了筹备杨虎城将军和“11·27”殉难烈士追悼会的工作。为了执行难友们的嘱托,他每天夜晚趴在地铺上奋笔疾书,追记和整理同志们在狱中的讨论和总结。到12月25日,即大屠杀后的第28天,重庆解放后的第25天,罗广斌的这份名为《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写成,上报给中共重庆市委。
这份报告为七个部分,现在只存第一、二、三、七四个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大部,报告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地下斗争、监狱斗争的艰难历程,《挺进报》事件引发的大破坏带来的惨痛教训和烈士们的崇高精神风貌。其中,第七部分“狱中意见”,共有八条,约3000多字,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狱中八条”,是从第七部分“狱中意见”中提炼而成。
1989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胡康民,根据川东地下党老同志萧泽宽等人提供的线索,在重庆档案馆找到了这份报告,并立即加以整理和挖掘,将其中的“狱中意见”归纳成了“狱中八条”,并在当年《红岩春秋》杂志“渣滓洞、白公馆烈士殉难40周年纪念特刊”中首次批露。
第一条就要求领导干部“明大德”
具体要求
徐塞声说:“‘狱中八条’中的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坚定理想信念。这是狱中同志们痛切感受到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训。”
1948年由《挺进报》改变发行方式带来的重庆地下党组织大破坏,主要是由于几个主要领导干部相继叛变,才造成一度难以遏止的破坏势头。叛徒人数很少,只占被捕人数的5%,但是影响极坏,破坏性极大。
“狱中意见”着重揭露了几个叛徒的内心世界和蜕变规律,久远地警示革命后来人。
比如,叛变前,冉益智是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1948年4月16日,冉益智在北碚被捕,经不住特务的突击刑讯,供出北碚学运特支书记胡有犹,随后又供出已被捕但还未被敌特查明身份的市委书记刘国定。因为还有所保留,被关进了白公馆。
在白公馆,冉益智的精神完全崩溃,更谈不上有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过去受他教育、对他崇拜的下级反过来帮助他,劝他悬崖勒马,就此稳住,不能再往下滑,但是他根本不听。他白天有时唉声叹气;晚上夜不成寐,起来写“遗嘱”。最后,他终于在讲了一通“理由”之后,主动要求出牢,参加特务组织。
提醒领导干部要“守公德”“严私徳”
徐塞声说,“狱中八条”第六条“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提醒领导干部要“守公德”、“严私徳”。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
“狱中意见”指出:“从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较,经济、恋爱、私生活问题,这三个个人问题处理得好坏,往往决定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是否忠贞。”
重庆地下党组织大破坏的元凶祸首刘国定,1936年在巴县农业学校读书时,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成为重庆秘密学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8年入党后,刘国定先后担任巴县县委书记、巴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重庆市委副书记、川东特别区临工委委员、重庆市工委书记。
刘国定工于心计,城府甚深,察颜观色,能言善辩,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锋头颇健,在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工作中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受到同志们的好评和领导的器重。但是,刘国定骨子里是个人至上主义者。到形势相对平静,他在社会上站住了脚,在党内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便开始私欲膨胀。
据狱中同志揭发,刘国定平时收入有限但却追求享受。他想扎姘头养情妇做生意,向川东临委管经济的干部何忠发(后为烈士)借钱。何忠发说:“组织上有钱不能借,私人没有钱可借。”
刘国定对此怀恨在心,向川东临委书记王璞诬陷何忠发有经济问题。王璞经过调查了解,才发现是刘国定的问题。后来,何忠发就是因为刘国定出卖而被捕的。
它着眼教育预防在先
现实意义
徐塞声说,通过字字血泪的“狱中八条”,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烈士们已经清醒地看到,作为地下党的领导干部,只要生活腐化,搞个人迷信,哪怕只是在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上有问题,也可能在严峻的斗争面前,经受不起考验,终将成为革命的叛徒。
所以,他们建议加强党内教育,特别是革命气节道德教育,注重实际锻炼,严格组织纪律,实行整党整风。
徐塞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和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一些人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党性原则和纪律法规被践踏,干部队伍被腐蚀,这些问题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毁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狱中八条”是几百名烈士用鲜血和泪水凝铸出来的,朴实无华、明白简洁。它揭示了当时党内生活和领导干部中一些突出的问题,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狱中八条”的“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严格进行整党的整风运动”等,都是坚持着眼教育,预防在先。
徐塞声认为,“狱中八条”警示我们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拧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这个“总开关”。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不忘初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市传媒记者 李晟 刘波
“狱中八条”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狱中八条”现实意义
建议加强党内教育,特别是理念信念教育和党的纪律教育,不忘初心,重实际锻炼,严格组织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陈然烈士说“矿砂经过提炼,才能生出金子”。
领导狱中斗争的许晓轩烈士的“唯一意见”是,“特别注意党员的审查教育,防止腐化,绝不容许非党思想在党内蔓延。”
如何学习
“狱中八条”产生于重庆,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与教训,既是一份宝贵的党史资料,也是一份厚重的党性教材。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各种要求,都可以从中找到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