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第三代光纤人李诗愈:工匠精神是代代传承的责任感

来源:东方网2018-04-16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东方网记者李欢4月15日报道: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武汉邮电科学院,这里是中国大陆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是中国光纤事业的起源和高点。

  在光纤领域的“大国工匠”、烽火线缆产出线领头人李诗愈眼中,自己是中国第三代光纤人。有斯成就,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研究基础。在他的讲述下,记者仿佛从旁见证了中国光纤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进步历程——这仅仅只用了42年。

  责任感支撑光纤人艰难起步

  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院正式建院,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开始研究光通信。1977年,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科院技术专家赵梓森在无比简陋条件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采用石英光纤作传输介质、半导体激光器作光源、脉冲编码调制为通信制式的方案建立了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体系。此后,国内光纤通信产业逐渐萌芽。但我国光纤技术基础薄弱,根本无法与拥有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发达国家相抗衡,因此国内线缆市场基本被欧美、日本的公司瓜分垄断。

  图片说明:年轻时的李诗愈在工作中。

  彼时,李诗愈刚刚大学毕业加入邮科院。对起步时的艰难,李诗愈记得非常清楚。他说,那段日子支撑着光纤人前进的,是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一直落后,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在技术上拼命努力。

  “当时国家经济基础整体落后,搞研究非常困难。”李诗愈回忆,上世纪90年代,自己为了做一项重要实验,曾经专门去上海买密封接头、塑料管。在技术上,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无论怎么努力,都是在追赶国际标准,非常被动。

  图片说明:老一辈光纤人克服种种困难开展研究。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赵梓森、彭士玉、邹林森、黄定国、雷道玉……一代又一代光纤人对事业充满了热情,一辈子潜心在一线研发。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汉邮科院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在光纤产业上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给新世纪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责任感促使光纤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光通信市场不断扩大,短短十年间,国内市场需求就从百万级增长至上亿级。我国的光纤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乏成套的核心技术、高精尖设备和产业化工艺。李诗愈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我们的光纤产业将永远受制于人。

  图片说明:李诗愈在生产车间。

  正是这个阶段里,成长为中坚力量的李诗愈先后作为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安全重大项目的技术专家,组织项目团队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推动光纤核心关键制造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光纤工艺新技术与设备新技术。

  2010年,李诗愈带领团队构思研制具有国际水准的光纤成套设备。经过两年的准备,2012年,高速拉丝装备正式立项研发。

  高速拉丝装备的重要部件是一段3米多长的导轨,它对设计和工艺的要求都非常高。设备进入调试阶段后,负责调试的团队怎么调都调不好。一连个把月,团队里每个人都愁眉不展。尤其是进行调试的两名研究员,因为找不到原因而自责,情绪几近崩溃。

  “天塌下来了吗?天塌下来了又怎样?”当时,李诗愈把两名研究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给沮丧的他们打气,并和团队一起仔细将可能导致偏差的因素一一排查。通过倒查,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厂家生产时一项指标不达标,这才终于将难题解决。

  图片说明:李诗愈手中拿着光纤。

  2012年10月,李诗愈团队研发的高速拉丝装备最终制造成功并投入使用,实现光纤核心技术中国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高速拉丝装备,突破了光纤产业化的关键装备技术,拉丝速度达3000m/min,较国际最高水平高18%,提升我国光纤产业生产效率40%,使我国成为掌握光纤制造高性能成套装备技术的4个大国之一。

  责任感督促光纤人产业报国

  图片说明:光纤生产车间。

  以李诗愈为首的烽火通信线缆产出线,一直是中国光电光缆技术的“国家队”。只要国家有需求,他就带领团队开展研发。

  2007年,中国“天眼”工程正式立项,这项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全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参加工程中,李诗愈的团队负责为天眼运作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传输研发新技术。这个任务难度在于要在抛物面上进行信号的聚焦调整。项目伊始,也有人怀疑过光纤技术是否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李诗愈论证可行后,就带领团队开展研发。

  “只要技术能实现,都不难。”李诗愈享受研发的感觉。最终,他的团队研制出了动光缆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成功连接起“天眼”的神经控制系统。“搞研发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研发出新产品,也可以打开更广的思路。”李诗愈说。

  建立在信息网络上的未来通信给光纤产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李诗愈和他的团队研发从未止步。面向海洋通信的高性能电缆、面向未来通信的大容量、高传速的光纤线路、光纤在智能制造等行业的特种应用,都是他们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工匠精神就是代代传承的责任感

  采访的是“大国工匠”李诗愈本人,但一上午的交谈中,几乎没有听他说过“我”如何如何。不论问题如何聚焦在他身上,他回答时,总是将所有成就归功于“数代光纤人”这个主体上。每次抛出问题,想听他夸赞一句自己所做的,他总是先说前辈们智慧的代代积累。

  武汉邮科院的光纤光缆业务板块有个传统延续至今,就是每年春节之前组织一场离退休人员座谈会,不谈别的,只讲这一年邮科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国家的光纤事业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这场座谈会所有的前辈都会参加,每逢这个时候,李诗愈总是亲自参与。他讲演过后,很多人都会泪流满面。

  谈到老前辈们,李诗愈几次有些控制不住感怀的情绪。听他讲,赵梓森院士如何克服困难,利用简陋的设备搞科研,不能容忍我们的技术不如外国人;听他讲,有的专家因为长期参与化学实验,年纪轻轻就染疾去世;听他讲,有的专家即使担任领导职务,仍坚持每天到研发一线,关心科研成果……

  李诗愈说,在邮科院的20余年,他身受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感。作为高技术人才,李诗愈面对过很多次来自外部的“高薪诱惑”,但他始终不为所动。这份坚持源自代代传承的责任感,而这份责任感也正是李诗愈心中的工匠精神。

  作为产业的领头人,李诗愈没有将新技术局限在本企业,而是着眼于民族光纤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如今,中国的光纤事业完全有实力和条件,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做到全球最强的地位。我希望能够实现前人的理想。让中国人的信息传输,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做成的光纤来承载。这是使命,也是责任。”他坚定地说。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第三代光纤人李诗愈:工匠精神是代代传承的责任感

2018-04-16 12:20:22 来源: 0 条评论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东方网记者李欢4月15日报道: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武汉邮电科学院,这里是中国大陆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是中国光纤事业的起源和高点。

  在光纤领域的“大国工匠”、烽火线缆产出线领头人李诗愈眼中,自己是中国第三代光纤人。有斯成就,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研究基础。在他的讲述下,记者仿佛从旁见证了中国光纤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进步历程——这仅仅只用了42年。

  责任感支撑光纤人艰难起步

  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院正式建院,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开始研究光通信。1977年,中国光纤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科院技术专家赵梓森在无比简陋条件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采用石英光纤作传输介质、半导体激光器作光源、脉冲编码调制为通信制式的方案建立了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体系。此后,国内光纤通信产业逐渐萌芽。但我国光纤技术基础薄弱,根本无法与拥有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发达国家相抗衡,因此国内线缆市场基本被欧美、日本的公司瓜分垄断。

  图片说明:年轻时的李诗愈在工作中。

  彼时,李诗愈刚刚大学毕业加入邮科院。对起步时的艰难,李诗愈记得非常清楚。他说,那段日子支撑着光纤人前进的,是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一直落后,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在技术上拼命努力。

  “当时国家经济基础整体落后,搞研究非常困难。”李诗愈回忆,上世纪90年代,自己为了做一项重要实验,曾经专门去上海买密封接头、塑料管。在技术上,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无论怎么努力,都是在追赶国际标准,非常被动。

  图片说明:老一辈光纤人克服种种困难开展研究。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赵梓森、彭士玉、邹林森、黄定国、雷道玉……一代又一代光纤人对事业充满了热情,一辈子潜心在一线研发。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汉邮科院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在光纤产业上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给新世纪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责任感促使光纤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光通信市场不断扩大,短短十年间,国内市场需求就从百万级增长至上亿级。我国的光纤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乏成套的核心技术、高精尖设备和产业化工艺。李诗愈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我们的光纤产业将永远受制于人。

  图片说明:李诗愈在生产车间。

  正是这个阶段里,成长为中坚力量的李诗愈先后作为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安全重大项目的技术专家,组织项目团队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推动光纤核心关键制造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光纤工艺新技术与设备新技术。

  2010年,李诗愈带领团队构思研制具有国际水准的光纤成套设备。经过两年的准备,2012年,高速拉丝装备正式立项研发。

  高速拉丝装备的重要部件是一段3米多长的导轨,它对设计和工艺的要求都非常高。设备进入调试阶段后,负责调试的团队怎么调都调不好。一连个把月,团队里每个人都愁眉不展。尤其是进行调试的两名研究员,因为找不到原因而自责,情绪几近崩溃。

  “天塌下来了吗?天塌下来了又怎样?”当时,李诗愈把两名研究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给沮丧的他们打气,并和团队一起仔细将可能导致偏差的因素一一排查。通过倒查,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厂家生产时一项指标不达标,这才终于将难题解决。

  图片说明:李诗愈手中拿着光纤。

  2012年10月,李诗愈团队研发的高速拉丝装备最终制造成功并投入使用,实现光纤核心技术中国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高速拉丝装备,突破了光纤产业化的关键装备技术,拉丝速度达3000m/min,较国际最高水平高18%,提升我国光纤产业生产效率40%,使我国成为掌握光纤制造高性能成套装备技术的4个大国之一。

  责任感督促光纤人产业报国

  图片说明:光纤生产车间。

  以李诗愈为首的烽火通信线缆产出线,一直是中国光电光缆技术的“国家队”。只要国家有需求,他就带领团队开展研发。

  2007年,中国“天眼”工程正式立项,这项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全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参加工程中,李诗愈的团队负责为天眼运作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传输研发新技术。这个任务难度在于要在抛物面上进行信号的聚焦调整。项目伊始,也有人怀疑过光纤技术是否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李诗愈论证可行后,就带领团队开展研发。

  “只要技术能实现,都不难。”李诗愈享受研发的感觉。最终,他的团队研制出了动光缆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成功连接起“天眼”的神经控制系统。“搞研发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研发出新产品,也可以打开更广的思路。”李诗愈说。

  建立在信息网络上的未来通信给光纤产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李诗愈和他的团队研发从未止步。面向海洋通信的高性能电缆、面向未来通信的大容量、高传速的光纤线路、光纤在智能制造等行业的特种应用,都是他们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工匠精神就是代代传承的责任感

  采访的是“大国工匠”李诗愈本人,但一上午的交谈中,几乎没有听他说过“我”如何如何。不论问题如何聚焦在他身上,他回答时,总是将所有成就归功于“数代光纤人”这个主体上。每次抛出问题,想听他夸赞一句自己所做的,他总是先说前辈们智慧的代代积累。

  武汉邮科院的光纤光缆业务板块有个传统延续至今,就是每年春节之前组织一场离退休人员座谈会,不谈别的,只讲这一年邮科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国家的光纤事业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这场座谈会所有的前辈都会参加,每逢这个时候,李诗愈总是亲自参与。他讲演过后,很多人都会泪流满面。

  谈到老前辈们,李诗愈几次有些控制不住感怀的情绪。听他讲,赵梓森院士如何克服困难,利用简陋的设备搞科研,不能容忍我们的技术不如外国人;听他讲,有的专家因为长期参与化学实验,年纪轻轻就染疾去世;听他讲,有的专家即使担任领导职务,仍坚持每天到研发一线,关心科研成果……

  李诗愈说,在邮科院的20余年,他身受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感。作为高技术人才,李诗愈面对过很多次来自外部的“高薪诱惑”,但他始终不为所动。这份坚持源自代代传承的责任感,而这份责任感也正是李诗愈心中的工匠精神。

  作为产业的领头人,李诗愈没有将新技术局限在本企业,而是着眼于民族光纤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如今,中国的光纤事业完全有实力和条件,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做到全球最强的地位。我希望能够实现前人的理想。让中国人的信息传输,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做成的光纤来承载。这是使命,也是责任。”他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汤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