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石柱:转型康养 激发磁力效应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05-28

  石柱G50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是首个集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以及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五星级休闲露营地。记者 郑宇摄

  5月21日,伴随着《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这首民歌的诞生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采访,只见这里的山是重重叠叠的绿,水是弯弯曲曲的碧。用石柱县长左军的话来说,石柱,就是要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做文章,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石柱,不但是“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也是中国最大的莼菜基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绿色小康县”“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今年一季度,石柱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其增加值达4.31亿元,完成旅游投资4.61亿元,同比增长33.62%。

  转型康养 “候鸟”变成了居民

  “这里的空气质量太好了,我原来有哮喘病,来到山上,不知不觉就没有哮喘的感觉了。”66岁的退休教师张老师说。

  这几天,重庆日报记者在黄水、冷水、三益等乡镇采访时,不时看到老人们行走在花海之中,徜徉在乡间田坎。

  三益乡人大主席李光斌说:“往年6月中旬才有客人陆续上山,今年5月初,就有客人上山,现在的石柱,已经从过去的避暑转型到康养。”

  近年来,石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旅游总体形象定位,提出加快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发展以“观养、住养、动养、文养、疗养、食养”为重点的大康养产业:观养,就是观光旅游,走走看看;住养,就是住下来,享受这里优质的空气和水质;动养,就是参加登山、自行车、马拉松比赛及各类体育运动;文养,就是参加书法、绘画、歌唱等各种文艺活动;疗养,就是在这里休息、治疗、泡温泉等;食养,就是食用环保、有机、富民族特色的食品达到养生目的。

  事实上,这两年,也是石柱旅游从“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向全方位、全域化康养转型转变的重要两年。

  围绕“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石柱打造了10余个景色美、留得住、耍得好、有文化、有健康的的康养基地,这些基础设施的打造完成和品质提升,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块块磁铁,形成了一种“没来的都想来,来了的不想走”的旅游现象。

  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82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0.14亿元。今年一季度,黄水景区就接待游客81.7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98亿元。

  调整结构 产业跟着康养和效益走

  “我一辈子都种玉米和洋芋,去年政府让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我搞不懂,也不想弄,后来乡里派了技术员,帮助我种木本中药材皱皮木瓜,算下来,去年一年一亩地有3000多元的收入。”三河镇拱桥村齐心社63岁的村民罗辉龙说,今年,他在去年的20多亩的基础上,和村里的乡亲们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

  “从表面看,就是请玉米和洋芋让位,请药材辣椒入席。实质上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深层次改革,就是让效益差,费工费时的产业逐步减少和退出,让效益好、有市场潜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来占据主导地位。”三河镇镇长谭常华称。

  去年底以来,石柱县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小、散、弱”、传统玉米和薯类种植面积较大、劳动力匮乏、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长效增收产业,确立了“3 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即:做大做强中药材、干鲜果和休闲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调味品、有机蔬菜、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已栽植长效产业15.2万亩。其中:中药材5.84万亩、核桃1.16万亩、李子6.3万亩、柠檬1.85万亩、有机茶叶600亩。

  提升档次 旅游走向高品质

  该县旅发委主任哈文说:“其实石柱旅游资源很丰富,这是上天对我们的厚爱,但过去我们把‘人参’当作萝卜卖,去年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由此,我们狠抓品质提升,让石柱这个旅游品牌,发挥最大价值,再也不能停留在低端状态。”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石柱深化“农旅”融合,启动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推进中国莼菜农业公园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

  首先是深化“文旅”融合,建成“天上黄水”大剧院,完成“川东名刹”银杏堂核心文物修复及旅游开发,建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个。

  深化“城旅”融合,策划并实施63个城市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土家特色生态旅游城市”。

  深化“商旅”融合,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和“后备箱”经济,培育特色旅游商品20余种,打造一批康养美食街区、美食名店。

  深化“体旅”融合,推出滑雪、漂流、游泳、山地马拉松、森林瑜伽等系列“动养”品牌,举办自驾游与房车露营集结赛等系列主题赛事。

  深化“交旅”融合,完成了旅游公路提档升级,建成大风堡景区至黄水镇旅游环线,G50沪渝高速公路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被中国公路学会授予“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称号。

  现在,这些“组合拳”已经开始发力,预计到2020年,石柱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以上,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记者手记>>>

  为“不满足”点赞

  蔡正奋

  这两年,在石柱采访,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有丝毫的满足”。

  正因为“不满足”,才有了从直辖之初的全市唯一集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情,到近年来成功打造“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和“中国最大莼菜基地”;再到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县”“绿色小康县”。

  正因为“不满足”,这两年,石柱才立足县情实际,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优化完善旅游发展思路,提出加快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着力将康养旅游打造成为康养经济第一牵引产业。

  正因为“不满足”,石柱才积极参与和推进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筹建活动,主动融入渝东鄂西旅游经济圈、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带、渝东北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友好城市、重要客源地城市间深度合作,实现产品互推、线路共享、合作共嬴,初步形成以川渝为主体,面向华中、华东延伸的区域性游客市场。

  这样的“不满足”,与其说是一种自我鞭策,不如说是一种进取思维,因为只有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才能够在发展中快人一步,赢得先机。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石柱:转型康养 激发磁力效应

2018-05-28 10:32:42 来源: 0 条评论

  石柱G50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是首个集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以及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五星级休闲露营地。记者 郑宇摄

  5月21日,伴随着《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这首民歌的诞生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采访,只见这里的山是重重叠叠的绿,水是弯弯曲曲的碧。用石柱县长左军的话来说,石柱,就是要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做文章,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石柱,不但是“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也是中国最大的莼菜基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绿色小康县”“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今年一季度,石柱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其增加值达4.31亿元,完成旅游投资4.61亿元,同比增长33.62%。

  转型康养 “候鸟”变成了居民

  “这里的空气质量太好了,我原来有哮喘病,来到山上,不知不觉就没有哮喘的感觉了。”66岁的退休教师张老师说。

  这几天,重庆日报记者在黄水、冷水、三益等乡镇采访时,不时看到老人们行走在花海之中,徜徉在乡间田坎。

  三益乡人大主席李光斌说:“往年6月中旬才有客人陆续上山,今年5月初,就有客人上山,现在的石柱,已经从过去的避暑转型到康养。”

  近年来,石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旅游总体形象定位,提出加快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发展以“观养、住养、动养、文养、疗养、食养”为重点的大康养产业:观养,就是观光旅游,走走看看;住养,就是住下来,享受这里优质的空气和水质;动养,就是参加登山、自行车、马拉松比赛及各类体育运动;文养,就是参加书法、绘画、歌唱等各种文艺活动;疗养,就是在这里休息、治疗、泡温泉等;食养,就是食用环保、有机、富民族特色的食品达到养生目的。

  事实上,这两年,也是石柱旅游从“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向全方位、全域化康养转型转变的重要两年。

  围绕“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石柱打造了10余个景色美、留得住、耍得好、有文化、有健康的的康养基地,这些基础设施的打造完成和品质提升,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块块磁铁,形成了一种“没来的都想来,来了的不想走”的旅游现象。

  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82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0.14亿元。今年一季度,黄水景区就接待游客81.7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98亿元。

  调整结构 产业跟着康养和效益走

  “我一辈子都种玉米和洋芋,去年政府让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我搞不懂,也不想弄,后来乡里派了技术员,帮助我种木本中药材皱皮木瓜,算下来,去年一年一亩地有3000多元的收入。”三河镇拱桥村齐心社63岁的村民罗辉龙说,今年,他在去年的20多亩的基础上,和村里的乡亲们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

  “从表面看,就是请玉米和洋芋让位,请药材辣椒入席。实质上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深层次改革,就是让效益差,费工费时的产业逐步减少和退出,让效益好、有市场潜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来占据主导地位。”三河镇镇长谭常华称。

  去年底以来,石柱县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小、散、弱”、传统玉米和薯类种植面积较大、劳动力匮乏、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长效增收产业,确立了“3 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即:做大做强中药材、干鲜果和休闲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调味品、有机蔬菜、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已栽植长效产业15.2万亩。其中:中药材5.84万亩、核桃1.16万亩、李子6.3万亩、柠檬1.85万亩、有机茶叶600亩。

  提升档次 旅游走向高品质

  该县旅发委主任哈文说:“其实石柱旅游资源很丰富,这是上天对我们的厚爱,但过去我们把‘人参’当作萝卜卖,去年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由此,我们狠抓品质提升,让石柱这个旅游品牌,发挥最大价值,再也不能停留在低端状态。”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石柱深化“农旅”融合,启动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推进中国莼菜农业公园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

  首先是深化“文旅”融合,建成“天上黄水”大剧院,完成“川东名刹”银杏堂核心文物修复及旅游开发,建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个。

  深化“城旅”融合,策划并实施63个城市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土家特色生态旅游城市”。

  深化“商旅”融合,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和“后备箱”经济,培育特色旅游商品20余种,打造一批康养美食街区、美食名店。

  深化“体旅”融合,推出滑雪、漂流、游泳、山地马拉松、森林瑜伽等系列“动养”品牌,举办自驾游与房车露营集结赛等系列主题赛事。

  深化“交旅”融合,完成了旅游公路提档升级,建成大风堡景区至黄水镇旅游环线,G50沪渝高速公路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被中国公路学会授予“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称号。

  现在,这些“组合拳”已经开始发力,预计到2020年,石柱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以上,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记者手记>>>

  为“不满足”点赞

  蔡正奋

  这两年,在石柱采访,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有丝毫的满足”。

  正因为“不满足”,才有了从直辖之初的全市唯一集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情,到近年来成功打造“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和“中国最大莼菜基地”;再到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县”“绿色小康县”。

  正因为“不满足”,这两年,石柱才立足县情实际,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优化完善旅游发展思路,提出加快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着力将康养旅游打造成为康养经济第一牵引产业。

  正因为“不满足”,石柱才积极参与和推进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筹建活动,主动融入渝东鄂西旅游经济圈、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带、渝东北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友好城市、重要客源地城市间深度合作,实现产品互推、线路共享、合作共嬴,初步形成以川渝为主体,面向华中、华东延伸的区域性游客市场。

  这样的“不满足”,与其说是一种自我鞭策,不如说是一种进取思维,因为只有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才能够在发展中快人一步,赢得先机。

[责任编辑: 刘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