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马克思遇上中国青年

来源:中国日报网2018-05-05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欧洲小镇特里尔。

  17岁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23岁获得博士,24岁担任《莱茵报》主编,30岁出版《共产党宣言》,49岁完成《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度过了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一生。

  九十九年后的5月4日,中华长城渤海之间,一群中国青年为救国救民发出怒吼。

  同一年,30岁的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这群青年前进路上的明灯。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899年2月,“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上。当时《万国公报》连载了英国人李提摩太翻译的《大同学》一书,但当时的介绍非常简略,甚至误把马克思写成了英国人。直到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进入了一个高潮。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第6卷5号和6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译了很多《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论述,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920年,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自此,马克思的著作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忘我的投入而将墨水当成了红糖水,还说“可甜了可甜了”。由此就有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马克思主义不仅被当时先进的青年们视为真理,更在中国慢慢地落地生根了。

  他们让马克思在中国落地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陈望道等在上海正式组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并于当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才28岁。

  这群青年让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成为实践。

  自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不只有主义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马克思的高中毕业作文题目。在文中,他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人类服务。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话影响了无数人,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理想、有热血的青年。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马克思所有选择都来自这份“初心”。

  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创造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马克思带给中国青年的不只是革命和主义,更是这种为了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在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今天的青年也不应抛弃这种奋斗和胸怀。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向上。

  综合:人民网、海外网、中青网、东方网、《解放日报》、《解放军报》等。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当马克思遇上中国青年

2018-05-05 08:57:06 来源: 0 条评论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欧洲小镇特里尔。

  17岁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23岁获得博士,24岁担任《莱茵报》主编,30岁出版《共产党宣言》,49岁完成《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度过了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一生。

  九十九年后的5月4日,中华长城渤海之间,一群中国青年为救国救民发出怒吼。

  同一年,30岁的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这群青年前进路上的明灯。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899年2月,“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上。当时《万国公报》连载了英国人李提摩太翻译的《大同学》一书,但当时的介绍非常简略,甚至误把马克思写成了英国人。直到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进入了一个高潮。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第6卷5号和6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译了很多《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论述,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920年,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自此,马克思的著作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忘我的投入而将墨水当成了红糖水,还说“可甜了可甜了”。由此就有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马克思主义不仅被当时先进的青年们视为真理,更在中国慢慢地落地生根了。

  他们让马克思在中国落地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陈望道等在上海正式组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并于当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才28岁。

  这群青年让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成为实践。

  自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不只有主义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马克思的高中毕业作文题目。在文中,他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人类服务。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话影响了无数人,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理想、有热血的青年。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马克思所有选择都来自这份“初心”。

  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创造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马克思带给中国青年的不只是革命和主义,更是这种为了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在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今天的青年也不应抛弃这种奋斗和胸怀。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向上。

  综合:人民网、海外网、中青网、东方网、《解放日报》、《解放军报》等。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