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要求。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是重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意义重大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理念,以“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根本宗旨,致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只有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书写长江经济带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三峡地区的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系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只有建设好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好重庆的生态价值、挖掘好重庆的生态潜力、凸显好重庆的生态责任、树立好重庆的生态形象、展示好重庆的生态魅力。
深刻把握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科学内涵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直接体现是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拥有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活力充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络体系是山清水秀的内在要求。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必须时时处处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自然界生命的个体差异性、生命与非生命群体多样性、生态系统整体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人文更唱迭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要体现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也要体现悠久厚重的人文美。自然美体现人文美的底色,人文美映衬自然美的张力,只有自然美和人文美水乳交融、相映成趣,才能让人感觉到文化的底蕴和文明的进步。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根本前提是高质量发展。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既不走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老路,也不走仅仅为解决生产过剩而进行的具有破坏生态作用的“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之路,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使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系统对生态资源、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具有稳定型机制的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得以更好化解。
努力推进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以深化思想认识注入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市上下尤其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推进“建、治、改、管”,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
以高度的行动自觉铺就正确路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守住存量、扩大增量,进一步提升自然环境与厚重文化的和谐度。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生态修复,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增强生态功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以智能化、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并为新兴绿色经济内容和商业组织模式的兴起创造技术条件,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提供保障。“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必须依靠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彰显建设进程中“质”的规定性、“行”的规范性、“效”的突出性,从而保障在全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让重庆山水“颜值”更高,让重庆城市“气质”更佳,让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严守底线校准标尺。要始终把山清水秀作为“主旋律”,全力以赴开展五大环保行动,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要严格环保准入条件,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设置“防火墙”,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落户;要时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总之,就是要以铁的担当尽责,以铁的手腕治患,以铁的措施问责,以铁的办法治本,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