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女孩出生前汶川地震中丧父 收百余名各地网友奶粉

来源:新华网2018-05-09

十年牵挂

“孩子们你们好,我是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余梅。10年前,是我亲手把你们接到了这个世界。特别是震生,出生在一片断墙碎瓦旁的临时帐篷。时光匆匆,你们马上10岁了,虽然工作原因,我没能去看你们,但你们的样子我常常想起。无论什么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始终都会有一个人、一群人在牵挂你们!”

十年前,余梅和同事作为第一支民间志愿者医疗队奔赴汶川地震一线。十年后,她们再度来到这里,探望日夜牵挂的“亲人”,为这里的乡亲再度送去医疗技术和暖暖情意……

在震中降生的震生

小震生正在擂鼓镇一所寄宿制小学上四年级。腼腆是妈妈朱银萍对孩子的评价,看到陌生人,小震生总是抿着嘴一乐,就躲在了妈妈的身后。

不过混熟之后,小震生调皮起来。每次他调皮捣蛋,爸爸王仁德总是扬起巴掌又轻轻地落下,他舍不得打孩子。王仁德并不是震生的亲爸爸。他和同村的朱银萍原本是邻居。十年前的地震中,即将分娩的朱银萍失去了丈夫。而王仁德也在地震中砸伤了腿。

2008年5月15日早晨,待产的朱银萍开始阵痛,羊水也破了。王仁德顾不上腿伤跑到当地医院,医生告诉他医院震塌了,没法为朱银萍接生。王仁德又跛着找到救援医疗队,在北川救灾指挥中心,遇到了来自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余梅。余梅带上护理人员和急救包,同王仁德赶到几公里外为朱银萍做接生手术。一个小时的剖腹产手术后,孩子在地震棚里平安降生,取名“震生”。

十年过去了,震生已经十岁。被震塌的村子上盖起了漂亮的羌族小楼,王仁德和朱银萍开了一家农家乐旅馆,每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6年前,家里添置了一辆轿车,在旅游淡季,王仁德会开车给别人送货,补贴家用。每年,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医生还会去探望小震生,王仁德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帮助联络需要就诊的村民。

接到北京的席菁雯

从擂鼓镇政府顺着大道往北走,是张建清震后的新家。十年过去了,小女儿席菁雯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和震生一样,她也是一名遗腹子。

2008年春节,32岁的张建清怀孕两个月。其实她和丈夫席刚已经有一个女儿了,但席刚还是希望张建清再生一个闺女。他更喜欢女孩,这和农村很多父亲不太一样。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北川天气阴沉闷热,张建清快走到厕所的时候,地震来了。大女儿席蝶和她幸存了下来,但是公公婆婆和丈夫再也没回来。震后的一个多月,张建清依然挺着大肚子住在擂鼓镇的帐篷里,悲伤和绝望一直笼罩着她:“孩子生下来,我拿什么养活她啊?”

幸运的是,赶去救援的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医护人员发现了张建清,将她送至救助中心。余梅不断安抚着张建清,并对她做出了承诺:“只要你愿意,我们就带你回北京,在北京给你接生,一切费用都由我们来承担”。

如席刚生前所愿,张建清生了女儿。在北京,大家在网上给她征集名字,最后取的名字是:席菁雯。“菁”是“京”的谐音,北京出生的意思。“雯”是“汶”的谐音,为的是铭记汶川大地震。

小菁雯出生后,张建清过度思念丈夫,几乎没有奶水喂孩子。求助信息传播出去后,100多名网友从各地寄来奶粉。可以说,小菁雯是喝着“百家奶”长大的。

再婚后,张建清和丈夫没有再要孩子。去年高考,席蝶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学。张建清有时会嘱咐小菁雯:“你也要像姐姐那样,考上大学呀”。小菁雯说:“我一定比姐姐考得更好,要考北京的大学”。

失独后再次当妈的张辉敏

8岁的小予涵是什邡市蓥华镇雪门寺村村民张辉敏失独后和丈夫再次受孕要的孩子。如果不是十年前的大地震,她的大儿子已经20岁,上大学了。

大儿子去世后,张辉敏把他所有照片都收了起来。为了从伤痛中走出来,丈夫建议她再要一个孩子,但一直没怀上。2009年4月,北京妇联、什邡妇联和北京玛丽妇婴医院联合举办了“救治一个女性,就是救助一个家庭”的公益活动,就是帮助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妇女重新怀上孩子,弥补破碎的家。

张辉敏报了名,经过治疗,当年9月,张辉敏再次怀孕。第二次做妈妈,正值灾后重建,受条件限制,张辉敏的营养跟不上。得知她怀孕的消息后,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专家们发现张辉敏还住在帐篷里,环境潮湿恶劣,营养又跟不上,肚子里的孩子发育迟缓。医院决定将张辉敏接到北京来生孩子。2010年4月26日,在余梅的帮助下,小予涵呱呱降生。

现在的张辉敏不想溺爱孩子,她把小予涵送到什邡市里的一家寄宿制小学就读。小予涵很快懂得独自生活。有时他还会帮妈妈做饭,张辉敏只需要在一边看着。小予涵懂事后,张辉敏就很少哭了,多数时间里她都在笑。日子就像门口的那株朱顶红,红红火火。

记者李环宇 文并摄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女孩出生前汶川地震中丧父 收百余名各地网友奶粉

2018-05-09 15:40:29 来源: 0 条评论

十年牵挂

“孩子们你们好,我是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余梅。10年前,是我亲手把你们接到了这个世界。特别是震生,出生在一片断墙碎瓦旁的临时帐篷。时光匆匆,你们马上10岁了,虽然工作原因,我没能去看你们,但你们的样子我常常想起。无论什么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始终都会有一个人、一群人在牵挂你们!”

十年前,余梅和同事作为第一支民间志愿者医疗队奔赴汶川地震一线。十年后,她们再度来到这里,探望日夜牵挂的“亲人”,为这里的乡亲再度送去医疗技术和暖暖情意……

在震中降生的震生

小震生正在擂鼓镇一所寄宿制小学上四年级。腼腆是妈妈朱银萍对孩子的评价,看到陌生人,小震生总是抿着嘴一乐,就躲在了妈妈的身后。

不过混熟之后,小震生调皮起来。每次他调皮捣蛋,爸爸王仁德总是扬起巴掌又轻轻地落下,他舍不得打孩子。王仁德并不是震生的亲爸爸。他和同村的朱银萍原本是邻居。十年前的地震中,即将分娩的朱银萍失去了丈夫。而王仁德也在地震中砸伤了腿。

2008年5月15日早晨,待产的朱银萍开始阵痛,羊水也破了。王仁德顾不上腿伤跑到当地医院,医生告诉他医院震塌了,没法为朱银萍接生。王仁德又跛着找到救援医疗队,在北川救灾指挥中心,遇到了来自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余梅。余梅带上护理人员和急救包,同王仁德赶到几公里外为朱银萍做接生手术。一个小时的剖腹产手术后,孩子在地震棚里平安降生,取名“震生”。

十年过去了,震生已经十岁。被震塌的村子上盖起了漂亮的羌族小楼,王仁德和朱银萍开了一家农家乐旅馆,每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6年前,家里添置了一辆轿车,在旅游淡季,王仁德会开车给别人送货,补贴家用。每年,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医生还会去探望小震生,王仁德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帮助联络需要就诊的村民。

接到北京的席菁雯

从擂鼓镇政府顺着大道往北走,是张建清震后的新家。十年过去了,小女儿席菁雯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和震生一样,她也是一名遗腹子。

2008年春节,32岁的张建清怀孕两个月。其实她和丈夫席刚已经有一个女儿了,但席刚还是希望张建清再生一个闺女。他更喜欢女孩,这和农村很多父亲不太一样。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北川天气阴沉闷热,张建清快走到厕所的时候,地震来了。大女儿席蝶和她幸存了下来,但是公公婆婆和丈夫再也没回来。震后的一个多月,张建清依然挺着大肚子住在擂鼓镇的帐篷里,悲伤和绝望一直笼罩着她:“孩子生下来,我拿什么养活她啊?”

幸运的是,赶去救援的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医护人员发现了张建清,将她送至救助中心。余梅不断安抚着张建清,并对她做出了承诺:“只要你愿意,我们就带你回北京,在北京给你接生,一切费用都由我们来承担”。

如席刚生前所愿,张建清生了女儿。在北京,大家在网上给她征集名字,最后取的名字是:席菁雯。“菁”是“京”的谐音,北京出生的意思。“雯”是“汶”的谐音,为的是铭记汶川大地震。

小菁雯出生后,张建清过度思念丈夫,几乎没有奶水喂孩子。求助信息传播出去后,100多名网友从各地寄来奶粉。可以说,小菁雯是喝着“百家奶”长大的。

再婚后,张建清和丈夫没有再要孩子。去年高考,席蝶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学。张建清有时会嘱咐小菁雯:“你也要像姐姐那样,考上大学呀”。小菁雯说:“我一定比姐姐考得更好,要考北京的大学”。

失独后再次当妈的张辉敏

8岁的小予涵是什邡市蓥华镇雪门寺村村民张辉敏失独后和丈夫再次受孕要的孩子。如果不是十年前的大地震,她的大儿子已经20岁,上大学了。

大儿子去世后,张辉敏把他所有照片都收了起来。为了从伤痛中走出来,丈夫建议她再要一个孩子,但一直没怀上。2009年4月,北京妇联、什邡妇联和北京玛丽妇婴医院联合举办了“救治一个女性,就是救助一个家庭”的公益活动,就是帮助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妇女重新怀上孩子,弥补破碎的家。

张辉敏报了名,经过治疗,当年9月,张辉敏再次怀孕。第二次做妈妈,正值灾后重建,受条件限制,张辉敏的营养跟不上。得知她怀孕的消息后,北京玛丽妇婴医院的专家们发现张辉敏还住在帐篷里,环境潮湿恶劣,营养又跟不上,肚子里的孩子发育迟缓。医院决定将张辉敏接到北京来生孩子。2010年4月26日,在余梅的帮助下,小予涵呱呱降生。

现在的张辉敏不想溺爱孩子,她把小予涵送到什邡市里的一家寄宿制小学就读。小予涵很快懂得独自生活。有时他还会帮妈妈做饭,张辉敏只需要在一边看着。小予涵懂事后,张辉敏就很少哭了,多数时间里她都在笑。日子就像门口的那株朱顶红,红红火火。

记者李环宇 文并摄

[责任编辑: huahaina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